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秀玲
(山东经济学院研究生部,山东济南250014)
会计本科教育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某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的调查研究
毕秀玲
(山东经济学院研究生部,山东济南250014)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决定着高等财经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专业教育目标的不同定位决定着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并进而决定着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与管理的侧重。一般而言,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都比较重视必修课,其运行机制比较规范,而对于选修课却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足、运行机制不甚完善等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改善。本文从会计学专业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出发,通过对某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到会计学专业选修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着选课盲目、学分惟重、急功近利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学生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健全选修课管理等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选修课; 通才教育; 会计学专业; 本科教育
Abstract:The goal of business schools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social demand for accounting talents.The specialized education plan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oals of different specialized education.The preference between required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is again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specialized education plan.Generally,students,teachers and managers all focus on required courses much more than on elective courses.And the operation of required cours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elective courses.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elective courses for accounting major students,using a survey to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 sample business school,finding problems in elective courses,for example,students choose courses blindly,take classes only for credit,pursue instant successes which need to be solved through taking comprehensive measures including enhancing students management,Improving the teachers'quality and perfecting elective courses management.
Key Words:elective courses;general education;accounting major;undergraduate education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决定着会计教育目标,会计教育目标的不同定位决定着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进而又决定着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与管理的侧重。一般而言,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管理都比较重视必修课,其运行机制相对比较规范。对于会计专业本科教学为什么要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的运行情况如何、怎样采取措施完善选修课运行机制,却少有人进行专题研究。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做出回答。
随着虚拟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社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全面,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日益广泛,如美国亚历桑那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生有50%到咨询服务部门工作,只有30%和20%分别到审计部门和企业工作,它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社会适应性;社会对具备会计知识背景的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更多企业领导人出身于会计,如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来自于财经专家,而且是以会计专家为主,它要求会计人才具有创业素质。可见,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正由“专才”向“通才”转变。
但是,会计人才的供给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实中,一方面,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会计毕业生;另一方面,会计界却反映缺乏真正的会计人才。即使在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出现了由于就业困难而使会计专业学生逐渐减少的现象。这种社会需求的质与供给的量之间的矛盾,反映出会计本科教育滞后的事实。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进而实施相应的会计教育改革,关系到会计教育的成败。
