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10-04-05 17:50张胜红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生命教育

◎张胜红

专业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张胜红

生命教育势在必行。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由于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它可以通过教师自身因素、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教材内容等途径实现。

专业课教学 生命教育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的确,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了生命教育,他在他的《生命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并不只是训练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生命只是活着的一种历程,既然活着,就不妨活得好,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此后几十年,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而在各省市自治区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

关于生命教育,我国有关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加以把握,有的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也有的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还有的认为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或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个体生命的生长与发育,为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就是为了唤醒生命意识,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因此,我们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时候,除了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然生命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懂得生命是有价值的,即要使大学生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二、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而生命教育的推行必须是全方位的。生命教育课是指独立开设的生命教育课,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课程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综合课是指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程里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如“生存教育”、“死亡教育”。这样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又能与其他跨学科课题(如德育、环保教育等)联系起来实施,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渗透式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实施,主要通过教学、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内容广泛,通过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科目、各种课外活动讲授生命教育知识,可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增强生命教育效果。

实施生命教育应该把渗透式与独立开课或综合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目前在高校独立开设一门《生命教育》必修课,当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但是却有很大的困难,除非教育部门认可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编订专门的教材;而且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必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如今公共课整合、合并、一而再减课时的背景下实施起来就更有难度了;或者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这很容易实现,但却收效甚微,因为很多学生上选修课存在着为拿学分而非学习的心态。所以,尽管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渗透式生命教育有一些不足,但它仍然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的选择。其实,渗透式生命教育也有诸多优点,正如英国《柯瑞克报告书》(Crick Report)明确指出生命教育采取渗透型实施模式,认为生命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原理在各学校和各个关键阶段的实施是明显和可能的,强调生命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的学校生命教育会变得更有成效。渗透式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将其化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获得有关生命的多方面理解和启发,从而对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①

三、渗透式——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成为可能

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圆心,围绕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而组织内容,涉及哲学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人体生理知识教育等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教育和观念传播。而这些综合性的知识和观念在专业课教材中大量存在。

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这使得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成为可能,并且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渗透性就是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把社会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以及教育者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贯穿于生命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以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理想状态。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形式相比,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渗透式生命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1.隐蔽性。渗透式教育是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生命教育不是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的,而是与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浸润在专业知识中的。但它又不是完全无形的,它使专业课更丰满,显得更富有生机和人性。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让人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无意识地接受。心理学研究表明,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而是不知不觉地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体验。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智力和能力,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2.间接性。渗透式教育是通过载体所承载的思想倾向,对生命教育对象产生影响。借助于专业课教材,生命教育资源隐含其中,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外化出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地树立起善待生命的意识。3.渐进性。专业课程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产生累积效应,进而通过大学生自己的主体选择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生命教育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任何追求生命教育“立竿见影”效果的工作是不可取的。

四、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专业课教师自身因素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途径

正如杜威所说:“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正因为教育是人的一切事业中最个人化的、最切己的,它的力量的最后凭借和最终来源便在于个体的训练、品质和智慧,假如能拟定一种计划,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儿童以及对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一点麻烦,也用不着再去解决其他的教育问题了。”②

首先,教师素质问题是一个关乎生命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在课堂里,学生不仅是认识体,更是鲜活的生命体,获取知识只是实现生命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与体验,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引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责任感。

其次,教师的人格特点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近2/3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再次,专业课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笔者认为,在对新教师的上岗培训中,应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列入培训计划,使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每位教师的心中落地生根。只有教师自身意识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切入点,有意识地将生命教育点点滴滴地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使生命教育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爱,从而有意识地去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二)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生命教育

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无论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还是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由于其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们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反映,因而充满智慧。生命教育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它在最低层面上是认识生命、保护生命,但在最高层面上是享受生命、提升生命。因此,生命教育是一种人文性的教育,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温暖和感化。所以,通过人文课程,可以传输给学生理性、宽容,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命运的精神。由于自然科学所具有的客观性、可证实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它又是学生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中频发的青少年自杀、凶杀等事件很大部分属于冲动行为,大多是由于缺乏了解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所致。所谓人的“生命意义”即人“为何而生”,这个问题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向。人们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会有对生命的炽烈追求,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人活得有意义,才能感受和享用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一切学科都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成长作为落脚点和归宿时,教育才是成功的。

(三)挖掘教材内容

人文、社会、自然等各学科都潜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功能。专业课教师要在备课时有意识地把专业课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即在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恰当选择其中的生命教育因素,讲课时溶进去。如《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礼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这些文字都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生命并不完全是自我的,与父母家人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身体发肤的受损都会引发父母的担心,更何况是自伤、自杀?这更是对父母之大不孝。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国经典文化知识时,借助材料提高学生保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外语作为语言学科,不仅仅是注重学生对于语言本身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担负教育和培养双重任务,即通过语言教学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当教材中的内容涉及到与生命和生存有关的问题,如水灾、火灾、地震、弱势群体、慈善机构和慈善活动时,教师应在这些单元的教学中,将生命教育渗透进入教学中去。法学专业的《法理学》、《刑法》、《法医与司法鉴定》等课程,通过对一个个伤害案、凶杀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及这些案件的发生对亲人、对社会造成的极大伤害,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个个体不仅有生理生命③的存在,还有血缘性亲缘生命④(任何一个人都一定是父精母血孕育而就,人由此传承了父母的血脉,同时也要繁衍子孙后代。这就使人之生命与前辈建构了关系,也与后辈密不可分)、人际性社会生命⑤(人都只能生活在社会之中,必与社会的其他人和组织结成复杂的关系,其生命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离开了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单独的个体之人是一天都活不下去的)的存在,生命如此丰富,每个人都应备加珍惜。通过《环境保护概论》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从感性上加深对讲授内容的认识,更可以亲自投身到环保公益活动中去,去感悟环境保护的意义、感悟生命的意义。

自然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也能对生命教育作出独特的贡献。例如,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去审视、解决公众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生命、质量与安全、品质监控等热点论题,从而关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大学物理学》课程中,教师要通过物理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会运用美学、科学去欣赏和研究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和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从而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而生命世界的无限,对生命充满敬畏。《生命科学概论》课程则是一门极好的生命教育专业课。教师让学生在掌握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与克隆技术、遗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生物钟与生物信息传递、生物材料与仿生工程学等内容的基础上,再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研究热点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建立对生命的系统认识和理解,加深对生命的热爱和领悟,提高综合素质。

注:

①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8):86.

②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③④⑤郑晓江.知识能否守护生命?[J].思想理论教育,2009(2):12.

责任编辑 颜 波

D432.64

A

浙江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专业课生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