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创作的时代性美学价值研究

2010-03-22 16:10王冰钱广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牧歌人文主义世俗

王冰,钱广君

(通化师范学院音乐系,吉林通化134002)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创作的时代性美学价值研究

王冰,钱广君

(通化师范学院音乐系,吉林通化134002)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领域里的一次解放运动,通过对当时的世俗音乐、宗教音乐、音乐生活以及音乐理论的分析研究,诠释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处处显露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感情、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等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时代性美学价值。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美学价值;世俗音乐

文艺复兴的概念是1885年法国历史学家朱尔·米什莱在19卷《法国史》的第7卷的小标题中最早使用,原意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再生”,指代约从1300年到1600年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手工业得到发展,商业贸易发达,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逐渐兴起,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文化,它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不再仅仅是一场恢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而是欧洲文化领域里的一次大解放运动,它代表了具有时代性的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

音乐的文艺复兴要迟于其他学科一百多年(1450——1600年),表现为音乐从贵族化转向大众化;从宗教感情转向崇尚理性和追求人性的发展;强调人是万物的主宰等,这些与具有神秘、抽象、禁锢感情等因素的中世纪艺术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文艺复兴这场运动中,人类的心灵以各种方式为自身的情感、知觉和思想赢得了一个新的王国,它与那时存在的精神系统不是对立的,而只是超越并不依赖于它罢了”。[1]9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中随处可见,无论是从音乐的体裁、题材、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还是对音乐美的发现和创造,都不难发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宗旨和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幸福感和生命力,人们想要摆脱宗教束缚,在关心灵魂得救的同时,也向往着世俗生活的享受。世俗音乐的发展、音乐出版业的蓬勃、宗教音乐中的民族因素和世俗因素的增强、音乐作品中音色的对比、乐器的声部组合、半音的运用、音乐形象的塑造、音乐人的增多等,都彰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的时代性美学价值。

一、世俗声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

受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影响,当时的世俗音乐呈现出了繁荣、多元的发展势头,音乐作品中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突出。不同国家根据不同民族的语言、音乐风格形成了为诗歌谱曲的热潮,在复调技法创作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向主调音乐发展的倾向,通过意大利的牧歌、法国的尚松、德国的利德、西班牙的维良西科、英国的康索尔特等世俗音乐体裁可探究出其内聚的人文主义精神。音乐不再仅仅作为宗教仪式的附属品,它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意大利牧歌是16世纪最具本民族代表性的世俗声乐体裁,尤其是在牧歌创作的繁荣时代,“作曲家们让音乐自身的逻辑顺从于诗词内涵的表现,由此产生的作品是唱出来的诗歌,而非带词的音乐,这也正是人文主义者们追求的理想”。[2]86音乐家写作牧歌时,特别注重对诗文内容的表达,诗文与音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辅助。被称为“最温柔的天鹅”牧歌作曲家马伦齐奥虽从小在教堂唱诗班接受音乐教育,但是他更偏爱为田园风味的诗歌谱曲,尤其是用变化半音、描绘性的手法来表现词意,不仅可描写可感可知的外部世界,还能够表现出内在丰富的感情世界,融入了戏剧风格中较少的戏剧冲突,音乐听起来朴素严谨,具有主调风格,突出了人的重要性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融洽。蒙特威尔第是一位彻头彻尾的专业音乐家,他的牧歌创作前后延续了近40年,其音乐风格抒情优美,注重表现人的感情,音乐用来表达比较轻松的情绪,隐含的感情、合适的诗歌能够使他找到与诗相配的音乐想象,这使他的牧歌具有直接影响的无比张力,如生动的描绘孤独寂寞的《仙女的悲歌》是蒙特威尔第对孤独寂寞体会、理解和表现的一个过程,《蜷曲的长发》透过单纯优美的音乐配上诗人直白的爱意,相配的是那么和谐自然,“贯穿他漫长生活的各个时代所流行的诗歌韵文风格,在他的牧歌曲集中得到反映。当这些诗歌韵文是轻浮琐碎或至少不是很深入细致的时候,他的音乐便随之而肤浅;在诗歌韵文风格变得造作和夸张时,音乐情调也变得夸张;当诗歌韵文的风格趋向强烈和追求具体形象时,音乐也随之富有形象性;当诗歌韵文的风格趋向抽象和富有哲理性时,蒙特威尔第的音乐也趋向于深奥”。[3]7

