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生态: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2010-04-03 23:06:00周介民
城市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生态文化

方 乐,周介民

现代城市文化是一个类似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系统。这一命题导因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H·Steward 1902-1972)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迁论》中所提出的“文化生态学”的观点。[1]城市文化生态观归属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其核心是: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文化个体的差异性和文化元素的多样性,通过有意识地协调与平衡,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城市文化生态观的提出,是基于城市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发展机制与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发展状态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1879年德国植物病理学家A·培里(A.de Bary)提出“生物共生”的思想,他认为:生物的“多样共生”既是生物之间的一种互利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共存关系。[2]由此可见,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城市文化及其发展,具有比较充分的学理依据。

城市文化生态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机制与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根据达尔文(Charles Darwin)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以“优胜劣汰”作为最基本的准则。城市文化基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体现出对于更和谐的生存环境和更高级的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因此,城市文化生态的“进化”方式是在逐步积累的基础上的不断变革,而不是如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淘汰和消亡。城市文化生态“进化”的过程中,文化类型的差别造成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的差异。正如生物之间的“多样共生”构成一个完整发达的生物圈一样,城市文化之间的“多样共生”给我们带来的是城市文化丰富的元素、蓬勃的活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多元文化之间共生、共存、竞争、发展,演示出一幅幅城市文化和谐发展的生态图画。

城市文化差异指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因为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在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差异性是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3]106据此推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就构成了城市文化生态的鲜明特色。尽管精神财富的积累以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基础和前提,但精神财富的积累还受到被重视程度、地域环境、民众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基于上述三个差异。也就是说,城市文化生态首先是城市文化差异性直接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长期形成、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现实。承认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也是基于完善和改造自身地域文化的需要。这是因为,城市文化在各个不同地域之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文化的客观存在成为了城市文化长期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依托和动力。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地域文化的存在及其差异性特征,才有了我们今天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勃勃生机。目前,世界各国城市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才有了城市化速度上的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多时候就像水位的落差,蕴藏着较大的势能。这种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方式较为多样,比如现代城市文化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霸权主义式的输入就较为典型。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大都经历过这种强势文化的输入。美国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也是以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殖民统治所产生的影响为基础的。中国的城市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发展,从它融入到国际社会的那一天开始,就无可避免地以自己的地域文化来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经济日益全球化,强势的外来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是必然的。一方面,这种外来文化以资金、技术和商品为包装,具有异文化的新鲜感、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性和市场霸权;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文化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文化而言,无可讳言地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国门大开之日,也就是地域文化堤防崩溃之时。当然,面对着这种呼啸汹涌之势,地域文化也有着它自身独特的化解能力。犹如外来物种的侵入往往难于从根本上破坏原生物种的存在方式和繁衍方式一样,外来文化一旦为地域文化所吸收和消化,就可能变成地域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新契机。“任何外来文化,只有与当地文化融合,才能落地生根,否则便像阵风骤雨一般,飘然而去,踪迹不留。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不是一个个被同化掉,而是一个个被饱满地充实起来。”[4]地域文化尽管具有如原生物种对外来物种与生俱来的排斥性,但外来文化一旦成功地进入到地域文化的肌理,就可能造成物种变异、进化甚至生态环境的优化。日本和韩国都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在吸收的过程中,一方面它们把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差异转变成接受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始终以坚守和壮大自己的地域文化为目标。外来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往往表现为以单一性文化取代多样性文化,从而形成城市文化的趋同现象。破解之法在于唤起对地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形成地域文化的自强和自尊。否则,“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被淹没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潮中”。[3]103

