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场域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构

2010-04-04 09:41孔爱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建设文化

孔爱峰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人类的精神生活包括理想信念、道德素养、思维方式也因此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本身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双刃剑”的特性决定了它只有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才能健康成长,只有在人类社会的文化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发展壮大。在网络意识形态越来越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今天,对于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的高校来说,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场域下的网络文化建设,充当和谐文化建设的领跑者。

一、意识形态场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意识形态挑战,必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的文化领域日益成为国家安全、政治较量和思想博弈的主战场。胡锦涛指出:“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攻目标,就是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当前,大量的意识形态之争都在以网络文化的形态出现。在这个无形的战争中,高校是前沿阵地,青年是争夺的重点,斗争的核心就是争夺青年人对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认同。在这场较量中,西方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经济优势,一直占据着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对我们的网络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传播形成了挑战。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扭转意识形态宣传淡化的倾向,坚持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网络作为公众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是公民表达社情民意的重要载体,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着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其实,避免用强制手段推行主流价值观和避免用纯粹理论灌输导致大学生心理逆反,并不能否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倾销,在发挥传统宣传优势的同时,高校要根据青年人喜欢网络的特点,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立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要注重拓展价值传播的影响力,内容上要贴近青年人的思想实际,形式上要注意话语风格的改革。要用平实的语言来诠释主旋律,用鲜活的形式来阐释深刻的理论,使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青年人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去,成为他们处世的准则和信条,使之切实感受到其对自己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价值,自觉、主动地而非被迫、被动地将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抢占网络阵地,正面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信息由于发布者特定的价值观和政治倾向而带有意识形态的烙印,在传播过程中起着政治宣传、价值批判、思想传播、行为影响等功能,发挥着整合与协调、激励与约束的作用。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主流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因其目标期许高远、理论表达呆板、传播方式单一而缺乏足够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渗透力。网络的平台由于其信息的包容性、交往的隐蔽性、对话的平等性恰好可以弥补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缺陷。网络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与传播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传播的技巧、模式、渠道有着重要联系。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就要把握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的传播手段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做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要走出空泛误区,强化内心认同,努力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体现高校作为社会文明摇篮的地位,充当和谐文化建设领跑者。大学本质上是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其本质属性是文化性。构建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和意识形态功能,包括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以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社会化责任。面对网络文化中意识形态的争论和冲击,胡锦涛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思想文化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网络时代,面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渗透,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形成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舆论氛围,把高校网络建成立德树人的新阵地、精神文化的新空间和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二、意识形态场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社会责任原则。信息化时代的高校要全面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确立发展网络文化的决心和信心,积极承担文化传播和文化育人的社会责任。现代社会中的大学不仅仅是开展学术研究、追求科学真理和传授知识的“象牙塔”,它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大学应该按照社会的需求去履行传承文化思想、引导文化方向、传播文化理念、整合文化知识的主要责任。在国际化开放办学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的文化向世界传播是大学的责任和义务,网络文化则是大学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营造中的重要平台。面对网络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面对网络中洪水猛兽般的负面冲击,高校不应该保守地为学生筑起与世隔绝的“真空围墙”。要培养出具有生命力、创造力的人才,必须在网络开放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这个多元的世界,使他们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基础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2.学校发展原则。面对网络文化的“双刃剑”特点,高校发展网络文化必须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促进学校的发展。一方面,网络舆论力量之大、有害信息破坏力之强以及网络生活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之深刻有目共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对此的处理经验还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网络的出现开辟了网上教学的新空间,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互动缺陷,完善了学校与师生的民意沟通渠道,提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内能促进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外能将本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科研成就和文化信息向社会广泛传播。实际上,当前网络文化已迅速发展到同主流文化进行积极沟通对话和对主流文化的发展施加影响的程度,并且将逐步成为主流文化。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主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对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因势利导,尽量避免或使之最小化;要通过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3.学生成长原则。作为互联网主群体之一的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接受者,在推进和影响网络文化发展的同时,他们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高校要主动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健康理性的网络行为,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在逐步实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挥着日益突显的双重影响。坚持学生成长原则,就是弱化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对网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持续保持并最大化地发扬。网络可以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极大地激发其认识力和创新力。丰富的网络信息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掌握知识、学习技能、陶冶情操;而且,网络文化可以拓宽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交往渠道和交往范围,网络的隐蔽性和沟通的无限性能使他们提前接触到各行业、各年龄、各性格的人群,通过文明的交往和沟通既能逐渐提高他们的交际技能,又能合理地寻求情感宣泄。