法国的尚松是一种风趣幽默、以绘声绘色见长并富有法国民族性格的世俗声乐风格,题材广泛,有反映日常生活和社会现状的内容,也有表现戏剧性或严肃的爱情生活内容,歌词使用通俗、简洁、明晰的诗歌,属于一种模仿对位的歌谣曲形式,具有主调风格和“格律音乐”的复调风格两种。法国世俗音乐重要代表音乐家是雅内坎和塞米西。雅内坎将生动的模仿与情境描绘相结合,使其描绘的对象惟妙惟肖,如《百鸟图》生动地模仿百鸟齐鸣的景象;简洁单纯、轻快的朗诵性的风格富于法国的民族性风格特征,如《战争》真实的勾画出战争场面等等。塞米西擅于创作雅致的尚松,代表作品有《亲切的吻应保存到哪里》,旋律真挚、优美、抒情。尚松的诗词不仅决定了音乐的曲式,也决定了旋律的节奏,作曲家通过音乐方式将诗人的思想传达、诠释出来。通过这些世俗音乐作品表达了音乐家以人为本,向往和平、热爱大自然、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歌颂爱情的美好愿望,也讴歌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

德国的世俗声乐——利德,采用德国音乐素材吸收法,大多由德国市民音乐家名歌手演唱,继承了德国恋诗歌手的传统,歌曲采用本国语言演唱,不仅局限于爱情歌手,也有关于政治、道德、抒情的内容,通常是单声部的,后经佛兰德乐派作曲家和一些德奥作曲家将复调手法与单声部歌曲相结合,创造出了复调形式的利德,通俗易懂,易于传唱;西班牙的世俗声乐——维良西科,也译作村夫谣,音乐纯朴,带有民歌风格,艺术性较强,歌词涉及爱情、政治、史实、警句甚至宗教内容等,最体现这类歌曲价值在于它的器乐伴奏,常用的固定和弦连接序列被后来演变成著名的低音主题;英国的世俗声乐——康索尔特歌和牧歌,康索尔特是这一时期产生于英国的一种室内乐合奏体裁,康索尔特歌就是由这种室内乐合奏小组来伴奏的独唱或合唱歌曲,牧歌是采用英语歌词作曲,具有本民族特征的艺术,重视音乐自身的完美,缺少意大利牧歌的戏剧性,多为田园性和抒情性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会调式的束缚,通过个性化的音乐,进行自我情感的抒发,体现了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重视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不再盲目的崇拜将理想寄托于神明,充分表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心论调。

二、宗教音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发现

宗教音乐表现了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仰和祈求,是获得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在文艺复兴时期,赋予宗教音乐更多的是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例如众赞歌的演唱将拉丁语改为用本国、本民族语言,不再是专门的唱诗班演唱,由所有的会众共同演唱,尊重每个人的参与权,并且易于理解和传唱。人们在宗教音乐中表现出不仅要关心灵魂得救的同时,也向往着世俗的享受,并且在宗教音乐中增加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因素。文艺复兴时期被尊称为“音乐家之父”的若斯坎·德·普雷在他的弥撒曲创作中,多用世俗曲调作定旋律,在经文歌《你,穷人的庇护》中,注重感情的内涵以及朗读重音和旋律的契合。世俗曲调是广为流传、大家熟知、易于传唱的曲调,宗教音乐的定旋律采用世俗曲调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信仰上帝,广泛传播的同时关注自身,上帝是精神的依托,信仰上帝是为了今后能够更好的生活,在随顺经文的朗读重音来创作音乐旋律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个人的情感体验通过个性化的创作手法得以表达。奥兰多·迪·拉索的音乐有较强的感情因素和动态感,极富创造性,弥撒曲常常是前几小节借用乐曲的原型,之后的旋律常作跳进,并且广泛使用变化音,尤其在经文歌的写作中重视内容的感情表达和音乐描绘。透过这些音乐作品可以看出,宗教音乐在对上帝敬仰赞叹之余,关心着人的感受,注重人的思想和与之相适应的创作技法,体现人的精神和价值。