一座城市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越是深厚,文化生态体系越是完整。正如生命体的发展离不开遗传信息的传递一样,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3]46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延续的文脉和丰厚的积淀。传统文化是城市文化中最有竞争力和最有研究价值的遗传基因。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成为了城市文化生态研究的永恒话题。“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坎坷而独特的过程全部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4]一座城市所走过的每一个脚步,都是传统文化的积累,都属于城市文化鲜明、长久、深刻的记忆。这种记忆可能会经历兵戎战火、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但那些体现城市精神的、已经深入到城市肌体的传统文化内涵,历久弥新,永远闪烁着它独有的光辉。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历经5 000年,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是唯一的从来没有断绝过自身文脉的古老文化。因此,中国城市的传统文化才具有了迥异于其他城市文化的生态基因,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生命力。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势所必然的。没有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就不能够永远保持城市文化的活力。传统文化从长远角度看无可避免地会被现代文化所替代,只留下对传统文化的厚重记忆。问题在于,这种现代的城市文化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主题?是否能和谐地融入到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范畴里?如果是,则这种现代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对城市文化生态具有改良和优化的作用;否则,就可能成为一种破坏和毁灭城市文化生态的力量。其次,传统文化应该实现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结合。现代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它具有更大的对城市的吸引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其结果既可能是毁灭性的,也可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更具有生命力和适应力的城市文化模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传统文化有其保守性,现代文化有其开放性;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而现代文化则活力充沛。众所周知,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城市文化,尤其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城市文化,因为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有着非常稳定的城市文化生态结构,它的城市文化精神内核也有着非常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在今天日本和韩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存,呈现出一道现代城市文化的亮丽风景。

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历经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重要的发展历程,对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改变具有革命性意义。尤其以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基础的城市文化的发展,使城市文化相对乡村文化来说具有更高级的文化水准。人类从农耕文明中走出来,融入到现代城市中,体会现代城市文化给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质的变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两相对立,两者之间的差异成为了现代城市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不断补充与改造,在过程与结果上都为城市文化生态增添了新的物种基因和进化完善的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程度经常被看作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和指数。一方面,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吸引力来自城市文化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表现在城市文化是开放的,乡村文化是保守的;城市文化是活跃的,而乡村文化则是僵化的;城市生活是有序的,乡村生活是散漫的等等。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积极靠拢,并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文化交流现象。因为它不仅可以激励城市文化扩大自身的容量,改造自身的文化结构,完善自身的文化品位,提升自身的文化影响力,而且,在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际,城市文化可能产生向乡村文化的回流,形成一种新的城市文化生态。近年来城市人群的寻根问祖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和挖掘等,反映出由城乡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互认同的文化心理,它必将为未来城市文化生态提供一种全新的平衡与发展的模式。那就是:不管是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都可能需要对方的融合,两者之间实现和谐结合与共同发展。

城市文化差异造就了城市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因此,它在客观上成为了完善城市文化生态的动力。城市文化差异鼓励自觉地进行文化交流与文化对话,任何对此方式的悖逆所遭致的都将是灾难性后果。但文化落差现象也可能导致对先进城市文化自觉主动地向往,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涌入即说明这一点。

美国人类学家博克(Bock)说:“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8]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为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活力。“一个物种从基因的多样性中汲取力量,生态系统从生物的多样性中汲取力量,人类则从文化的多样性中汲取力量。如同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物的平衡和生命的延续,文化多样性维系着人类的文明赓续绵延。”[3]106

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城市文化。承认文化的差异实际上是鼓励城市文化的多样性。自然界中生态平衡的基础在于物种的丰富多样,城市文化生态同样体现于城市文化构成要素之间的多样性。1955年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1902-1972)在《进化和过程》里提出“文化生态学”的观点。他认为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变迁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的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他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也就是说,“文化生态学”所强调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如同自然界生态系统与生物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城市文化生态的完善,首先体现在城市文化构成元素的丰富多样。城市文化趋同性种因于城市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文化趋同最终将导致文化的衰亡。因此,单一和趋同的文化带给城市和人类的后果都是毁灭性的,是阻碍城市文化进步的逆动力。反过来,由多样性文化所构成的城市文化生态,则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和谐中融合,在竞争中发展。依据可持续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发展理论,城市是人化的产物,城市文化是人为的结果。人类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人类的社会性活动产生了人类的文明,人类文明的聚合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城市文化就成为了人类社会最高级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在构成内容和形成机制上是极为复杂的。比如城市文化的构成内容,既包括了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也包括了在城市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创新的文化内涵;既包括了对地域文化的坚守,也包括了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既包括了来自于乡村的文化,也包括了城市文化;既包括了传统文化,也包括了现代社会不断更新的文化。在城市文化多样性这一问题上,积极的态度在于相互取长补短、和谐共存。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城市文化多样化的国家,其城市人口总量占全国人口总量的70%以上。20世纪中叶前的美国移民主要来自欧洲,之后的移民则主要来自亚洲和其他区域。美国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美国社会的民族构成、种群分布、语言类型、出生情况等方面得到非常形象的体现。世界上共有215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人生活在美国;纽约大约有170个明显不同的种群;迈阿密有61 %的人是在美国以外出生的;美国有3 200万人在家里不讲英语;加州伯利克大学大一学生中有 45%的亚裔美国人等等。以至于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在面对19世纪中叶移民蜂拥而至时惊叹道:“美国人若流出一滴血,整个世界也流了一滴血。”[6]多样性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更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机遇。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指出:“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又能扩大自己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资产。”[7]人们为生活更美好而来到城市,城市以其更为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而完善人们的生活。

