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变迁看教师权威的走向及其确立*

2010-04-05 17:45邢思珍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23期
关键词:权威文化教育

● 邢思珍

从文化变迁看教师权威的走向及其确立*

● 邢思珍

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是使学生信从的力量。它在文化中孕育而生,又在文化变迁中发生着微调、重构和转向。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权威的真正确立,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内在力量。

文化变迁;教师权威;文化模式;转向;确立

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等,虽看不见,却是每个人的意识、灵魂之所系。在社会发展、周遭变化和人的需求中,它发生着渐变、转型,在继承中更新、变迁。教育作为文化传递载体,其传递效果为教育权威所致,而教育权威在文化变迁中有不同的所在。教师作为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者,其权威必然受文化的规限。本文试从文化变迁视角,在分析教师权威走向的基础上,探讨现代教师权威的真正确立。

一、权威与教师权威

权威,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1]。权威不同于权力,权威意味着自愿服从,而权力虽也以服从为前提,但未必自愿;权威是一种内在的服从力量,而权力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

教师权威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是使学生信从的力量。它源于传统权威、官方或法定权威、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知识权威)。其中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获致于社会、制度赋予其教师职位、角色和身份,由社会认定,外在于教师个体,不因人因时而异,合称为制度权威或形式权威。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赢得于教师个体的专业之长、学识、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内在于教师个体,因人因情而异,是基于学生认可,使学生灵魂深处真正信奉和服从的权威,合称为个人权威或实质权威。事实上,教师权威是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的整体效果,强弱因具体程度而异。教师权威作为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载体,取决于其合力。

二、文化变迁视野中教师权威的走向

教育要完成文化传递和创新的使命,必然需要教师权威的存在。教师权威由文化孕育而生,又在其变迁中发生着微调、重构和转向。

(一)古代社会文化与教师权威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文化发展缓慢,稳定是其基本特征。对于中国来说,有异彩纷呈、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总体上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尽管有庞大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在不同朝代也有所变化,但精髓没变,即强调稳定,贬抑变化。人们循规蹈矩,认同当下的生活方式,拒斥变化。成年人的过去是年轻一代的未来,老一代所固有的文化和积淀,是新生代学习的榜样。

在稳定的文化背景下,教师制度权威不可侵犯,知识权威至高无上,感召权威薄弱匮乏。古代生产力低下,为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和延续,封闭保守和强制就成为必须,自然就有教师制度权威的不可侵犯。“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教师制度权威至高无上的注脚。教师是文化代表,要求学生遵从师道,徜徉于教师思维里,忠实地复制文化,故教师拥有最高知识权威。制度权威神圣、知识权威过度高扬的同时,感召权威却相当匮乏。尽管孔子以其学识、人格激励着弟子,倍受崇敬和爱戴,以至逝世后有弟子为之守陵三年,但孔圣人毕竟是少数,并非主流。在制度权威和知识权威相当高位的映衬下所彰显的感召权威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崇拜而表现出的一种敬畏,普遍意义上感召权威相当薄弱。由于前两者的高强制性和崇拜性遮蔽了教师感召权威的普遍实然状态,教学中也更多基于其支撑,师道尊严和重在驯化成为必然,学生人格塑成为帮衬,教师感召权威自然弱化。

(二)近代社会文化与教师权威

近代社会走向传统工业文明,冲淡了蒙昧无知和固步自封,单纯地复制文化已不可能。长辈和故纸堆里的教条、经验在新历史条件下失去了普适性。长辈文化在年轻人心中的权威发生了动摇,但年轻人仍未走出长辈文化的思维和行动框架,新的文化模式在两代人的文化冲突中实现着新生。走出自封闭性,走向一定开放成为近代社会文化的显著特征。

在走向一定开放的文化背景下,教师制度权威受到挑战,知识权威有所弱化,感召权威有所提高但笼罩于工具理性之下。班级是以同龄人为主要成员的学生组织,教师外在于班级是最高管理者,并凭制度权威以高位来管理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和相互支持形成强大反差。各异的学生同辈群体,虽有各自规范和价值等,但并不妨碍对教师制度权威稍显强劲的冲击。不管学生群体文化与教师倡导的主流文化相同、相近、或疏离,在一定程度上都挑战着教师的制度权威。开放打破了自封闭系统,社会流动带来更多的信息,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宽,科技使信息传播得以可能,打破了教师处于知识上位、知识垄断者和代言人的身份,尽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角色依然存在,但学生主体地位不断上升,教师知识权威有所弱化成为必然。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使教育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进行。对儿童个性心理的注意,使教育通过教师人格、品质和情感渗透教学成为一种可能和倾向。随着工业文明对教育需求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教师感召权威受到青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工具理性的社会价值观使其总体上仍困于工具理性的压制之下。

(三)现代社会文化与教师权威

现代社会文化以开拓未来为使命,追求创新,崇尚自由、民主、平等,张扬个性为特征。追寻生命价值,展示个性,做自己真正的主人,在动摇理性绝对权威中寻找解放,从被压制的人格中走向理性与非理性的共存,以及情感、意志等主体人格的释放。年轻人按照自己的创新精神自由行动,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2]。长辈已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控制社会,而变化中原有的知识权威也逐渐地被消减。人们已普遍能够接受不同观点,摒弃专制思想,祛除了身份和差别意识,信奉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竞争原则。

