高考生填报志愿的心态分析

2010-04-05 17:50张海芳南守宇朱新华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热门志愿大学

◎张海芳 南守宇 朱新华

高考生填报志愿的心态分析

◎张海芳 南守宇 朱新华

为了可靠地把握影响高考考生志愿填报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力,本研究对某中学321名参加高考的高三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心态的调查,发现考生填报志愿时,在选择学校和专业、学校和专业的权衡及地域和知名度的权衡上呈务实化和个人化取向,性别和专业也呈现一定的影响,据此,本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若干参考建议。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考志愿 大学 价值取向

一、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影响因素

(一)高考考生填报学校的情况

对于考生填报学校的调查,本研究选取的是选择学校时的考虑因素、评价好大学的依据、大学地域的吸引力因素三个项目。对于高考报志愿选择学校时考虑的因素,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学校知名度,占59.19%,第二位是学校综合实力,占58.57%,第三位是学校所在地域,占52.02%;对于评价一所大学是否是好大学,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教学质量,占65.11%,第二位是师资力量,占63.55%,第三位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占59.19%;对于大学的地域吸引力的影响,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占72.59%,第二位是交通便利,占41.12%,第三位是文化气氛浓厚,占39.88%;x2检验显示,文理科在以上三个项目的比较中均无显著差异,性别则存在差异:对于评价好大学的依据,男生对教学质量、就业情况的选择比率显著低于女生(x2=5.883,x2=5.676,p均小于0.05),而对于师资力量的选择比率显著高于女生(x2=4.338,p<0.05)。

(二)高考考生填报专业的倾向性结果

对于考生填报专业的调查,本研究选取的是选择专业时的考虑因素、评价热门专业的吸引力、文理科生眼里的热门专业三个项目。对于考生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考虑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的兴趣性格,占73.52%;第二位是就业情况,占65.11%;第三位是父母的意见,占39.25%。考生评价热门专业的吸引力:排在第一位的是将来容易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占69.47%;第二位是符合个人兴趣,占57.94%;第三位是容易从事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占49.53%。对于热门专业的主观认识,文科热门专业的选择排序依次是经济类81.53%,管理学类54.78%,新闻艺术类49.68%。理科热门专业的选择排序依次是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61.58%,金融、财经、政法类专业45.73%,机械类、材料类、化工类、仪表类、纺织类等专业37.20%。x2检验显示,在填报志愿时考虑因素的选择上,文科生、女生考虑父母意见的比率显著高于理科生和男生(x2=6.181,x2=4.005,p均小于0.05);对于热门专业的看法,男生选择毕业后可以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比率显著低于女生(x2=5.548,p<0.05)。

(三)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学校和专业的权衡及地域和知名度的权衡结果

对于高考志愿是首先考虑大学还是专业这个两难问题,有24.70%的同学倾向于选择喜欢的大学,有47.02%的同学两者同时考虑,有28.27%的同学倾向于选择喜欢的专业。在填报志愿时是首先考虑大学所在地还是知名度,有29.34%的同学倾向于考虑大学所在地,有42.22%的同学两者同时考虑,有28.44%的同学倾向于考虑大学知名度。

二、分析与讨论

(一)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选择学校的心态分析

调查显示,考生填报志愿时,影响学校选择的主要的因素有学校知名度、学校综合实力、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学校所在地域、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骨子里还是有“精英情结”的,这种情结必然地向“你无我有、你有我精”的顶尖化转移,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的阶段,竞争意识较强,名校效应也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名校往往与雄厚的师资力量、浓厚的教学氛围,以及精良的教学仪器设备划等号,“名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名校”综合优势的体现。可以说,名校效应是一种期望值的自我选择,更是一种现实环境下的无奈,也许,更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一种尴尬。考生虽然青睐名校,但也关注学校的综合实力、教学师资等因素,在这个越来越务实的时代,“报考学校”与学校实力、教学师资的联系,注定会越来越密切。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的压力日趋明显。对于那些准备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对就业的危机意识准备使他们需要提前思考未来的就业问题。就业形势的严峻客观上要求学生更加关注高校的知名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回报率,在高考志愿中表现得更加务实和讲究实际。地域是考生考虑较多的又一重要因素。办学水平相差无几的院校,处在不同的地域和城市,其地理位置、就业等附加值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交织,一派兴盛繁荣的景象,给大众的印象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求学环境,而且也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城市气息的浸润和城市文化的熏陶,无疑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往往都是考生在选择高校时看重的因素。对于学校的选择文理科生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则存在差异,女生比男生更为看重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业情况,而男生比女生更为看重师资力量。

