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东阳市图书馆,浙江 东阳 322100)
(一)
《蟠室老人文集》,南宋葛洪著。葛洪(1152——1237)初名伯虎,后改名洪,字容父 (一作容甫),自号蟠室老人,浙江东阳人,《宋史》有传。淳熙十一年(公元 1184年)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赐谥“端献”。为官清廉,恪尽职责,勤于政事。为人恬静,处世谨慎,不以著书立说为荣,存有一卷 《奏议 》、一卷《涉史随笔》、八卷 《诗 》、六卷《表状奏札》、八卷《书启杂著铭志》共计二十四卷的《蟠室老人文集》。
《蟠室老人文集》刻印后,发行量稀少,再加上原版收藏于老家葛氏祠堂内,后来一直没有印刷发行,因而社会各界及《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等公私藏书书目对它知之不多,没有收录。清光绪六年(公元 1880年)葛氏家族重修族谱,鉴于宋版《蟠室老人文集》已经“亡佚过半”,“古刻多残,无从采补”,族内有识之士“虑乎愈久而愈散佚也”,多方收集资料,“于残编断简之中存什一于千百”,“先用聚珍板刷印数十部”〔1〕,刻印在当时来说已经最为齐全的《蟠室老人文集》,“分隶(族内)各派”〔2〕。由于该刻本仅局限于家族内部流传发行,以致于近年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全宋文》时,因无法搜辑《蟠室老人文集》全文,只好辑录他的六篇遗文。
(二)
东阳市博物馆馆藏有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一书。从其内容来看,基本保持宋版《奏议》、《涉史随笔》、《诗 》、《表状奏札》、《书启杂著铭志》的编辑次序。基于某些文献已经佚失,为了让人阅读方便,它在卷首“前言”中书目下,详细注明已经佚失的文献卷数,如《奏议》一卷全部佚失、《诗》佚失三卷、《表状奏札》佚失五卷、《书启杂著铭志》佚失四卷。共收录了当时硕果仅存的十三卷、四百六十七篇文章,集中反映了葛洪“下轸民隐、上格君非”的“忠君爱国之心”,以及“在野在朝,始终不渝其志”,“绝无弋誉希荣之念”的“正直不阿”人生〔3〕。
具体来说,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以诗歌最多,共计五言诗和七言诗 314首,占全书总篇幅的67%。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如《次乔世用来韵》、《倪起万就室严陵五诗赠别》诗,属于葛洪与朋友之间的应答相酬诗,数量最多,有 180多首:反映葛洪与乔世用、倪起万等 60多位好友、同僚之间相互往来的情谊。第二类是述志、抒情诗,如《忧居有感》、《见鬻樵者有感而作》等,有 100多首。第三类是如《次许成父游白云洞韵》、《次许成父游天宫韵》等单纯描写风景名胜的诗歌,数量最少,仅 10多首左右。
《启》和《杂著》分别有 36篇和 32篇。前者内容相对简单,由《金溪丞到任通提举》、《贺黄制垣被召》这类颇具四六骈文色彩的官方文书 29篇,以及 7篇代子女谈婚论嫁而作的聘书构成。后者收集了除诗歌、史论、奏札、祭文等单独列卷以外的各种文章,体例庞杂,内容繁多,既有 9篇纯粹涉及政务的《金溪劝兴水利文》等,也有 1篇谈历史人物如何取舍、评价的书跋,还有 13篇对神灵充满虔诚之心的青词、5篇安置“诠师住宝山”类涉及宗教的文献,更有 4篇为庆祝寿圣节等节日而作的各种歌功颂德类奏疏。
《涉史随笔》和《祭文》各有 26篇。其中根据葛洪自撰的《涉史随笔◦序》称,因为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守父丧,在家读史“以自遣”,见《齐邹忌讽威王求谏》等有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前修之说”和“师友之传”,有感而发,随而笔之,最后“择其可裨庙论”的 26篇文章汇编成册《涉史随笔》,所以《涉史随笔》实质上就是葛洪借古论今、以古喻今的政论性文献。以祭祀亡妻徐氏夫人等为主要内容的《祭文》,则汇聚葛洪老年丧妻、丧子、丧孙之痛,以及痛悼战死沙场的李诚之等友人的真情表白,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也有细腻情感的真实历史人物。
