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卫校生物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010-03-20 15:33:41张丽梅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21期
关键词:卫校研究性医学教育

杨 翔,张丽梅

(红河州卫生学校,云南 蒙自 661100)

中等卫校生物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杨 翔,张丽梅

(红河州卫生学校,云南 蒙自 661100)

分析中等卫校生物学教学现有特点和不足,论述中等卫校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等卫校;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热点。研究性学习在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中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 21世纪的社会变化及其对人才的要求

从目前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将有如下3个特征[1]:(1)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纪。而科技知识和人才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只有培养具有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让社会持续发展。(2)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由于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加剧,所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竞争。(3)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21世纪的经济原动力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人是知识创造的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同时也是知识运载的载体,因此,知识经济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2],更重视人的自身需要。因此,如果知识和智力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基础,那么人才便是发展的动力,教育和学习则是21世纪经济不竭的源泉。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种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品质3方面。其中能力结构又包括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育经济”,支撑21世纪人力资源的教育与过去相比,在教育场所、教育时限、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2 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信息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知识化、学习化的时代向教育提出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明确提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个人(无例外地)发挥自身才能和创造性的潜力[3]。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与发展,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为紧迫。现今,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固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其新型、健全的人格。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社会、时代发展,我国正进行前所未有的整体教育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其重点正向教育内部——教育内容的改革转移。如何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大批高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3 中等卫校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中等医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中等卫校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经济的发展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中等卫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但是,目前我国中等医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相对滞后,仍存在以下弊端:(1)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教育专业意识不强。长期以来,许多中等卫校只重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忽视了教育专业知识,致使学校管理层和相当部分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2)缺乏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敏感性。我国现代教育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许多中、小学已经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但中等医学教育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反应却比较迟钝,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教育模式落后,教学方式呆板,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3)缺乏对医学教育的研究。医学教育有特殊性,各学校应该从各方面深入研究医学教育对象和特点。但大部分学校缺乏研究,造成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辛苦,进入实际工作后适应期长等问题。(4)学校教学中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界限过于分明,教师过多依赖教材,对课程开发重视不够,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许多教师把职业教育看作终结性教育,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3.2 生物科学和生物课程的主要特征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生命性,除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的诸多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主要特征有:(1)生命科学与人类自身的关系最为密切。人在生命科学中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客体。(2)生命科学是迅速发展的科学。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生命科学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较大成果。可以说生命科学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科学体系,它形成了许多分支,并向其他领域渗透,成为名符其实的“横跨科学”。(3)生命科学推动自然科学新的发展。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正朝着微观和宏观两极发展,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当代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是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互为促进的。生命科学的进展为物理、化学、数学及技术科学提出了新问题,扩展了研究领域;人类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和生命伦理学的兴起,促进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联系等[4]。

在学校教育中,笔者鉴于课程与教学的一致性[5],通过课程设计,将生物科学的特点转化为生物课程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把课程特点转化为生物教学过程的特点。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校的生物学课程设计必须要优先考虑生物科学的基本特征,即:(1)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立足于学科自身逻辑性;(2)课程内容要体现实验性和生命性;(3)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4)关注社会问题,容纳不同类型的生物学课程;(5)强化“物我同一”和“人与自然相和谐”思想。

3.3 中等卫校开展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等卫校学生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已具有求知的主动性;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具体经验支持,属经验型逻辑思维;中专和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属于理论型,能够通过理论指导获得具体知识,即具有归纳和演绎思维能力。虽然中等卫校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成熟,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已初步建立,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中等卫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生理及心理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研究内容、形式和标准开展研究性学习。

(2)中等卫校生物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目的。研究性学习是具有问题解决性质的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方式。其目标指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感的培养。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是它的主要特征,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4]。这正体现和满足了当前我国各类学校(包括中等卫校)教改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在医学教育中,生物学是基础与临床的过渡和纽带,许多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中等卫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中等卫校生物学教学的特点等方面考虑,认为应在中等卫校教学中提倡课程多样化,并引进研究性学习作为必要的补充和促进手段。同时,对中等卫校生物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进行探讨。以引导学生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

[1]胡艳.从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看未来教师角色特征的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2):113~118.

[2]赵文龙.论知识经济社会中人才的作用与培养[J].人文杂志,1999,(2):20.

[3]应俊峰.研究型课程(第三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胡继飞,郑晓蕙.生物学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周美珍.生物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G421

B

1671-1246(2010)21-0049-02

注:本文为云南省红河州教育科研规划办“十一五”规划课题(1153039)

猜你喜欢
卫校研究性医学教育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8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浅谈中职卫校计算机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0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结合医学应用探讨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4
以程序教学法为主线实施中等卫校化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