会计教育改革的首要环节是目标定位,即会计本科教育是实施“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更有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通用性程度,增强学生发展后劲,改善会计人员生活质量,促使会计职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因此,通才教育目标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都注意到通才教育。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67年就提出了这种要求:学生应该学会欣赏人文科学(包括艺术和文学),要理解数学、物理以及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以使学生成为有修养的人,在人类知识活动的广阔领域中兴趣广泛。1986年该学会在提交的《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做准备》的特别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严格的一般会计教育和广泛的个人技能的发展是必要的,过早地进行专业化教育并没有好处;会计教育结构所涵盖的范围要宽,应包括人文学科、艺术、自然科学、通用信息系统开发与报告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开发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技能培养,以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1990年9月提交的《会计教育目标》中又重申:“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会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需要,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应是也不可能是传授给学生所有的会计知识,而应是培养其获得会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能力,即由“知识传授型”转向“能力培养型”;“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等。
在我国,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的规定,会计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这说明,我国对于会计教育也贯彻了通才教育的基本方针,该目标定位也取得了学生的较高认可度。如在宁波大学会计系对全国14所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所做的调查研究中,关于会计教育目标定位“通才+专才”的选择项,在收集的1 109份有效问卷中所占比重为26.79%,为各选择项目中认可度最高的一项。
目前,国内高校中会计专业招生数量与日俱增,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会计专才教育可以相对后移;知识容量巨增(今天的知识,3至5年就增加一倍,每7年翻新一次,在某些特定领域,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年所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一半已经过时),知识传输教育只能疲于应对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些现实情况,使得会计通才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总之,会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应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和适应性,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会计通才。从应具备的知识方面来说,除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法律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
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决定着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等一系列问题。上述教育目标要求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就是要在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有所侧重。通才教育认可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加大基础课比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当归并和改革专业课,减少专业课门数;减少必修课数量,增加选修课数量,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设置合理的选修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知识渗透,完善知识结构,加强修养,培养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从业适应性,拓宽专业领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显然,选修课的设置符合通才教育目标要求。各院校改革的方向基本是减少专业必修课数量,增加选修课数量。选修课学分一般占课程总学分的20%~30%。相对较大的学分比重,说明各高校对于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同时也表明,学生能否学好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达到学校所期望的素质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选修课教学、管理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为此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于2009年3月对某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三届本科生进行了典型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经过梳理、分析和归纳,发现了该校会计学专业选修课(以下简称“选修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选修课的运行离不开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三方参与主体。调查显示,这三方主体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1.选课盲目。选修课的价值在于学生被赋予更多的选择自主权,但学生在选课时普遍缺乏指导,选课十分盲目。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认为大部分的选修课应在第二学年完成,24%的学生认为应在第一学年完成(见表1)。该种选择方式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由于选课过于集中,导致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选修课与选修课之间时间和精力冲突,顾及不暇时,导致选而不修、修而不学、肤浅了解的结果;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选择时间提前,由于专业基础课知识不具备,必然导致修读困难。而且,这种不合理的选课方式还是在学生自认为有计划(占60.3%,见表1)进行的前提下完成的,更说明学生择课缺乏指导,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表1 选修课选择计划性调查