《书》和《奏札》数量最少,分别只有 21篇和12篇,但其文献价值、历史价值最大。从现存的这33篇文章内容看,除《书》信中《开化乔宰》、《吕左藏》这两篇文章是讨论刻印《(张)南轩粹言》“未见其益”〔4〕等学术性问题,以及另外两篇 《叶教授》、《福州张倅》勉励当事人保留自己独立人格,“除究心职事外,如借誉,如求知,皆非所当为”〔5〕外,其余的 17篇书信、12篇奏札,无一不是葛洪治国安邦、经世济时的真实记录:致《淮东丁总管》一信,葛洪认为,“新招之军未就纪律,不可不严加淬厉以求为可用;器械之未至整齐,不可不申乞科拨以壮吾军容”。奏札《昌国条析本邑利害及申请经界上制府》系葛洪根据昌国县海疆辽阔,北控山东文登、莱芜、临沂、东密、东阿等地的现实,提出“招填寨军元额”、“选汰寨军老弱”、“教阅诸寨土军”、“添造三姑岱山军船”、“团结保伍”、“置办器甲”的御敌措施,达到其“平居不至扰民”、战时“可以得力”的有效目的。大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宋金和战,小到百姓用药安全与否的细节琐事,葛洪以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姿态,阐述自己对国家边防、吏治、赋税、荐贤等问题的见解,要求严惩出售假药的奸商恶贾,保证普通百姓的用药安全,把“救万民之疾、广圣朝之惠”的好事落到实处。后人从忠言直谏的《奏札》,可以管窥他满腔热情的拳拳报国之心,忠君爱民的一片赤子之情。为葛洪撰写墓志铭的杜范叙述道,首次拜谒葛洪时,即被其“侃侃守正,有大臣风”的风采所折服,听到葛洪去世的噩耗,“为之陨涕”,痛悼其丧〔6〕。
《涉史随笔》有葛洪的“自序”,可以确定其撰写时间在宋宁宗开禧三年(公元 1207年)左右;《奏札》和《杂著》的部分文章,也可以从它们反映的内容,基本判断出著作的大概年代;这类能具体断定其写作时间的文章篇帙共计 40多篇左右。除此之外,《蟠室老人文集》的其他文献如《诗》、《启》、《祭文》等,已经无法断定其确切的写作时间,但从研究角度来说,这并不妨碍《蟠室老人文集》一书的文献价值。
(三)
首先,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是目前见到的最为完整、文献资料保存最多的版本,填补了以往只见其书名、不见其内容的历史空白。除了一卷《涉史随笔》被收入明高儒编撰的《百川书志》等古代图书目录中,《蟠室老人文集》的其他著述,仅少量见诸南京图书馆收藏的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但其书仅有卷十四、卷十五的《奏札》和《启》,是原书的十二分之一。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虽然也是残本,且《四时木犀》诗、《涉史随笔》中“刘晏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等文章也有缺字漏字现象的存在,但就其数量而言,有十一卷之多,占原书二十四卷的一半左右,是最为完整的刻本。另外其文献价值,如葛洪撰写的《述怀》、《遣兴》、《自述》等抒情吟志诗,真实详尽地反映了葛洪壮志未酬的无可奈何,感叹自己“未遇知音尾叹焦,心灰无复少年豪 ”〔7〕,“空有直心羞媚灶,恨无忠力可旋乾”〔8〕,只好过着“流觞曲水兰亭胜,策杖孤松靖节贤”〔9〕闲居生活,“此心惟有彼苍知”〔10〕,“忠嘉虽非稷皋比,佞美还嫌祝宋为”〔11〕的忧国忧民赤诚之心,等等。其他刻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其次,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为研究葛洪其人其事,提供了最为翔实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南宋后期担当宰相长达十一年之久的历史人物,葛洪虽然在正史中有单独传记,但《宋史◦葛洪传》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介绍葛洪的一生,无法详列他“尉昆山、丞金溪、县昌国”等具体史实。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则较全面展示了葛洪理政治国的业绩。如《涉史随笔》借鉴历史上的 26个故事,以古喻今,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君主“所闻者正言,所讲者正理,所亲者正人,所履者正行”;“为人臣者尽力以事君,死生以之”。再如《与乡令论推排利害》等文章,就有葛洪在地方如何完成旨在革除差役不均、根绝诡匿逃税的推排法的具体记载:作为昌国县令的葛洪,一方面“严立榜限,晓谕诈匿之家,许令首并归户所有”,另一方面积极做好至关重要的“丁帐”登记工作,要求承担国家徭役的“役主”们亲自参加“丁帐”的“抄录”,必须如实填写“丁帐”的丁口、仕宦与否、职业、田地,以及有无店库、出借钱财等系列“帐式”“条目”;县里派人实地“抵踏”“丁帐 ”“条目”,确认“役主”们有无“隐落帐籍”内容,最后才“打画鱼鳞图二本”,一本上交政府收藏,一本留归地方里保,供上级部门抽查考核之用。通过清刻《蟠室老人文集》这些典型而又具体的文字,葛洪“有大臣风”的历史形象,才有真实、细节的呈现。