三、音乐生活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是音乐从贵族化转向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为音乐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古老、封闭、拘束的中世纪,音乐是为教堂和王公贵族们服务和专有的,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是一种奢侈品,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出版事业的发展,乐谱的印刷为宫廷社交和市民家庭,以及不断增加的专业音乐家和业余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大量的乐谱,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审美需求拥有和创作音乐作品。由于音乐家的流动性很大,各国音乐家的音乐创作技法各异,音乐风格各有特色,通过乐谱的印刷,加快了音乐风格的交流和音乐创作技法的传播,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新形式下的音乐使人们的审美听觉不断受到新的音响冲击,改善了对中世纪音乐的审美疲劳,重视对生活美的发现,突出了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市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音乐成为娱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人声与器乐结合的音乐艺术,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了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乐器的品种也不断更新,同时乐器在音乐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由原来完全依附于声乐的从属地位,一跃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器乐。妇女参加到音乐生活中更是人文主义思想个性解放的体现之一,尤其是宫廷中的妇女,“不仅在嗓音功夫上还用优美的经过句装饰自己的歌唱,如何善于运用声音表现强弱,如何用脸部眼睛表情来协助歌声”。[4]431可以看出人们摆脱了教会对其的思想束缚,摒弃神学和经院哲学为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肯定了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四、音乐美学理论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实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政治家巴尔达萨尔·卡斯蒂里昂涅在《论宫廷的内侍官》中提到:“世界上没有比音乐更受人尊敬和受人夸奖的恢复疲劳的休息了,没有比音乐再好的医治灵魂疾病的药品了。”[4]431音乐是听觉艺术,荷兰音乐理论家约·廷克托里斯主张:只有人们听到的声乐和器乐才是音乐。也就是说人的听觉对于音乐来讲是最重要的,声音对耳朵的冲击使耳朵衍生的愉快才是真正的身心畅快。意大利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扎尔林诺认为听觉是一切感官中最重要和最优越的,而且能给智慧带来好处的。优美的旋律与色彩变幻的和声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弦,节奏的快慢和变化的调性之所以能够激起人的情绪,那是因为声音的和谐与人体听觉的和谐相适应,适应的程度越深,人的感情就越强烈,反之就减弱,人的听觉占主导的地位,听觉的直接感受是判断音乐的尺度。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家们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和理念,突出了音乐中人的重要作用,注重人的感受,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人的感情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阐释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炽烈向往。人的听觉器官作为传递声音的重要媒介,给身心带来愉悦和享受,这是一种人的价值自我实现、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的过程。智慧的人类创造了音乐,音乐创作活动本身是一种寻求和不断发掘生命意义的过程,在反映作曲家的思想成果和价值的同时,还为人们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美学思潮等时代价值,虽然它转瞬即逝,但却能在人的心灵深处永驻。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新时代,被看作是中世纪与近代的分水岭,人们经历了漫长的宗教统治的中世纪时代,此时无论是在哲学、天文学、文学、数学、建筑、戏剧、美术等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历史演绎的是一场光彩夺目、百花齐放的思想文化运动,人类社会呈现出新的思想、新的发现、新的飞跃,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音乐创作在人文主义思潮引领下,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会成为时尚,妇女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生活当中来,音乐中大小调式的盛行逐渐取代了教会调式,印刷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音乐的传播,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更注重的是听觉的感受,处处显露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感情、注重对美的追求、展现自然界的和谐等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1](英)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沈旋,古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Denis Arnold.蒙特威尔第牧歌[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4]钟子林.何乾三音乐美学文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出版,1999.

(责任编辑:林凡)

J601

A

1008—7974(2010)07—0073—03

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创作的美学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B297

2010—05—06

王冰(1972-),女,吉林通化人,现为通化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牧歌人文主义世俗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天山牧歌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不愿向世俗投降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