2.学分惟重。目前,许多高校已实行了学分制,能否修足规定学分、取得学分积点,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一个硬性条件。为此,学生在选课时过于看重学分,以学分的高低作为确定某门课程选修与否的衡量标准。调查显示,以“兴趣与学分”作为选课依据的占51.3%,居于首位,但单独选择易修学分的比单独选择兴趣的更多(两者比率分别为24.4%和18.8%,见表2)。这说明,在兴趣与学分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学生更注重于考试易过的选修课。浙江大学所做的对于选修课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为了凑学分的占47.83%之多。
表2 选修课选择目的性调查(一)(可复选)
3.急功近利。选修课设置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文、史、理、科、哲知识具备的情况下,学生综合素质塑造的目的才能达到。但是,实际中,学生择课正变得日趋单一:与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如经济管理、第二外语、社交礼仪等)备受欢迎,选修者人满为患,而书法基础、哲学、名著鉴赏等选修课却爆“冷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择选修课考虑知识实用性占27.9%(见表2),是位居第二的选择项;学生认为选修课内容在于拓展知识面的只占54.3%(见表3),注重选修课实用性、娱乐性和就业帮助的占有较高比例。这种对于选修课的认识导致了学生选课的“偏食”状况,反映出学生择课的功利性,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表3 选修课选择目的性调查(二)(可复选)
4.选而不修。相对于实行班级制授课、人员管理比较便利的必修课而言,选修课面向全校开放,听课人数多,来源广,出勤管理有极大不便,某些学生也正是利用选修课的这些特点任意逃课。在许多学生看来,选修课相对于专业课来说要轻松很多,考试是否易于通过、上课考勤是否严格是某些学生选课的标准。即使对于考勤严格不得不出勤的课程,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看小说、读报纸、发短信等课堂动作司空见惯。某些学生甚至到学期末还不知所选课程教室地址,不认识授课教师(该类学生占被调查者6.7%的比重,见表4)。调查显示,37%的学生出勤率很低(见表4),选而不修的状况比较普遍。
表4 选修课出勤情况调查
5.投机心理浓重。对某些学生来说,选修课的意义是易于通过考试,易于取得学分,知识的获取降为次要。调查中,只有18.1%的学生认为选修课考试纪律严格,说明选修课考试纪律总体上来看比较松弛,选修课考试纪律松弛使61.4%的学生认为选修课比必修课考试更易于通过。在上述认识的驱使下,“对于既可以作为必修课又可作为选修课的课程”,选择“以选修课形式学习”的学生占47.7%,居于首位(见表5)。实际中,确有部分学生将必修课程以选修课形式修读。即使在知晓选修课中存在较多的不规范、所学内容可能更少的情况下,学生仍然做出这样的选择,说明学生对于选修课的选择存在考试易过、学分易拿的投机心理。调查中,31.5%的学生要求将选修课与奖学金评选脱钩(见表7),其原因可能为:选修课中存在的不规范使得选修课分数无法客观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加入选修课分数评选奖学金不合理;选修课意在拓展知识面,仅肤浅了解即可,没有必要在分数高低上过于计较。
表5 选修课考试情况调查(一)
对于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授课情况,一般高校都有专门的学生调查问卷,并据此对任课教师打分测评。对于选修课则没有相应的学生测评问卷,与学生的认识一样,任课教师中也普遍存在选修课不重要的认识,存在授课质量好坏无人过问的侥幸心态。有的时候,要求严格的选修课任课教师反而被置于评价的劣势,出现了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非正常现象,学生对选修课的不重视和歪曲评价更加重了任课教师的不认真态度。在教师缺乏参与积极性和动力的情况下,选修课授课内容、授课手段、考试方式、课堂纪律等方面的改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师资力量不强、授课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课堂纪律松弛、考试形式化等选修课问题大量存在也就不足为奇。调查表明,学生对任课教师总体感觉“一般”的达64%,认为选修课“缺少师生沟通”的比例为39%,要求“与必修课师资安排同样对待”的占36.1%(见表6)。
表6 选修课教师授课情况调查
1.选修课课源数量和质量存在不足。能否根据教育层次需求和环境变化,对选修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适时更新,是选修课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关键所在。调查显示,现行开设的选修课普遍存在知识面过窄、内容陈旧或流于形式、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学生要求“应更新选修课内容”的占51.3%,认为“选修课课程设置形式主义”的占40.1%(见表7),说明现行选修课体系急需进行调整。
表7 选修课运行改进情况调查(可复选)
同时,受师资和教室资源限制,多数选修课程不得不实行人数限制。学生感觉选课自主权受到制约,选课过程和结果不具有透明度,对此意见纷纭,近50%的学生要求“打破模块限制,全院任选,不要限制人数”(见表7)。选修课对人数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说明,现有的选修课课源太少,导致学生选课过于集中。
2.沟通缺乏。调查中,在“选修课课程所占学分”问题上认为“太多”和“合适”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9%、30%,对于“选修课设置的门数”认为“太多”、“太少”和“合适”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1%、31%和32%(见表8)。不同观点基本持平的比例数量,或者说明学生存在着素质上的差异,对选修课的承受能力不同;或者说明学生对于选修课教学计划认识不到位,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来做出项目选择。我们认为,后者可能性更大。它说明选修课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仅仅是被动性地接受教学计划,而且是一知半解。教学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与相长,缺乏学生参与而形成的教学计划可能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不一定能够切实得到实施。
表8 选修课教学计划设置情况调查
3.考试方式单一。选修课重在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它应体现出对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和引导。考试方式是发挥引导作用的手段之一,但现行选修课的考试方式,或者是记忆性和选择性问题居多(而且答案唯一),或者是以单一的课程小论文(学生完成的论文往往是下载而成)代替实际考试。考试方式机械、简单是选修课中存在的通病,有60%的学生赞同“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的考试方式”应更具有灵活性(见表9),说明学生对于现行的选修课考试方式存在着较大的不满。
