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强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71)
高职生的专业感知现状调查与分析
张建强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71)
专业感知是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对专业的态度,对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了解以及个人与所学专业的匹配等,使学生带有一定情感色彩来做好本专业的心理准备。通过对天津几所高职院校213名学生专业感知的调查,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设。
高职生;专业感知;现状调查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关键的一点就在于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及其对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感知,对高职教育来说,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加强学生专业感知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完整的就业素质。
(一)专业感知
专业感知是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对专业的态度,对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了解以及个人与所学专业的匹配等,它是学生学好本专业的一个前提,是学生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学好本专业的心理准备。人必须首先通过感知才能同周围的世界发生反映关系,感知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专业认识的心理基础,只有通过感知才能了解和把握专业的各种属性和外在表现,才能引起专业认识和体验。人的感知越细腻、敏锐,专业体验也就越深刻,对专业学习的影响度也就越深。
(二)专业感知的特点
1.专业倾向性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纷繁多样的,人们的专业感知活动也总带有一定的目的,不可能对所有的专业或专业的全部课程设置都清晰、完整地感知到,而只是选择与自己专业背景有关的部分作为感知的对象,这种特性被称为专业感知的专业倾向性。
如: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心理专业工作者更多地关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心理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师资配置,更多地注意如何从心理角度去对人进行开发、挖掘和管理;管理专业工作者则更多地关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管理与经济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师资配置,更多地注意如何利用管理与经济手段对人进行开发和管理等,都是专业倾向性的表现。
2.学科整体性
专业是由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的属性组成的,但人并不是孤立地反映专业的某一课程设置,而是把它们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作为一个学科分类去认识,这就是专业感知的学科整体性。专业感知具有专业倾向性,但并不是对专业的肢解和分裂,而是以专业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为前提的。因为客观事物总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所组成,而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性而存在的。
专业是作为学科分类的一种而存在的,它归属于某一学科,专业存在的前提就是学科的整体性,失去了学科的整体结构,专业也就无法存在。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属管理或心理学科的专业,但不管是属管理学科或心理学科,如果失去了管理、心理、教育、经济等相关学科课程体系的铺垫和支撑,这个专业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
3.专业体验的情感性
人在感知当前的专业时,总是借助于以往的、或他人的知识经验、情感来体验它们,并把它们标志出来,这种特性称为专业感知的专业体验的情感性,也是专业感知最主要的特性。专业的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一旦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就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和学习,并进一步影响到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专业发展。例如房地产专业,目前社会上房地产炒的火热,而且能赚大钱,有了这种经验认识,读此专业的学生对这个专业就会产生好感,进而去学好此专业。
4.专业感知的相对稳定性
当专业的组成部分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候,专业感知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专业感知的相对稳定性。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随着专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专业师资、配置等随之发生变化,但学生在短期内对此认识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学习态度没有明显改善等。专业感知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因为人具有心理定势,在这种定势的影响下学生对专业的感知短期内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或不发生变化。
(一)研究对象及其选取原因
天津历史悠长、文化底蕴深厚、加之地处渤海之滨,海陆空交通便利,高校汇集、思想活跃,且经济基础坚实,吸引了大量适龄学生进入天津各高校学习;此外,天津作为国家首个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专业设置与配置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本次研究随机选择了天津几所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电气技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五个专业的在校学生。研究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回收率为96.8%,调查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 对所学专业的态度
1.对所学专业态度较积极
调查中对所学专业态度基本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依次为 104、56、5,所占比例为 48.8%、26.3%和 2.3%。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所学专业是持积极的态度的,这就为他们学好本专业打好了基础。
2.专业了解程度较深
调查中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社会供求比例、师资、配置等了解程度较好,其基本了解、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依次为72.3%、78%、61%、52.1%和55.4%,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高职生对专业的态度与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相关系数依次为0.473、0.387、0.392、0.360和 0.412,五个相关系数在 0.01水平上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高职生对专业了解程度深,对专业的态度就较好。
表3 对专业主干课程的了解程度
表2 对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
表4 对专业社会供求比例了解程度
表6 对专业资料、设备配置的了解程度
3.对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情况基本了解
高职生只有对所学专业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他才有可能有更大的兴趣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对专业的了解、认识和态度才能进一步的加深和好转。调查显示,高职生对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和任职条件基本了解,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
表7 对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的了解程度
表8 对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工作环境的了解程度
表9 对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工作报酬的了解程度
表10 对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任职条件的了解程度
表11 专业与职业兴趣是否符合
4.所学专业与个人基本匹配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与职业匹配时,人能够发挥出更多的优势,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借用到专业学习上也应该人与专业相匹配,只有在匹配的前提下,学生才可能愉快的学习,取得好的成绩。调查显示,选择所学专业与个人职业兴趣、能力特长和性格特征基本是符合的比例依次为62.4%、59.1%和62.9%,说明整体上高职生与所学专业基本上是匹配的,这就为高职生可能愉快的进行专业学习并去的较好效果。
专业感知是在专业学习中产生的,一旦形成,能积极推进一个人的专业学习。专业感知的形成,主要与专业教育有关。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学制、专业内容、课程设置及时间搭配等。其中培养目标是教育计划的核心部分,它具体规定了高职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制约着每个高职生心理过程的发展方向。
专业课程设置决定着高职生知识结构的基本部分,它不仅能提高高职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能促进其智能的发展。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的科学理论和掌握的技能各不相同,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感知。
对高职生专业感知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着手。
1.加深专业了解程度,培养专业兴趣,促使个人与所学专业相匹配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积极主动探求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对客体的积极的选择性态度。人的兴趣来源于需要,如果某种活动使人体验到愉快、欣喜甚至是荣幸的激情,那么这种活动就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产生后就能促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去对专业进行体验和学习,达到个人与专业的匹配,进而会转化为一种鼓舞力量,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驱使一个人排除一切困难,勇往直前。要想学好专业,没有强烈的兴趣是困难的,人与专业达不到匹配程度,学生学起来只能感觉到痛苦而且效率低下。所以,高职生在面对专业学习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培养起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
2.加深对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了解程度,培养专业能力
不同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要求,高职生要胜任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一方面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根据其需求全面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知识结构,高职生学习专业,必须对本专业的专业结构有清晰的了解。具体而言,应重视以下两个问题:
表13 专业与性格特征是否符合
一是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今天各学科的知识都是无穷无尽的,而且还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一个人不可能穷尽本专业的知识,但是,一个专业的知识都是在其“基本结构”上发展起来的。对于高职生来说,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在本专业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出发地。
二是拓宽知识面。科学发展到今天,已很难找到一门不与其他学科发生关系的学科,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纷纷涌现,各种方法、技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共同运用,都导致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单纯的本专业学科。所以,高职生要想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就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本专业有关学科的相关知识。
[1]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凌子.就业心理[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4]王旭辉,王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
[5]贾新华.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J].中国高职生就业,2003,(8).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Major Perception of Higher Professional Students
ZHANG Jian-qiang
(Tianjin Hedong District Staf f and workers University,Tianjin 300171 China)
Major perception is self-recognition and self-experience of a student for his/her own major,including the attitudes,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towards the major;and the awareness of his/her future potential work as well as the concordance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hosen major.Major perception is a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students to learn well,which displays kind of emotional col2 or.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ajor perception of 213 students of Tianjin Higher Professional Institu2 tion,the paper presents appropiate suggestions.
higher professional students;major perception;status investigation
G712
A
1673-582X(2010)03-0091-04
2009-12-24
张建强(1955-),男,天津市人,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招生就业处教师政工师,从事就业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