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2010-04-04 09:41毛卫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跨文化

张 伟,毛卫星

(1.常熟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2.常熟市体育运动学校,江苏 常熟 215500)

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实现是在兼容多元文化条件下的跨文化传播,它将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促进了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

一、全球化的内涵

20世纪50年代,“罗马俱乐部”率先提出了“全球化”一词,到了80年代中后期,“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是国际社会使用频率最高,也是内涵界定分歧最大的概念之一。哈佛大学商学院从事全球化方面课程教学多年的乔治·洛奇曾感慨,“全球化的概念是如此广泛、深奥、模糊而神秘,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学术界人士往往要通过现有的经济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专业来分别探讨它所涵盖的内容”[1]。程慧敏把全球化界定为: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所展现的全方位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客观历史趋势,还应该理解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种积极自觉的优化整合”[2]。孙葆丽(2006)认为:全球化是一种世界各国之间有共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或模式在全球化范围内得以推广和通行的状态或趋势,其本质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融合的状态或趋势[3]。全球化方面重要的理论家,罗兰·罗伯森给全球化下的定义是:全球化是指世界的压缩,又指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增强。也有人将全球化的本质理解为是一种新的文明跨地域、超国家进行扩张的现象[4]。

从以上学者、专家对全球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对全球化虽然没有达成同一的定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状态和趋势,文化全球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将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运动,得到了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的认可。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

(一)奥林匹克运动是文化全球化的产物

顾拜旦倡导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就明确主张奥林匹克运动应该是普遍性的。从内容上来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欧洲文化基础上的多元文化的交融,古希腊的竞技运动、中世纪意大利和法国的骑士体育、德国和瑞典的体操、英国的户外运动共同构成了早期奥运会的核心内容。在以后的发展中,又逐步纳入了发明于美国的篮球和排球,日本的柔道、韩国的空手道等。从组织者和参加者来看,国际奥委会创始时虽然仅有13名成员(主要来自欧洲),但已经有一名美国人和一名新西兰人。从成员的文化背景、提出的主张以及活动范围看,初创时期的国际奥委会具有明显的欧洲文化的特性,但是它毕竟已经打破古代奥运会仅希腊人参加的地域界限,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萌芽。之后,由于它所倡导的理念和体现的精神使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全世界人民的愿望,因此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无与伦比的最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出于对多种文化的兼容和尊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逐渐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了世界文化中最带有普遍性意义的文化形态。

(二)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基础——普世性的价值观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现实主体的存在是多元的,每一个主体又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同主体间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不能彼此等同或替代,这就增加了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奥林匹克运动摒弃了传统文化中局限于民族和国家的狭隘的价值观,建立了为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普世性价值观,并且在此基础上尊重人之本性中的超越意识,在公平原则下激励人们在竞争中实现超越。这样使得原来不同社会文化所造成的相对平行、各自独立的各种价值坐标体系开始转变为以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出的普世性价值观为原点,产生相互交叉与联结,进而随着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参与者的价值纬度开始走向一种全方位的合成,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逐渐成为基于同一原点的多维价值坐标体系,最终形成为一个旨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和建立和平美好世界的统一的整体。

奥林匹克运动普世性的价值观作为一种对人自身生活意义和社会发展的反思和诉求的价值观,它是一种文化生态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尊重价值观的民族性,并把每一种民族文化视为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纳入其中。同时它利用这种普世性价值观将多元文化形态中存在的分歧统一在同一种心理机制之下,使全社会普遍承认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全体社会成员一致化的道德信仰。“奥林匹克之所以能如此众望所归,就在于它的身上寄予了人类的某些共同的理想和愿望,或者说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人类梦寐以求的”[5]。“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的北京奥运口号就是这种普世性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这种普世性价值观整合了人类的思想,使之最终达成了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社会和平为目标的共识。也正是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塑造了关乎人类与社会的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观,才可以将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连接在一起,将奥林匹克运动推向全球化。