表9 选修课考试情况调查(二)
4.教辅材料问题严重。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改革的集中趋向是,增加课程门数,压缩单一课程的课时量。教师授课的宗旨是利用日益缩短的课堂时间,提纲挈领地讲授要点和难点,大量的课程实际内容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借助于教辅材料进行预习和复习。对于课时量普遍受限的选修课而言,拥有教辅材料对于学生学好选修课更加重要。但现实是,52.8%的学生认为不应该采用固定教材(见表10),究其原因主要是:(1)学生不愿购买教辅材料;(2)学生对于选修课只限于肤浅认识而不求甚解;(3)选修课要求过低,仅靠记笔记就能应付过关;(4)学生对于选修课教辅材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表10 选修课教材情况调查(一)
同时,45.7%的学生没有教辅材料(在某些选修课堂上学生拥有教辅材料的比例不足30%)。其原因除授课内容脱节、教材内容陈旧、考试易过外,定价太高是学生的首选因素(占58.9%,见表10)。但是,在宁波大学会计系以全国14所高校会计专业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中,对于教材选用一项的调查得出了不同的结果,详见表11。
在实际钻进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护筒中排出的水分以及泥浆中出现气泡问题,或是护筒中水位突然下降都表明存在筒壁坍塌问题。产生此类问题主要原因是因为施工区域土质较为松散,泥浆护壁较差,在上述护筒埋设过程中牢固性较差,护筒中存在较多污水。钻头在钻孔过程中转速较快,成孔之后待灌混凝土时间较长。可以在松散度较大的土层中埋设护筒,将回填土有效密实。使用的泥浆优质性较高,能够提升泥浆比重与土质黏度。对护筒适度升高,终孔之后补给适量泥浆,确保水头高度得到有效控制。然后对钢筋笼质量进行控制,避免钢筋笼制作中出现较大变形问题。在实际吊放过程中要对准孔位,对灌注速度进行控制[3]。
表11 选修课教材情况调查(二)
由表11可看出,选择“采用西方原版教材”的学生比例占据首位,而西方原版教材定价一般很高,但学生并未因此而拒绝接受。两项调查互相矛盾的结果说明,教材定价过高不是学生不购买教辅材料的主要因素,教辅材料质量和学生对选修课的投机心理应是重要原因。
显然,仅靠课堂讲授无法全面涵盖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在缺乏固定教辅材料的情况下,教师应临时指定辅导材料,并采取措施促使学生查找、阅读材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选修课的不重视使其指定临时辅导材料特别是优秀辅导材料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教师指定了辅导材料,学生按要求去主动搜寻材料并认真研读的更是微乎其微。在缺乏教辅材料的情况下,学生只能停留在对所选课程肤浅了解的层次上,当课堂上讲授教辅材料中的案例时,没有教辅材料的学生十分茫然,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大麻烦。在学生随机购买教辅材料时,教材科无法均衡确定教材购置量,容易产生教材购置不足或积压等等问题。
针对选修课到课率低的状况,应采取措施保证学生出勤率。首先,应从教师抓起,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对于“提高出勤率的有效方式”,选择“提高教师授课吸引力”的学生占到82%(见表12),说明选修课中教师的授课质量确实有待提高。为此,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强化责任心,充实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式,体现出选修课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增强选修课授课的吸引力。
表12 选修课出勤率措施调查
其次,应从学生抓起,确定最低出勤率标准。为了提高选修课到课率,多数教师会采取点名方式,但对于“应否点名保证出勤率”的调查项,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占44.7%,这说明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点名持反对态度。为了配合教师做好出勤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对授课教师点名的抵触情绪,学校应做出硬性规定:无故缺课超过该课程计划课时的1/3,取消参加该课程考核的资格,课程成绩以零分计。该项措施取得了30.4%的学生的认同度(见表12)。它赋予了教师点名的权力和义务,有助于实现选修课的规范化管理,增强对学生的约束力,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那些不点名不出勤、非到考试不出勤、经常缺勤的37%的学生(见表4)而言,教师授课质量好坏对其不会产生影响,硬性的出勤规定能够遏制其自由散漫的作风。
选修课对于通才教育的重要性,选修课生源复杂、管理难度大等现实特点,决定了选修课师资不应亚于必修课师资水平,一定程度上讲,选修课师资队伍甚至应该更强。为此,应采取切实措施强化选修课师资队伍,具体包括:(1)对选修课任课教师的基本资格做出限制,如要求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者主讲一门课程两年以上;(2)与必修课一视同仁,实行选修课授课情况考核,包括督导组随机检查、学期末学生测评、教研室定期检查等,考核结果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停止被测评者对该门课程的授课;(3)采取措施,鼓励高水平师资(如高职称教师、出国回校教师、高学历教师、外聘专家等)上选修课;(4)对部分选修课实行全校招标,塑造竞争压力;(5)对某些选修课鼓励教师实行联上方式,即由多个教师联合开设一门选修课,以保证在有限时间里传输个人的思想精华,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这种授课方式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密切配合,某些高校的试验表明,该种授课方式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1)制定选课规章制度,对学生选课做出基本要求。如:不能重复选修同一门课程,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不能选修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已经或将要安排的课程,避免学生将必修课以选修课形式修读;规定每学期的限选课程门数(如2~3门),以保证学习质量、避免课程冲突和均衡各学期选课;对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做出学期选择基本规定(如公共选修课于前四个学期完成,专业选修课从第五学期开始),避免出现选修过于集中、不具备专业基础提前选修的情况。
