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燕
(上虞市图书馆,浙江 上虞 312300)
书店,曾是光卖书的地方,人们去书店的目的十分明确:选择自己心仪的图书,欢欢喜喜买回家,若不能与自己钟爱的图书相遇,即两手空空,扫兴而归。
曾几何时,一度清闲的书店变得热闹、忙碌起来。走进书店的大门,书架旁、楼梯口、窗台边,随处可见阅读的人群,到了节假日,书店更是门庭若市,俨然成了图书阅览室。书店这种开放式的购书环境对图书馆冲击很大。以下是上虞市新华书店与图书馆接待读者人数的一组数据对比(见表1)。2008年 1-10月,新华书店接待读者 32万人次,图书销售额 800万元。一般双休日两天接待读者都在 3万人次以上,新学期开学时,每天的读者量更是高达 4万左右。
相对于书店阅读群体的大幅增加,图书馆的读者到馆率却不尽如人意。2008年 1-10月,图书馆接待读者 10万余人次,是书店的三分之一,双休日两天平均接待读者 1500人次,是书店的二十分之一。从这两组比照鲜明的数据看,作为国办公益性图书馆,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接待读者人数却远不能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书店相匹敌,不啻是对图书馆的极大嘲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表 1 本市公共图书馆与新华书店阅览服务人次对比
书店顾客盈门,不是图书馆,却胜似图书馆,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书店是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机构,可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制订适应市场发展的政策或策略。其自主独立、自负盈亏的经营理念和体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书店内部责任、权利、利益的明晰,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而图书馆作为国家和政府部门保障的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没有自主权,在利益分配上受长期以来旱涝保收、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维模式影响,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原有分配制度。这些陈旧的管理体制和落后的服务理念,严重羁绊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步伐。
与其它商业机构一样,书店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一个书店能否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效益起到主导作用。因此他们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随时掌握市场规律,认真收集市场信息,为了生存,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惰怠,须时刻保持高度的兴奋和警觉。俗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份忧患意识,让书店始终有着进取心和紧迫感,不断刺激他们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努力奋斗。然而,就目前国情而言,一个县市只设一个图书馆,还被国家包养着,竞争无从谈起,看看周围无处不在的竞争,馆员内心有的只是优越感。书店里的读者多了,销售收入增加,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店里的员工是直接受益者。而图书馆读者来多了,只会增加馆员的工作量,馆员得不到直接的经济利益,又体会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对公民文化浸润的作用,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能吸引大量读者的,往往源于新书。据介绍,新华书店共有图书 5.6万个品种约 16万册,常年保持上架销售,每年有 9.5万个品种的图书处在不断更新中,几乎每天上架的新书都在 800册以上。而且,书店是新书流通的首选渠道,出版社或出版商在新书出版前的强烈宣传攻势,将生产和销售织成一张布局合理、立体高效的网络,控制市场终端,为新书的热销作了大量铺陈。图书馆虽然可以在第一时间购到新书,但繁琐的分类、编目、打印书标等业务加工流程,使新书上架时间滞后。当然,图书馆有限的购书经费,在新书品种上,相对于书店真是小巫见大巫。以上虞市图书馆 2008年为例,30万元的专项购书经费,是历年来最高的一年。除去订报刊的 8万元外,22万用于图书采购。以折后每册图书 25元计,可购图书8800册。为尽可能多地增加图书品种,当前所购图书的复本为 2本,即 22万元可购 4400个品种的图书。这就是图书馆全年能上架的全部新书,把4400种图书按《中国图书分类法》分散到 22个大类中,如同“泥牛入海,无声无息”,难怪读者总抱怨新书太少。
新华书店虽地处步行街,车辆无法入内,但它位于市中心的商业街,又靠近步行街的街头和上百公司,每天人流量巨大。另一规模较大的书店是位于大通商城内的新江厦书城。大通商城是目前上虞最繁华、最具人气、交通最便捷的综合性商业城。新落成的图书馆,虽在规模、设备、布局等诸多方面具极大优势,但它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公交线路也较少。周边有多处住宅小区,但目前入住率尚低,周围配套生活设施欠缺,要在城北集聚一定的人气,尚须时日。
市场经济的杠杆,随时指挥着、支配着书店的经营方式、服务形式。对于许多早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晚上是放松心情的休闲时光,可以一家子出去逛逛书店,顺便带一二本喜欢的书回家,带孩子一起逛书店,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更为许多明智的家长所看重。所以,晚上与双休日,对商家来说都是难得的黄金时间,书店与图书馆双休日接待读者人数的悬殊差距,就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图书馆在人员和经费不能保障的前提下,无法延长开放时间,导致中午和晚上都“重门紧锁”,把许多全职工作者拒之于门外,引起读者很大的不满。
面对书店的优势,我们没有客观理由可以强调,只有更努力地发挥图书馆独特优势,积极创造条件,转变观念,拓展服务领域,挖掘服务深度,多渠道弥补因先天不足而引发的图书馆职责和功能的缺位。