(三)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实质——跨文化传播的冲突与融合

跨文化传播是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主要指在人类社会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的现象,以及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究其实质,跨文化传播就是一种沟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7]。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了,人类交往的不断延伸是历史的趋势,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完善自身的过程,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跨文化传播把不同地区、族群、国籍人群“连结”在一起,促进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奥林匹克作为最具有全球化特征的文化交往活动,它以体育作为载体,将全世界人民联系在一起进行着跨文化的传播。在现代奥林匹克初创时期,只有希腊、英国、法国等13个国家的29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而比赛项目只有田径、游泳、体操等9大项。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已经有205个国家、16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302个小项的角逐。全世界有18个国家的22个城市举办过奥运会,亲临奥运的观众、电视观众、游客、记者等更是不计其数。从《奥林匹克宪章》(2000版)的规定来看,一项运动要列入夏季奥运会,必须在至少75个国家和4个大洲的男子中以及至少40个国家和3个大洲的女子中广泛开展才可列入;只有在至少25个国家和3个大洲中广泛开展的运动,才可列入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比赛项目。由此可见无论哪一项目起源于哪个国家,一旦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那么即可以说明它已经被广泛融入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中了。

体育全球化瓦解着民族体育文化的边界,也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条件。奥林匹克运动场景中的“社会”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以千差万别的差异为前提条件而存在的,它不会被整合在某一民族国家政治之中,也不会被某民族、国家所支配。奥运会召开期间,一方面从不同国家、民族来主办城市的运动员、教练员、商家、旅游者、记者、观众等都带来了异域文化的风情;另一方面每一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的文艺演出,从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甚至是点燃奥运圣火的火炬,都表现出鲜明而独特的本民族风格。各种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融化了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增进了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可以说由于奥运会的牵线搭桥,不同国家的文化、道德、风俗、礼仪都以体育为媒介相互渗透着,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艺术、良好的风俗民情及道德风尚尽情展示。在追求和谐但允许“和而不同”的理念下,奥运会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制度的人们会聚到了一起,造就了全球化的和平盛会。例如顾拜旦的法国同乡、坚定的民族主义者莫拉斯在考察了几届奥运会后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当几个不同的种族因奥运会而聚合的时候,他们在互相排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融合的力量”[8]36。究其原因就是在奥运会的过程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所发生的文化冲突,经过主体的权衡,发现了彼此间的优劣,从而发生了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事实证明,通过举办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的跨文化传播正在日益成为人类超越文化屏障、达成互动与理解的重要的沟通方式。奥林匹克运动中异质文化之间往往是通过冲突和融合,在承认彼此的差异上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如此循环下去。奥林匹克运动也随着奥运会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举办,融合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因素而被刷新。

三、结 语

诚然,正如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一样,在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体育文化目前也居主导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在这种你强我弱的文化交往中,并不是单向灌输,即使是西方体育发达国家之间也同样受到彼此的影响,有时甚至会产生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的逆流。例如从奥运会项目的增设和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非西方运动员加盟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俱乐部等现象就可见班驳。也有人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扩展对于世界多样化的民族体育构成了威胁,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压迫民族体育的生存空间。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一种外来强势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总会将它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价值推向全球,对其他非西方民族体育文化形成冲击,担心民族体育文化会从此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9]。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两点:一是非西方国家接纳奥林匹克运动是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上的,是一种有选择的认同,可能会因此改变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但是决不可能全盘替代。二是任何一种强势文化都必须得到全人类的认同,才能生生不息。文化的多样性是奥林匹克运动本来的面目,任何国家不能寄希望奥林匹克运动统一于某一种文化模式。否则,奥林匹克运动将无法实现全球化。事实证明,奥林匹克运动正是兼容了多元文化,并尊重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才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欢迎。

[1]乔治·洛奇.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时代的全球化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程慧敏,李和平.全球化下价值观的新特征[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83-88.

[3]孙葆丽.全球化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多元化趋势[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19-21.

[4]董杰.论奥运会的全球化特征[J].体育与科学,2006,27(2):50-54.

[5]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竞争[J].体育文史,1996(5):39-40.

[6]孙英春.全球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问题视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41-45.

[8]John Bale.Post Olympism[M].NewYork:BERG,2004.

[9]郑小九.论奥林匹克运动中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4):1-3.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跨文化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全球化陷阱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