(2)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在专任教师参与指导下的学生选课,能避免专业课选择中的盲目性。目前,很多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多数流于形式化,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和考核方面存在不足。为此,学校应选拔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任教师组建本科生导师队伍,按专业方向或者年级对各位导师匹配适当数量的班级,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学校对承担导师工作的教师应给予工作量补贴,以发挥激励效应;同时,采取措施对导师实施约束,如对导师队伍进行定期考试,使导师掌握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以便于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选课;定期向学生发放导师测评表,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加权计入到总测评成绩中,作为奖惩、职称评定等的参考依据。
(3)学生应端正选课认识,实施有计划选课。学校应印制适宜学生阅读的选修课教学计划宣传手册,宣传选修课的作用,介绍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列示选修课课源、简介及师资,编列选修课管理规章要求等内容。对选修课的正确认识,有助于降低择课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扭转择课中的急功近利、投机等行为。正确的认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4)配备先进的网络选课系统软件,简化选课手续,增加选课透明度。采用多级优先选课方式,如学生可一次性填写5门备选课程,由计算机自动筛选,配置到规定的课程门数,通过网上系统查询选课结果。
2.保证课源。
(1)清理现有课源。现有选修课课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教学大纲或教学大纲不规范、教学内容简单或滞后、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进行全面清理,完善不规范之处,删除滞后性课程,调整不适应内容。
(2)增加新课源。对于符合专业培养需要、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就业需要的课程,应予及时增加。为保证新增选修课的质量,新设选修课应履行基本程序。首先,由任课教师提交开设选修课申请书,内容包括开设必要性论证、课程教学大纲、自身条件、面向专业、拟选教辅材料等;其次,由任课教师所在教学单位学术委员会进行讨论审议,对任课教师资格、课程开设必要性、教学内容等进行严格审查;最后,将申请书和审议文件向教务部门报批。为调动教师开设新选修课的积极性,应对获准新开设的选修课实行奖励政策(如增加课时)。
(3)改善硬件设施。针对师资力量和教室空间资源不足的现状,对部分热门选修课,可利用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室,调通选修课网络,在多个教室实施同步开课,以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和教室空间。
3.统配教辅材料。学生拥有教辅材料是搞好选修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辅材料本身存在的问题不应该成为学生不拥有选修课教辅材料的原因。对于确定了指定教辅材料的选修课,应从教辅材料来源、内容、定价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抓好教辅材料质量建设。在保证教辅材料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应采取措施强制要求学生持有教辅材料。为此,建议如下:以提高教辅材料质量为宗旨,制定教辅材料管理制度(最主要的是确定教辅材料使用的基本质量要求);对现有库存教辅材料进行集中清理,确定出新旧教辅材料协调时间表;对选修课是否采用固定教辅材料或采用的教辅材料形式或版本,由任课教师确定,任课教师所在教学单位学术委员会审定,双方对于择定的结果承担共同责任;要求各教学单位学术委员会定期审查教辅材料的更新情况;采取与必修课一致的教辅材料配置方式,对选修课教辅材料实施集中统配制,在学生交纳的选修课费用中包括所选课程的相应教辅材料费用;由任课教师指定专人于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领取教辅材料,配发给学生。
4.增加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为了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选修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但选修课的考试应比必修课更加灵活。灵活的考试方式能更充分地体现选修课的教学特点和目标要求,引导学生注重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那些具有投机心态的学生而言,当其无法通过一时的背记来应付考试时,平时的学习就会加强,选修课的目的便会实现。选修课的考核应多种方式相结合:既可以是闭卷考试,也可以是开卷考试;既可以书写课程论文,也可以进行案例设计;既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既可以个体参与,也可以团队参与;既应包括期末考试成绩,也应包括平时成绩;等等。特别应注意的是,对于某些选修课(如管理学类)课程而言,应摈弃试题答案唯一的传统做法,使学生能够由单向思维的“书呆子”变成发散思维的“机灵鬼”。
[1]程晶晶.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J].高教研究,2005,(8).
[2]付艳锋,孙先明,段 纯.关于建立全校性选修课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想[J].中国电力教育,2008,(3).
[3]郭学勤.关于高校选修课课程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4]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理念与大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5,(5).
[5]黄幼川.加强选修课教学促进理工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J].教育探究,2006,(1).
[6]王继芳,曹荣峰.关于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的初步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8).
[7]杨 靖,蔡 明.湖北经济学院公共选修课学习状况调查报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责任编辑:秦兴俊]
Problems of Elective Courses in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Based on a Survey to the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a Business School
BI Xiu-ling
( School of Graduates,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G423.02
A
1008-7362(2010)01-0027-07
2009-12-26
毕秀玲(1966-),女,山东威海人,山东经济学院研究生部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是会计学、审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