在开拓未来、追求创新、崇尚民主的文化背景下,教师制度权威在降次中更加民主,知识权威在消解中凭识而升,感召权威在技术诉求中由德而强。网络冲击着教师的强势地位,技术力量剥夺了教师理性知识占有者、文化传递者和高位身份。教师走向学生,融合取代疏离,人格平等成为强音。对话教学、体验教学、研究性教学走进课堂,教师被赋予了促进者、潜能开发者、引路人等新角色,可见教师制度权威在下降中更加合理和科学。网络打破了学生从教师那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冲击和动摇着教师至上的知识权威。而作为社会代表者、主流文化价值和思想的传播者,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以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有义务教会学生慧眼视金,并减少负面影响,这需要教师有使学生信服的知识力量,网络背景下教师知识权威,由识而升高。开拓进取促使现代科技快速发展,而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精神冲击和压力。人机互动并不能满足人类特有的情感交流需求,机器不能代替教师对学生人格、情感和价值观进行培养。教师感召权威必得以彰显: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学生品格、价值观、情感、意志成形的引路人,以其爱心和人格魅力融入学生群体,有效导引学生成长,教师感召权威在技术诉求中由德而强。

三、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权威的真正确立

教师权威是学生思想、行为、观念等从无序走向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学生的未完成性,以及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权威存在。但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感召权威和知识权威才是令学生为之折服的真正权威。

(一)高尚、敬业,以身教叩击学生心扉,以“德”树威

教师高尚人格、敬业精神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具有良好个性修养、高尚道德品格的教师,自然受到学生崇敬。能够做到为人师表、客观公正、有责任感、至真至善、忠诚挚爱、执着追求、敬业奉献的教师,自然能够征服学生的心灵。为此,教师要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升华思想境界,以“德”树威。第一,教师要有真的品格,善的心灵,美的情怀。教师自己求真、做真人,才能使学生求真、做真人。博大宽厚的善,造就了教师的爱,爱心包容所有的学子,精心细啄深雕每块玉每根原木,使其焕发光彩。教师用坦荡磊落的情怀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使学生终身受益。第二,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具体表现为好学、乐教、执着、懂得同情、爱憎分明、从善如流、严于律己、虚心谦让。[3]第三,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者,要正直诚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为生所敬重;善良宽容,关心学生,才能为学生所敬仰;公正严格,一视同仁,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真挚的爱去教学生,用良好的个性去感化学生,用崇高的品质去熏陶学生,以情拨动学生的情弦,以德叩击学生的心扉。

(二)灵活、机智,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才”生威

教师要树立威信,赢得学生信任,必须具有使学生仰慕的才智。除具备流利的普通话,条理清晰、布局合理的板书,一手好字,一套好方法等教学基本功外,还应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指点有方、循循善诱、激疑布惑、诱导学生探幽发微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教育对象和面临情境及时作出决策、选择和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为此,第一,要多学。学习是教师才智的根基,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源泉。第二,要多想。“思索,持续不断地思考,以待天曙,渐渐地见及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别的,却只是由于我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4]教师的才智是教师对所学、所看、所遇到的问题不断思考的结果。教师是主动变革者和反思性实践家,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教学,多看、多思,多想,就会不断地增长才干,教学就会锦上添花。第三,要多练。教师得心应手地讲,灵活机智地教,需要不断地练习。多练,巧、智才能升华而致。

(三)广博、深厚,以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以“学”强威

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教师现代教育权威真正确立必不可少的条件。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很难给学生思想上以提升,人格上以感召,思维上以启迪,精神上以熏陶;既不能旁征博引,又不能扩展深化,很难激起学生的信任。为此,第一,要不断更新和储备知识。社会信息化使学生获取知识多途径化,如果教师仅靠掌握以往历史积淀下来的较为稳定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就很难树起威信。教师要作蜜蜂,广泛采摘知识花粉,使学生在辽阔的知识王国里汲取琼浆。教师的“威”自然而强。第二,要与时俱进,吸纳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社会发展给人才培养带来许多新要求,新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涌现。教师要及时汲取,否则会远离教育使命,甚至背道而驰。因此要与时俱进。第三,把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读书是与大师名家的对话,从中能获得快乐、智慧、力量和方向。“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打破当下的局限而游心于千载,去领略‘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趣”[5],既令人心旷神怡,又升华气质,扩充文化底蕴。

(四)深刻、独到,以见解开启学生悟性,以“识”壮威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是由思想决定的;就其表现内容而言,是由素质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学生什么。”[6]深刻者,能看透、看穿教材,能挖掘其精髓内涵;独到者,对内容有真知灼见,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深刻而独到的老师,教书育人能够讲到点子上,使学生平凡中见新奇,能放飞思维开启悟性。这样的教师何惧没有权威,“识”就是权威。为此,第一,要做研究型教师。研究能给教师深刻的思维,使其从多角度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能一针见血地道出问题实质,能从不同知识中看出相同的内容,使上课句句精当,浅显易懂,但发人深省。研究型教师既能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并藉此培养能力,又能开启悟性,启迪智慧。第二,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马克思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学要常教常新,力求新颖独特,既不人云亦云,也不一味模仿,要创造地教。第三,要多交流,博采众长。教师工作的个体性使其依赖自身智慧,在教学上独立判断、自主抉择和创新,虽能增进其思维力,但空间有限。而多交流,集思广益,就有可能突破思维的狭隘空间。

总之,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权威有不同的表现。而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权威的真正确立,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内在力量,具有为学生敬佩的德,令学生叹服的才,让学生仰慕的学,使学生心悦诚服的识。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小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48.

[2][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89.

[3]刘庆昌.论教育者的个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7-10.

[4]转引自刘尉华.方法学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28.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93.

[6]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8.

邢思珍/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河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文化变迁与乡村教育发展研究》(编号2009BJY006)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刘吉林)

猜你喜欢
权威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