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熵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2010-03-21 18:34王维国
物理通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平衡态负熵小团体

王维国

(海安高级中学 江苏 海安 226600)

1865年,热力学理论奠基人、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熵的概念,用它来描述系统的混乱程度.如今,熵的应用早已不限于物理学概念的范畴,如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就是用熵来解释信息的特点,尤其是在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理论之后,熵作为系统论基本概念的地位已经超过其作为物理学概念的地位.除了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宇宙学等自然科学外,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学科和跨学科的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等众多的领域中.

班级是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进行信息交流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发展是具有能动性的,由此构成的班级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系统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在演变过程中规律,因此在班主任工作的研究中系统论应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之外的重要理论依据.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班级管理工作容易停留在经验印象层次.本文将从熵的角度用系统论的方法重新审视班务工作,试图为班主任提供一点理论帮助.

1 建立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班级系统

1.1 平衡态与熵增原理

熵是系统的混乱程度的一种量度.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自发的不可逆过程总是导致熵的增加,最终使系统发展成宏观性质均匀平衡态 (系统内部没有宏观不可逆过程的状态).一个孤立的系统,其熵增不小于零,也就是说会自发地向均匀无序、组织解体方向演化.

系统处于平衡态时,其子系统之间无物质、信息的交换.平衡态对生物体来说意味着死亡,对一个班级来说则是极度混乱.如果班级处于封闭状态,成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就会从有序走向无序,系统熵值不断增加,最终归于“热寂”.

有人认为“有序即相似,在班级中规范管理的主要功能也是增加这种相似性”,从熵理论来说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班级的“有序”并非同质化,而是异质化、差别化,要注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而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

1.2 班级系统要成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它是系统进化的关键状态.一个封闭、孤立的系统,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无序,终结于平衡态;因此要让系统远离平衡态,必须建立开放的系统.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引进负熵流抵消系统内熵的增加,形成在本质上与孤立系统不同的耗散结构,系统就能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班级要成为开放的系统,就要扩大班级之间、班级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班主任要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开发和运用社会德育资源,形成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在班级间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学校与家庭要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并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尽力为德育活动提供人员、场所、资金的支持.

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学生不能也不应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为班级订阅一些报刊,让学生收看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利用深受学生喜爱的互联网,结合学校自身资源开设“绿色网吧”、“网络阅读课”等,充分发挥电子邮件、班级论坛、QQ群、个人博客等交互性工具的作用,使常被视为禁忌的网络成为班级开放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可以让学生认识世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中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班级成为开放的系统,班级内的子系统也要开放.比如班委会、团支部的成员如果固定不变,这些子系统也会因为封闭而失去生命力,班委会要实行任期制,定期民主选举,优秀成员的注入可以提高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对于班级系统中的每个学生,班主任要让他们多与其他学生交流,不能封闭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一个思想封闭的人遇到烦恼时,就会产生焦躁不安或者抑郁忧愁的情绪,也就是内心混乱度增加(熵增),但是当他向其他人敞开心扉之后,吸收外界的负熵,就会减小熵增,保持良好的情绪.班主任要多与学生单独谈心交流,赢得他们的亲近信任,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对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愿意对老师说出心里话.班主任还要创造条件开展团体活动,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有助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发展,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养成健全的人格.新课程理念强调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开放、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系统理论上说,这就是让个体远离平衡态.

2 引进负熵抵消正熵,努力使班级系统处于低熵状态

2.1 班级系统要从外界引进负熵流

开放的班级系统要保持有序,就是要减小熵增.熵的变化一部分由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另一部分由系统和外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前一部分一定为正值,后一部分可正可负.要减小熵增,就需要从外界吸进低熵并向外排出高熵.

生命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们总是不断从环境摄取复杂有序的低熵物质,并不断地把混乱无序的高熵的废物排泄到环境中去,从而降低自身的熵增.生命体吃进不是简单的物质和能量,而是负熵,它们以此而抵御孤立系统不可避免的熵增.生命是一种不断从外界环境吸纳负熵、建立并维持有序状态的热力学系统.一旦新陈代谢停止或失调,生命系统就会因为熵增而死亡.

在班主任工作中,班级系统要从外界引进负熵流,即尽可能多地吸收外界的低熵,排出高熵.而外界环境中既有低熵物质,又有高熵物质,这就需要加以选择、重新编码.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要配合好,学校、家庭、社会要协调好,加强一致性,这样才能降低熵值.班级活动可以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相结合,班主任应当适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吸收社会环境中低熵态的积极因素,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此外要防止社会上高熵态的消极因素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一些宣扬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暴力色情的书刊、网络等.

2.2 班级系统要减小内部的正熵流

班级系统内部的正熵流是指降低班级有序程度,导致管理出现混乱的影响因素.正熵流的产生有诸多因素:班主任不恰当的工作作风,比如简单粗暴、不尊重学生,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将会降低内部的协作性,抑制的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失真,降低了信息的时效性,比如在评优、评先、评困等敏感班级事务上,班主任要及时公开信息,做到程序和结果的透明,避免部分学生误认为班主任搞“暗箱操作”,影响班级的和谐稳定;制度僵化,在某些制度实行初期可能是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则制度变得不再适合的实际情况;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行为,背离班级目标的非正式组织行为等消极因素.

3 利用自组织现象促进班级系统向更高层次演化

自组织现象是指自发形成的宏观有序现象,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在系统内部的变化达到一定值时,系统可以对随机涨落进行主动选择.对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涨落,可以予以放大,形成正反馈机制;对于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反涨落或负涨落,则必须排除,以形成负反馈循环机制.系统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不稳定是自组织的一个原因.在组建新班级时,由于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使班级里自发形成一些小团体(自组织),这些小团体具有不小的影响力.一些学生受媒体流行文化的影响形成时尚消费、偶像崇拜等小团体,一些学生因个性兴趣相投而形成体育竞赛、军事知识、网络游戏等小团体,一些学生因学习上的交流协作需要而形成学习型小团体.班主任应根据涨落原理,对一些健康的群体采用放大机制,对一些不健康的群体进行抑制,并引导分化到健康的群体中.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充分调动小团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锻炼他们的能力,使小团体适应班级活动.在正式的群体外存在一些健康的非正式群体,会增加班级的有序程度.班级内的自组织在一致的利益基础上,对负熵流进行有效的整合,相互制约、合理分工、差异协同,在一定程度的低熵状态下,形成了混沌状态,导致“蝴蝶效应”的出现,使得班级能够通过自组织实现从一种有序结构向更高有序结构的演化.

全面健康发展的人,不是凭空造就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是班级系统,班主任在系统中有着在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作用,班级管理的系统论能够优化班级系统,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笔者虽有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但班主任工作理论素养不够高,对系统论更是只知皮毛;在此抛砖引玉,希望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如生.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平衡态负熵小团体
初析固体物理学中平衡态的热力学条件
初析固体物理学中平衡态的热力学条件
有关化学反应中转化率的问题
引领班级小团体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你要和他们不一样
你要和他们不一样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自组织管理在慈善机构中应用的初探
“三态”模型:化学平衡移动教学有效的教学思维模型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