(二)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的心态分析

如今,考生都清醒地认识到,上大学早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其目的已更直接地反映为提高自身素质和帮助就业。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慎重选好专业,也就是初步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就业方向,因此显得非常重要。调查显示,考生选择专业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兴趣性格、就业情况(未来职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还有父母的意见。从兴趣的发展来看,高三同学的学科兴趣开始逐渐从广泛到狭窄,学科兴趣的大致倾向性已经比较明确,因此根据学科兴趣来选择专业已经具有可能性。青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对自我的探索全面而深入,希望做自己的主人,自然会将个人的兴趣性格作为未来专业选择的第一依据。从这一点看,在填报志愿前给考生作一次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很有必要。

对学校选择的务实性再一次体现在报考专业意向上。考生对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专业的就业发展趋势、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岗位考虑较多。在对热门专业的价值认知上,相当数量的考生认为,好专业是那些未来可以获得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职业,也就是与利益和权力紧密关联的职业。这种价值取向以符合个人利益,满足个体需求为标准,更看重收入和社会地位,“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被他们放在很次要的位置上,这说明他们较少顾及集体、国家利益,社会责任感欠缺。

家长对高考考生的志愿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家长很关心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在人生方向性选择的关键时刻,家长往往投入极大的关注和热情,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有限,对专业了解较少,甚至比较盲目,也愿意参考家长的意见,所以,有许多考生的志愿表现出家长的心声。

“选择一个热门专业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流传和接受。本调查结果显示,考生对热门专业的认识是比较集中的,经济类以81.53%,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以61.58%分别位居文理科榜首。一方面,教育总是滞后于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也是如此,专业的冷热是相对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变化的。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专业对口的考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热门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怎样消除这样一个矛盾,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填报志愿时考虑因素的选择上,文科生、女生比理科生和男生更多的是考虑父母的意见,这和男生、理科生的独立性、理性较强密切相关,使得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把握更有信心,不希望父母过多的干预。对于热门专业的看法,女生比男生更看重毕业后可以获得高收入工作,再一次反射出女生对就业被动状态的无奈和对未来积极的期望。

(三)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学校和专业的权衡及地域和知名度的权衡结果的心态分析

在填报志愿时,学校和专业的权衡及地域和知名度的权衡,都是两难问题。专业和学校的考虑各有千秋,一方面,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鲜明的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另一方面,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同样考分情况下,沿海及一些大城市的学校可能录取无望,但报稍偏远地区的名校却能避开“撞车”,甚至还能被录取上热门专业。所以在填报志愿时,片面追逐地域不一定可取。同样,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学校档次,满足追逐大城市的愿望。调查显示,分别有47.02%和42.22%的同学两者兼顾,20%-30%的同学执意选择一项。由此可见,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比较强,跟风、折中已经过时,他们更愿意听从内心的想法,追求自己的理想。

三、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第一,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务实化和个人化取向,高校要加强新生的入学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女生的就业教育。调查显示,高考考生报志愿趋于理性和实际,这种倾向提示我们,要开展实实在在的入学思想教育,帮助大一新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专业介绍、专业意义、前景的解释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初步树立专业兴趣。尤其要加强对女生的就业教育,帮助她们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鼓励她们树立自强自立的思想,打造自身的性别优势,大胆参与竞争。另一方面,中学教育以高考录取率作为考评学校成绩的主要指标,使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直接导致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缺失。鉴于这一现实,高校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教育,防止产生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以使他们在追求学业成就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牢记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和优化高校专业结构。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的推进,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并没有降低,他们既关注上大学,也关注就业。高校要重视人才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本校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还要适当加以规模控制,根据未来市场需求的实际,保证冷热专业均衡发展,使大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使实现个人价值同符合国家需要相一致。

1.乐国林.城市家庭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代际差异[J].青年研究,2003(9).

2.朱新卓.影响高校合理定位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分析[J].科技导报,2002(6).

3.肖蕾.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及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4.祝蓓里.青年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纪峰

B841

A

河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热门志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志愿……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