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娟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457)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做法
刘成娟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457)
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打破传统学科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双证书制培养模式及其他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最终目的是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类技能型应用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效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应用人才
近几年教育部相继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出台了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以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试行意见。《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指出,要逐步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在企业实践与在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半工半读”就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到工厂实习。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做,做中学”。
在职业教育面向“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新的发展趋势和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有足够的时间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才能获得。
几年来对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使我们了解到: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与在学校完全不同的;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因此,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1.注重能力的培养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注重能力的培养是相符相承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推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自2006年以来,国家在宏观上努力加以引导,全国开始推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进一步展现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这一特征。
2.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学生毕业除了选择升学以外,最主要的选项是工作,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不同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也是不一样的,以此来决定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就成了课程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以就业为导向,更加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由实践来检验知识,由市场来检验技能;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必须避繁就简,摒弃那些没有用处的东西,突出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
3.提倡探索精神
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职业技能的掌握至关重要。在职业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实习、实训环节是关键环节。某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实训中,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探索的精神。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技能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在实训学习中缺乏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勇气,也就是一种探索的精神,学生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不是努力尝试着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退缩,这严重制约着技能学习的质量。探索精神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发动机,也是技术创新、技术发明的源泉,倡导积极探索的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精神所在。
为实现培养目标,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了开放、多边、灵活的工学培养模式。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种:
1.订单式培养
学院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与企业一起制订培养计划,实训课程主要在企业进行。具体包括“2+1”、“1+1+1”、“2+0.5+0.5”几种形式。例如“2+1”,即学生先以两年的时间学习必修的文化理论、专业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等课程,这段时间以校方为主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后一年时间到企业培养职业专长,进行实际岗位的训练,这段时间以企业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和现场管理,并由企业给予实习生活补贴。再如,“1+1+1”形式,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最后一学年回校进行有针对地提高学习。毕业后即到企业现岗工作。目前,我们探讨出一种新的“1+1+1”形式,第一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第二年是学生的认知实习阶段,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配合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第三年是学生的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和现场管理。
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管理。根据企业不同要求,对学生实习划分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跟踪学习指导。
学生刚一进企业,对实训环境、企业要求及生活环境都不了解,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缩短适应期,学院的专业课老师全方位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管理。
第二阶段: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管理。
通过轮岗,学生对企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产环境、工作程序逐渐适应,此时,由教师跟踪过渡到企业技术员指导管理。
第三阶段:独立承担工作。
按照企业安排独立顶岗实践的内容,并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拟定毕业设计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此时,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教学的最后阶段任务。企业对我们的实训教学管理高度认同,一方面毕业生是按照企业需要培养的,具有适用性;另一方面在学生到企业实训期间,学校派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不仅对学生加强了实训指导和管理,同时还指导学生围绕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改进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这些学生在学期间,除接受学校教育外,还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可以说学生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企业对自己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订单培养的学生学习目的性极强,学习效果也非常显著。
2.“双证书”制
“双证书”制使“工学结合”进一步落实并使其结果得以考核。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学院实行了“双证书”制,提出“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要求。学生在学期间不仅要取得毕业证书,还要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强制性培训和考证。
我院根据职业资格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航海、轮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他各专业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实行工学结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课由行业专家或企业从应用角度安排考核,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由各门课程一律采用的传统式课堂考试,逐渐过渡到专业技能课程由企业或国家技能鉴定部门考核,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学院开设的所有专业都有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使学院毕业生的双证书率达到100%。
1.校企合作,分析市场需求,为工学结合把握方向
建院初期,学院就确立了“依托行业,融入社会,面向未来,贴紧经济”的办学指导思想。在行业内聘请专家、技术人员、企业家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内专家、技术人员、企业家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对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进行调研和论证,依靠企业进行市场分析,准确把握了市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要求,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也为学生到企业实践,开辟了畅通的渠道。
2.校企合作,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工学结合创造真实的现场环境
校企合作,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可以采取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为补充校内实训基地容量小的不足,我们除在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还依托行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院信息工程系与天津大学网络中心、北京中关村、杭州阿里巴巴集团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企业既是生产单位又是实训基地。校企共同组建实训教学领导小组,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在学生实训中,企业派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与校方配合共同执行实训教学计划。很多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实习企业工作,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形式,不仅为工学结合创造了真实的现场环境,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而且还与就业紧密结合,在多方面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
3.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师资保障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除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要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能型人才的各种素质,即使是基础课教师也需要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与本课程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为此,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确立了“引进人才、培养骨干、优化队伍、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采取以下三个途径:
(1)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事实证明这一途径是非常有效的,学院最近三年,从企业陆续引进近百名高技能人才,他们来自企业,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岗位需求,能够掌握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大多深得学生好评。
(2)将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化。学院做出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具体实施方案,按计划选派并进行相应考核。同时采取了轮换制,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是一劳永逸的,学院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技能,了解专业最前沿的信息。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学院还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聘请资深专家为客座教授。学院在IT行业内聘请了多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和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领导,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专家来到学院进行讲座,聘请他们为名誉教授,他们除为学生和教师讲座外,还参与社会调研、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等工作,在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完善管理办法,提供政策支持
为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提供制度和条件保障,学院加强了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学院妥善选择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习,并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1.实施工学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工学结合教育,学生提前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增加社会经验,理解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端正了学习目的,增强了学生积极性,适应就业需要的能力得到大大增强。学院成立3年以来,始终将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在首届毕业生面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就业签约率达到90%以上,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就业率为100%。
2.实施工学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拔尖人才
学生接受工学结合方式的教育,增强了对学校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丰富了社会工作经验。
3.实施工学结合,较好地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和家长都清楚地看到职业性质、职业未来,对就业充满了信心,对学校充满了感激之情。学校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实施工学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
实施工学结合,学生可提前拿到工作合同,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
实施工学结合,学生在实习期间可增加直接的收入,补偿学费,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
1.实施工学结合必须树立为学生前途负责的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不是为教育制度本身负责,而应为学生的前途负责。因此,只要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生存发展的教育方式,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大胆地进行探索与尝试。
2.实施工学结合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进行工学结合不单纯是解决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的问题,也不是为了解决劳动收入补贴经济的问题,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工学过程中认清社会,找准位置,端正态度,明确目的,顺利就业。
3.实施工学结合必须加强校企结合
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前提。建立高质量、长期的、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才能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实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习目的。
4.实施工学结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习管理
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既感兴趣,又怕吃苦,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学校必须按企业要求加强管理。这也正是加大实习教学的重要原因。
5.实施工学结合必须提高学生对实习工作的认识
实习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职业、坚定信念的重要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参加生产劳动。特别是在进行工学交替时,只有明确这一目的,才能保证学生回校后,更加热爱学习。
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劳动者,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科学利用了校内外的两种教育资源。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还获得部分劳动报酬,解决经济困难。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06-03-30.
[2]李玉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与探索[EB/OL].2009-02-03.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Work-study Combination”
LIU Cheng-juan
(Tianjin Maritime Vocational Institute,Tianjin 300457 China)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work-study combination”,the tra2 ditional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ode which pays more attention on the subjects should be broken.In2 stead,the cultivation mode like order-based pattern,double-certificate system and other flexible re2 form on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can be carried out.The ultimate goal is to mak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ivate various skill-oriented applied talents needed by the society so that the effect of allwin among colleges,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can be achieved.
work-study combination;talents training mode;skill-oriented applied talents
G712
A
1673-582X(2010)03-0029-04
2009-11-25
刘成娟(1970-),女,江苏徐州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高职教育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