4.文化陶冶原则。高校的网络文化长期以来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文化含量不高,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办网”向“文化教育办网”的思路转变。大学作为现代社会主要的精神生产场所,应该从文化陶冶的原则出发,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用更多具有可读性、欣赏性的知识内容,更多具有娱乐性、激励性的文艺内容,更多具有思辩性、启发性的思想内容,去吸引学生、服务学生、陶冶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融入他们的网络生活之中。网络文化是一种时代的文化,而且不仅仅在于表现这个时代,其中孕育和传播的先进文化还将引领一个时代。高校要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抵制错误和腐朽的思想。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把那些“自在的文化”提升为“自觉的文化”,并使他们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

三、意识形态场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思想性路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通过主旋律的弘扬和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教育,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方向引领”。要与西方的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抗衡,就必须积极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感召力,让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大学形象的新窗口。但是,对分辨和控制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除了主旋律的引领,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也很重要。由于网络行为的责任主体隐蔽,无法直接看到或者明显预见行为的后果,少数大学生误以为在网上为所欲为可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容易造成网络不文明行为相互感染和蔓延。高校应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远离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低俗、网络上瘾和网络黑客,正确地开展网络文化实践,与学校形成网络文化建设的合力。

2.艺术性路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从内容和形式的艺术性入手加强品牌网站建设,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繁荣保证”。高校当前普遍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但是真正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品牌网站很少,网站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比较呆板、设计不够美观、功能比较单一,造成网站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必然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效果不佳。文化的吸引力不能靠任何强迫性手段,只能凭着自身的魅力,把别人的眼球吸引到自己关注的地方上来。所以,高校应该用心办网、以情沟通,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和人性化的功能服务去弘扬大学主流文化、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精神世界,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平台、对话的渠道和交流的环境。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本校校情的、符合本校师生口味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品牌网站,包括具有检索功能的校园新闻网、具有社交功能的校园论坛、具有跳蚤功能的生活资讯网等。网站的设计要贴近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使用习惯,除了信息发布,要增强服务、互动和娱乐功能,对于网络行为主体的困惑要及时回应,对于他们的需求要合理化满足,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要超前策划。一旦品牌网站的时效性、权威性、丰富性和服务性引导大家养成了访问习惯,就能潜移默化地用主流文化思想感染他们。

3.队伍性路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通过培养一支善于开展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的工作队伍,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网络文化管理,需要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具有较好的网络信息技能,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研究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可以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学生工作条线的力量,一方面可以在学生中培养一批“红色网虫”和网上意见领袖。信息的交换和观念的表达是网络文化发展的生命线,但是随之而来的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必须加强。这支力量要常驻校园BBS和大学生经常光顾的校外社交网站如人人网、百度吧等,及时关注相关动态并有效开展信息咨询和舆论引导。发现网络不文明行为或不良思想苗头要及时劝服,避免潜在的矛盾激化;对于那些随意宣泄情感,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散布谣言的有害信息应及时删除并发布正确信息;遇到校园突发事件,应该在第一时间利用网络公布真相,抢占舆论主动权,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4.技术性路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强先进文化的传播能力和网络运行的安全防护,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2010年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提出,正确认识发展文化与运用科技的关系,把运用高新科技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高校的网络普遍访问速度慢,漏洞攻击多,病毒蔓延广。要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力量,提高运行效率,为大学主流文化“走出去”保驾护航;同时,也要对互联网信息“走进来”加强过滤防护。我国当前涉及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面对色情、欺诈、病毒等有害信息,必须用良好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筑起防护墙和过滤网。要加强校内机房、网吧、各类网站的维护和管理,消除程序漏洞,部署有效的防火墙和病毒入侵检测系统,构筑“信息海关”,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一旦发现网络犯罪信息,要及时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尽早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得到有效遏制。此外,还要尽可能对网络游戏的端口进行监控,利用技术手段限制游戏连续运行时间,避免大学生长时间沉溺其中而游戏成瘾。

[1]孔爱峰,李俊峰.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

[2]王桂兰.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理念更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1).

[3]张世文.“文化时代”与大学建设的任务[N].光明日报,2010-04-04(7).

[4]王晓青.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形势分析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2009(3).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