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SILAR)法制备纳米Cu2O薄膜

2010-03-11 14:16胡飞陈远相熊玮
中国陶瓷工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去离子水薄膜沉积

胡飞 陈远相 熊玮

(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景德镇:333001)

1 前言

利用半导体材料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和化学能是一个研究热点。氧化亚铜(Cu2O)禁带宽度约为2.2 eV,是少有的能被可见光激发的半导体材料。但是由于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Cu2O薄膜至今都没有被广泛利用。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制备的Cu2O薄膜一般都是由微米级粒子构成,而在微米级的Cu2O中光生载流子不能有效地转移到表面。对于随机产生的光生载流子,从内部到表面的平均扩散时间为τ=r2/π2D,其中r是微粒半径,D为载流子的扩散系数。微米级Cu2O中光生载流子的扩散距离太长,往往来不及到表面就复合了。但是如果粒径从微米级减小到纳米级,光生载流子的平均扩散时间就会减小到1/102~1/106,复合几率也会大大减小,从而导致太阳光利用率的提高。因此,纳米Cu2O薄膜的制备对于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是一个关键因素。SILAR(successive ionic layer adsorption and reaction)法是八十年代中期应用于薄膜制备[1]。它是在化学浴沉积(Chemical Bath Deposition)和原子层外延生长(Atom ic Layer Epitax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法成膜技术。SILAR法制膜属于液相(水溶液)化学沉积成膜。在常温常压下,可合成连续致密、厚度可控的薄膜,且设备简单,价格便宜[2,3]。

本文通过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SILAR)法在导电玻璃片上制备了纳米Cu2O薄膜,由于SILAR法以水溶液为媒介的特点,所以可以在半导体表面修饰、超薄膜制备、纳米叠层材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应用SILAR法技术研究Cu2O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将为太阳能利用提供新的基础。本文以Cu2O薄膜为研究对象,研究SILAR法工艺参数对薄膜制备的影响,并对用此方法制备的Cu2O薄膜进行微观分析。

2 实验部分

在装有10毫升1mol/L CuSO4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约40毫升)1mol/L的Na2S2O3溶液,溶液由蓝色变成黄绿色,最后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接着向此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直至100毫升(以下简称溶液A)。在另一个烧杯中倒入100毫升1mol/L的NaOH溶液(以下简称溶液C),另取2个烧杯各装1 00毫升蒸馏水(分别简称为溶液B、D)。将溶液B、C、D放入恒温槽中,设置温度为一定值,恒温15min。实验用的衬底透明导电玻璃ITO依次用10%硫酸,丙酮、乙醇的混合溶液(V丙酮∶V乙醇=1∶1)和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将ITO竖直放入溶液A中浸泡20 s,再竖直放入溶液C中浸泡20 s,如此循环3~4次,之后每次从溶液A中取出后再竖直放入蒸馏水B中浸泡5~10 s,随后竖直放入反应溶液C中浸泡20 s,最后再竖直放入蒸馏水D中浸泡5~10 s,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循环的离子吸附和反应过程。采用E-SEM(JEOL)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薄膜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仪(Philips公司)测定薄膜的物相结构。

图1 在70℃温度下制备的Cu2O薄膜的厚度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2O film thickness and reaction cycles at70℃

3 结果与讨论

3.1 Cu2O薄膜的吸附原理

在CuSO4溶液中加入Na2S2O3后,Cu2+被还原成Cu+,反应式如下:

[Cu(S2O3)]-离子与OH-离子相遇时,反应生成Cu2O,反应式如下:

将ITO浸入溶液A就使大量的 [Cu(S2O3)]-离子吸附在ITO表面;浸入溶液B后疏松的[Cu(S2O3)]-离子脱附,保留了紧密吸附的[Cu(S2O3)]-离子;浸入溶液C后OH-离子迅速与[Cu(S2O3)]-离子反应,在ITO表面生成Cu2O,随后大量的OH-离子吸附在Cu2O表面;浸入溶液D后疏松层的OH-离子脱附;当将ITO再次浸入溶液A,[Cu(S2O3)]-离子迅速与紧密层的OH-离子反应生成Cu2O,并吸附在Cu2O表面,如此循环多次。当循环3~6次后,ITO表面出现淡黄色的Cu2O薄膜。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薄膜颜色逐渐加深,薄膜厚度逐渐增加。

3.2 反应及洗涤时间对Cu2O薄膜的影响

SILAR工艺中,衬底在前驱体溶液中浸泡的时间应控制得当。时间太短,离子吸附未达到平衡,将影响到薄膜的均一性,很难沉积得到较厚的Cu2O膜。时间太长,吸附已经达到平衡,将影响整个实验的进程。每一次浸入前驱体溶液的时间一般为15~30 s。阳离子前驱体浸泡时间与阴离子前驱体溶液的浸泡时间又有所不同,去离子水的洗涤时间也是基于同样道理,应达到防止均相沉积的发生。实验中,由于反应溶液的浓度以及阴阳离子价态绝对值相等,为此衬底在反应溶液中的浸泡时间应相等,所以CuSO4溶液中的浸泡时间选为20 s,在NaOH溶液中浸泡时间也为20 s,在去离子水中的浸泡时间为5~10 s。

3.3 反应循环次数对Cu2O薄膜的影响

离子吸附和反应的循环次数也对薄膜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图1为在70℃温度下Cu2O薄膜的厚度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

从图1可以看出,循环20次制备的Cu2O薄膜太薄,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制备的Cu2O薄膜越来越厚,40次以后薄膜生长速率明显降低,所以综合制备时间、反应溶液利用率等方面因素,选择循环40次最为合适。