正如物种变异与遗传带来了基因和生态系统的不断优化一样,在一座文化多样性的城市里,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直接导致文化属性的根本性改变、文化基因的不断优化和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而且,文化构成形式越复杂、文化基因越丰富,它所产生的变异与遗传的质量就越高,文化的活力就越强。当然,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遗传、变异,并不完全参照生态系统中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方法和模式。比如说,物种的遗传与变异采用的是自然选择和合理淘汰的方式,决定它的往往是客观的因素,如自然生态环境、生物的原始属性等等。而城市多样性文化之间的遗传与变异,既有自然的因素,更有人为的因素,带有很强的人类的主观性。而且,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它是缓慢而有序的。如漫漶,似濡染,不断浸润、不断融合,最后达到二而合一、水乳交融。比如,人类可以对各种文化做出自己的主观判断,可以对各种文化做出优选加工,可以选择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结合改造的方式等等。而且,人类文明所经历的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问题:文化的遗传、变异和不断优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不断选择和改造中逐步完成的。正是因为有了城市文化不断地浴火新生,才有了今天完善的城市文化生态。

人类的城市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演进,按照地域的不同、历史沿革的不同、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众多的区域。各个不同区域之间也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特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不同城市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文化,成为了各不相同而又联系紧密的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系统。多样化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是人类城市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进化以后自然形成的最佳选择。它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这样的道理:不管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环境里,最佳的生态观念应该是允许和鼓励甚至于有意识地培育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才是多姿多彩、朝气蓬勃、富有活力和创造精神的。人类社会从远古蛮荒中一路走来,历经千辛万苦、风雨洗刷,各种不同的文化竞领风骚。特别是在走进城市以后,城市文化更是表现出对各种文化前所未有的包容力和改造力,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形成了深厚的城市文化积淀。欧洲城市文化、美洲城市文化、亚洲城市文化、非洲城市文化、大洋洲城市文化等等,凭借着各自不同的地域特征、各自不同的历史沿革、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在世界城市文化的舞台上,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征和独具一格的文化生态系统。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们进化的道路是大致相同的,都是从农耕文明中走来,为着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目的而走进城市,都是从工业革命的勃兴中寻找到了城市发展与繁荣的力量。但它们进化的速度与节奏又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不同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像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究其文化根源,它们都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其城市文化的核心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但它们相互之间在城市发展的道路和城市文化发展的理念等方面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从文化生态系统的比较来看,它们之间所具有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同质异表”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人类城市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城市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达、弘扬与传承,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所进行的创造、更新和传播。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地域文化,又要尊重外来文化;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既要发展城市文化,又要借鉴乡村文化。相互补充,求同存异,尊重人类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繁荣进步。

城市文化差异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城市文化多样性则是我们在正视城市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是谋求城市文化生态和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文化差异性是认识和追求城市文化多样化的思想基础,城市文化多样化则是正确把握城市文化差异的最终结果。因此,促进城市文化差异性与城市文化多样性的辨证统一是城市和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1] 张洪波.文化生态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 2009(5):85-90.

[2] 胡印影.关于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思考[J].东南文化, 2006(4):75-78.

[3]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4] 冯骥才.思想者独行[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5:98-22.

[5] 郑园园.尊重文化多样性[J].人民日报, 2005.10.23:(3).

[6] 史迪芬·E·卢卡斯.演讲的艺术[M].俞振伟,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20-21.

[7]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背景[M].宋俊岭, 倪文彦,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221.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生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谁远谁近?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经营者(2016年20期)2017-03-01 21:32:28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8:16:59
唐代女性妆饰中使用的外来材料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