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同时也还原了葛洪作为一个性情中人的历史真实:相濡以沫四十四年的爱妻身亡,悲痛欲绝的葛洪“泣涕涟涟”,连着撰写了伤悼徐氏夫人去世的《祭亡室济南郡夫人徐氏文》、《宿夜祭文 》、《启灵祭文 》、《辞灵祭文》、《登舟奉安祭文》等文章,表达自己“肠割心刲”般的悲痛之情;儿子葛骥、女儿葛昆、葛金,以及孙子葛大祥、葛小祥的相继早逝,更使葛洪体会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酸楚之痛,在《祭昆女文》和《祭骥子文》、《祭骥子大祥文》等祭文中,用“悲哭至毁”的慈父之情,抒发了丧子、丧女、丧孙之至伤至痛;既是同乡又是学友的李诚之战死沙场,葛洪一方面盛赞他“死固得其所”,“为偷生之愧”,另一方面又十分怀念二人从师求学时“气谐于臭味相与、情厚于等夷昨手”的深厚友谊,展现了“无情未必真君子”的真实人生。
再次,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一书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成为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发展史研究的重要文献。由于葛洪生活的时期正属两宋的多事之秋,韩侂胄北伐、嘉定和议、李全叛乱等历史事件屡屡发生。身处其境的葛洪,对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有着切身的感受,因而其著作中的人和事,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如《乞旌表边将段政事上庙堂》一文,就是段政孤军戍守盱眙城、最后慷慨就义的史实: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 1206年)冬,金兵大举进攻南宋,宋军溃不成军。段政“独提孤军”,“据斗绝之地”,固守盱眙城三个月之久。最后因误信金兵“两国已讲和,偃兵不战”的假传言,放下武器“不复与战”,被金兵俘虏。当金兵利诱他叛国投敌时,段政大义凛然地回答道:“吾宁死为此地(指宋朝)鬼,不能往尔畜产国苟活为官”,惨遭金兵的杀害。出于对段政的敬仰,不让忠烈泯没无闻,葛洪特撰其文,并请求为段政立庙祭祀,给予褒奖和崇扬。
又如《祭昆女文》一文,葛洪提及女儿葛昆“适蔡不淑,锐欲守志,父母夺之,再归(文林郎)孟氏”,说明尽管南宋理学家鼓吹“饿死事小、守节事大”的封建贞操观,但对于普通百姓、甚至于象葛洪这样的官宦之家,并没有教条机械地执行,而是从实际出发,允许自己女儿再嫁有“文林郎、前淮东总管所准备差遣”头衔的孟继勋。再如《回蔡氏求婚仲女》和《回聘》二启,一方面表明南宋时仍然严格遵循“纳采、问名”等为内容的“六礼”婚姻制度,另一方面也为后人研究两宋婚姻制度提供了“纳采、问名”后“回聘”书信的文式样本。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分析,这些史料是当事人撰写的文献,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是宋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1〕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葛芾棠◦前序”
〔2〕〔3〕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葛铭◦书蟠室老人集后”
〔4〕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卷十八“书◦开化乔宰”
〔5〕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卷十八“书◦福州张倅”
〔6〕2002年重修《泮南葛氏宗谱》“杜范◦《宋参知政事守观文殿学士、通奉大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致仕、东阳郡开国公食邑五千六百户实食封一千四百户、赠少师葛公行状》”
〔7〕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卷四“秋分有感小诗二章自遣”
〔8〕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卷四“述怀”
〔9〕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卷四“清明述怀”
〔10〕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卷五“自述”
〔11〕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卷五“自述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