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师幼关系

2010-03-23 08:57:36李红丽
统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师应科学幼儿

李红丽

(山西省洪洞县幼儿园,山西洪洞041600)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幼儿为自己的发现和成功而喜悦,还是因遭遇困难和失败而沮丧,教师的支持都将是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然而,在实践中,老师常常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究竟要不要把科学概念教给幼儿?

一种观点是,科学教育理应把“科学”的概念教给幼儿,否则科学教育还谈何“科学性”呢?但遗憾的是,很多科学概念幼儿并不理解,即使幼儿能够重复老师告诉他们的答案,也并不意味着能够理解,由此产生了另一种相反的观点,既然幼儿无法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那就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自己水平上理解周围世界。

那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究竟应该教些什么?又该怎样教呢?现代科学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一、不同环节的指导重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面向全体幼儿,给幼儿充分的主动学习机会的活动,既要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与条件,那么,在科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指导重点有什么变化呢?

(一)初始阶段——提出挑战任务,引起幼儿的探索动机

明确提出任务,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引起幼儿的探索动机,可以以任务形式提出问题,如“我们前些天制作了风车,那么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动风车又能使风车转起来呢?”可以让幼儿操作玩具或游戏材料,在操作过程中引出任务。

(二)活动过程中——激发幼儿探索

科学素养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使幼儿学会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会总结交流经验,帮助幼儿提出假设。活动的任务确定后,老师应带领幼儿设想自己的假设,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计划,通过别人的计划完善自己的计划,听取别人的意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时机,提出发散性问题与聚合性问题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明确探索方向。

(三)活动结束——引导幼儿总结经验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总结活动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从别人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二、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一)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引发探索兴趣

教师不可能随时照顾到每个幼儿,所以要充分发挥隐形教育资源的作用,这些东西的提供可以满足其好奇心,亲身去体验、挖掘答案。例如,随机性活动——下雨前小动物的变化等,生成性活动——光与影子(在活动现场举行),预成性活动——种子发芽,磁铁的吸引力。

(二)制作游戏玩具——满足探索需要

物质材料指的是由老师设计和提供给儿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它也是儿童科学的环境要素之一。如果没有可供儿童直接操作的物质材料,儿童就不可能获取相关的科学经验,仅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儿童若对操作物质材料感兴趣,引导得当,就能转为学科学的兴趣。因为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儿童不仅满足了动手的欲望,还能够有所发现,或者得到一个成功的结果,从而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动力。

(三)强化程序能力——培养学习方法

培养幼儿的程序能力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包括观察、推理、预测、实验、沟通五方面。观察是用感官获取信息的直接方法,是最基本的科学程序能力,可能会涉及分类、排序、比较、测量、空间关系等问题,老师要尽量让幼儿运用这些能力,鼓励幼儿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对目前现象提出形成之原因,预想未来的状态,根据观察的现象试着提出合理的解释,将幼儿的科学经验整合起来。

三、教师提供有效支持的主要策略

根据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要支持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索,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支持策略,其中建立良好的支持型师幼关系十分重要。

(一)有效的物质支持——材料和工具

教师不可能随时照顾到每个幼儿,所以要充分发挥隐形教育资源的作用。活动前应充分预知、设计,明确自己将要对哪类幼儿提供哪些支持以及怎样支持,然后创设具有正对性的环境,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和准备材料、工具,进行探索和交流。例如,大班科学活动“聪明的蓝精灵”的目标,让幼儿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这一现象。为此,教师不仅提供了米汤、面粉水、碘等主要材料,还准备了幼儿常见的香蕉、苹果、黄瓜等作为备用品。当幼儿进一步提出可否用碘来找含淀粉的东西时,教师便鼓励幼儿从各种材料中自由选择并制作实验用的溶液,以寻找含有淀粉或碘的东西。

(二)必要的方法支持——猜想与验证

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猜想与验证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教师应尽量为幼儿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与同伴互相质疑,并在操作活动中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或独立进行,或与同伴合作,不断用观察到的新现象强化丰富和调整原有认识,逐渐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

(三)生动的情感支持——认同与惊异

教师应以接纳的态度为幼儿创设平等、自由的探索氛围。一方面,教师在提供帮助前应向幼儿表示认同和理解,使他们明白教师也曾有过类似的感觉,所以懂的他们此刻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可对某一事件表现出惊异,从而引发师友的情感共鸣和幼儿的认知冲突,促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例如,“蓝色的蓝精灵”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这一现象。教师组织幼儿记录验证结果,当某幼儿提出黄瓜汁遇到碘会变蓝时,有幼儿立刻表示反对。这时,教师表露出很惊奇的神:“哦?怎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这引起了幼儿的议论。一个幼儿提出:“一定是那里出错了,再试试吧!”第二次实验,某幼儿的结果与上一次大相径庭,经反复尝试,他终于找到了原因:“刚才我蘸黄瓜汁的棉签碰到米汤了,所以才会变蓝。”

(四)多项的行为支持——关注、参与和交流

教师应积极关注每个幼儿,对幼儿的发现、失败和冲突都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给幼儿一种支持感。活动中,教师应适时、适宜地参与幼儿的活动。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延迟反应,给他们独立面对问题的机会,同时观察他们是如何尝试解决问题的。若幼儿对遇到的困难确实力所不能及,教师可及时介入,通过提问,提供类似经验,提出多种建议等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点拨,或者以活动伙伴的身份进行。最后,教师可鼓励幼儿之间进行积极、充分的言语和情感交流。此时,教师要善于倾听,真正理解和包容幼儿的不同观点,并通过及时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反馈,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为幼儿提供一些新线索,使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与行动,保持探索的信心。例如,在讨论恐龙有多大时,幼儿甲说:“我认为恐龙的腿跟天花板一样高。”教师看看天花板,表情疑惑地问:“你是指所有恐龙还是有些恐龙?”幼儿已看看天花板道:“不可能是全部恐龙。”在这里,教师用极其简明的头部动作、眼神和简洁的问题帮助幼儿反思,使幼儿理清了思路,体会到了科学的严谨。

瑞吉欧教育经验有句名言:“接住孩子抛来的球。”教师只有在科学活动中处处留心,时时留意,把握幼儿探索的方向,及时捕捉支持点,灵活运用以上各种支持策略,才能准确接住并有效地回应幼儿“抛来的球”,从而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支持型师幼关系。

[1]朱家雄.瑞吉欧教育经验倍受关注的缘由[J].幼儿教育,2000,(6).

猜你喜欢
教师应科学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23
科学
科学拔牙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