3.1.1 以无偿服务吸引读者。2008年 6月 3日,在“2008上虞读书节”启动之机,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首家实施免费办证,在读者中引起良好反响。免费服务是图书馆的魅力所在,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书店所永远不能做到的。
3.1.2 以丰富的馆藏文献吸引读者。图书馆收藏保存文献资源的功能是书店所不能替代的。文献的收藏保存功能赋予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一定的历史性、丰富性和延续性。凭借图书馆,读者不仅可以查到近期的资料,还可以查到以往的、甚至古代的相关文献信息。就载体而言,馆藏中不仅有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报刊资料和网络资源等。书店以快餐式服务达到促销目的,强调的是“流行”和“畅销”,有时效性但缺乏历史性。
3.1.3 以提供深层文献服务吸引读者。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按专业知识进行分类、编目、排架的。图书、杂志、报纸、电子文献等又分门别类。读者在图书馆可以很便捷地找到所需资料。而且,各类文献中的信息量还可以再次提取,生成二次文献,编成各类专题索引、专题目录、专题文摘等,为读者集中提供同一主题的多种文献。图书馆还有能力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定题跟踪服务,为企业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这些,都是书店所无能为力的。
争取人员分配与人事制度自主权,杜绝关系户、照顾户,提高进人门槛,保障人员素质。让真正优秀的、为图书馆所需的专业人才,在图书馆的环境中“如鱼得水”。
分配制度的改革,可谓是触及切身利益的“伤筋动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劳动尚未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职业”依然是大部分人应对生存的主要手段,被动刺激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细胞、调动思维,促进效率。因此,打破平均主义,取消职称聘任终身制,实施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将极大调动馆员的主观能动性,亦有利于弘扬单位正气。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以主流阅读、环境幽静和个体学习为基本形象,但是随着数码图书的递增,书店对图书馆读者的蚕食,图书馆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回读者?
图书馆专家提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将随之完善,未来图书馆的走向应融学习、休闲、娱乐为一体,如设置专门的音乐练习室、艺术长廊,开展插花、十字绣、结艺等贴近生活的兴趣班等。另外,集体化互动活动也是赢回读者的重要砝码。图书馆可以定期提供多样化的学术、专业和社区活动。新书研讨会、新作辩论会等的互动参与都能大大改变传统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太过严肃的形象。
随着网络信息大量涌现,对图书馆来说,电子文献无疑也是应对挑战的“首选武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中心是一个将印刷与电子、本地与远程等各种信息资源集于一体的文献中心。其信息系统应为终端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使用户既能获取本地纸质图书和期刊,也能查到相关电子出版物和数字资源。
馆员素质的高低、职业化程度的深浅,都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服务的优劣,与图书馆的生存发展休戚相关。馆员的职业化培训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业务技能的更新与提高;二是服务理念的深化与激活。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李超平女士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在国外,对馆员,特别是对从事图书馆工作多年的馆员,需要经常开展教育培训,以保持他们观念上的警觉性和新鲜感。的确,资深人员有经验丰富、积淀深厚、业务精湛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往往也容易墨守成规,凭经验主义行事,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否定的勇气,令事业发展走入“暮气沉沉”与“死水微澜”。因此,要通过参加技术培训、走访兄弟单位、邀请行业先进作讲演等方式,促进馆员思想交流,保持图书馆活力的长盛不衰。
书店成为“阅览室”,反映出市民和公众强烈的读书兴趣与愿望,但是我国当前的居民收入水平,还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让国人先具备了购书、藏书的实力再去养成读书的习惯。因此,公众的读书需求理应从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那里得到低成本的满足。为此,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呼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让“公共图书馆”走进社区、农村,多在乡镇开设图书馆分馆和流动图书馆,让公众能够方便快捷地接触到最新图书。
书店的书毕竟是商品而不是公共读物,书店成为阅览室,恰恰暴露出图书馆职责与功能的缺位。一句话,图书馆只有“零距离”、“低成本”且“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才算得上实至名归,而渴望“书海”充电的公众也才会首选图书馆,而不是权将书店当成阅览室。
〔1〕吴江.书店变成“阅览室”说明了什么?绍兴日报,2008-10-09
〔2〕孙萍.论图书馆与书店的良性互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5(3)
〔3〕陈佳,杨佳楣.专家:图书馆须娱乐化 人性化服务是主旋律.东方早报,200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