3.4 反应温度对Cu2O薄膜的影响

温度对于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就SILAR工艺来讲,它将影响到吸附、扩散与反应速率。SILAR法工艺生长几乎涉及到温度所能影响的所有因素[5]。因此温度对于该工艺的影响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当温度低于50℃时,Cu2O薄膜的生长速度很慢,循环同样次数后,膜厚仍然较薄,并且薄膜不均匀;当温度高于50℃时,生长速度较快,薄膜表面较均匀。经实验测定,当温度为70℃时,循环同样次数的反应后,膜较厚,且制备的薄膜纯度高。图2为不同温度下循环40次制备的薄膜SEM图片。

由图2可以看到,50℃下沉积的Cu2O薄膜的质量较差,表面不够平整,表明了沉积的Cu2O薄膜不够致密;70℃下沉积的Cu2O薄膜表面平整,没有气孔存在,表明了沉积的Cu2O薄膜较致密,而且薄膜的粒径也是所有温度下较小的。考察已有的研究[6],温度对于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在SILAR工艺中,薄膜的生长是一个吸附-反应-吸附-反应的循环过程,其中不单受吸附的控制,还与扩散控制有关。根据扩散系数与温度的依赖关系[7]:温度越高,扩散活化能Q值越大,即温度的提高有利于扩散的进行。由于在SILAR工艺中扩散作用对于薄膜的致密化和均一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随温度的升高薄膜的致密度以及均一化程度都有所提高,但由于温度太高时,衬底上的Cu2O有部分被氧化成了Cu,故90℃下沉积的Cu2O薄膜质量较差,薄膜的表面不平整,有较大的团簇体,说明颗粒堆积不平整(如图2(c)所示)。

温度高于90℃时,橙黄色的膜上易出现黑褐色的点或团,可能是高温沉积的Cu2O被缓慢氧化成Cu。图3给出了温度为70℃和90℃水浴中沉积40个循环的Cu2O膜的X射线衍射图。从图3中70℃的Cu2O膜的X射线衍射图可以看出,70℃水浴中沉积40个循环的Cu2O膜没有或很少有Cu共存在Cu2O膜中;而从图3中90℃的Cu2O膜的X射线衍射图可以看出,90℃水浴中沉积40个循环的Cu2O膜有Cu的存在。因此,为了获得高纯度的Cu2O薄膜,温度必须控制在70℃。

3.5 反应溶液浓度对Cu2O薄膜的影响

在70℃的恒温槽中做了溶液浓度对制备纳米Cu2O薄膜的试验,结果显示,反应液为0.5mol/L时,薄膜生长效率很低,从图4(a)可看出,沉积的Cu2O薄膜较致密;反应液为1.0 mol/L时,薄膜生长速率较快,ITO上生成了橙黄色Cu2O薄膜,从图4(b)可看出沉积的Cu2O薄膜表面平整,没有气孔存在,表明了沉积的Cu2O薄膜致密,而且薄膜的粒径也是这4个浓度反应液中较小的。反应液为1.5mol/L时,薄膜生长得较快,致使ITO上有微量黑褐色的点或团,从图4(c)可看出沉积的Cu2O薄膜表面有少许团簇体;反应液浓度为2.0mol/L时,薄膜生长快,但制得的薄膜有较多黑褐色的点或团。从图3-5(d)可看出沉积的Cu2O薄膜表面不平整,且表面有很多较大的团簇体,说明有杂质。

3.6 去离子水对Cu2O薄膜的影响

只有紧密吸附的离子才能有效转化成致密的薄膜。SILAR法如果去掉溶液B、D,每次循环后ITO表面吸附有大量疏松的离子,虽然疏松的离子也能够转化成Cu2O,但是只能形成Cu2O的疏松层,部分还分散到溶液形成红棕色浊液从而污染反应溶液,循环50次左右就必须换溶液;另外,疏松层的存在还阻碍了致密膜的形成,导致沉积速度越来越慢,最后致密层膜厚几乎保持不变。当将沉积方法改进后,有效地去掉了疏松的离子,每次循环都能使紧密吸附的离子转化成致密的Cu2O薄膜,所以膜厚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加,循环50次基本上还是清液。可见,实验过程中将ITO浸入去离子水后,既有利于Cu2O薄膜的生成,同时又减少了污染和降低了成本。

4 结论

(1)对衬底表面依次经过10%硫酸,丙酮、乙醇的混合溶液(V丙酮∶V乙醇=1∶1)和去离子水超声波清洗,结果表明前驱体离子的吸附状况良好。

(2)SILAR工艺中,衬底在前驱体溶液中浸泡的时间应控制得当。时间太短,离子吸附未达到平衡,将影响到薄膜的均一性,很难沉积得到较厚的Cu2O膜。时间太长,吸附已经达到平衡,将影响整个实验的进程。衬底在CuSO4溶液中的浸泡时间选为20 s,在NaOH溶液中浸泡时间为20 s,在去离子水中的浸泡时间为5~10 s。

(3)离子吸附和反应的循环次数也对薄膜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温度高于50℃时,Cu2O薄膜的膜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循环40次以后,薄膜厚度的变化很小,所以选择循环40次最为合适。

(4)就SILAR工艺来讲,温度影响到吸附、扩散与反应速度,但温度不宜过高,温度过高时,衬底上有部分的Cu2O被氧化成了CuO。经测定,70℃下沉积的Cu2O薄膜纯度高且表面较平整,没有气孔存在,表明了沉积的Cu2O薄膜较致密,而且薄膜的粒径也较小,所以恒温槽的温度为70℃最为合适。

(5)SILAR法制备薄膜时,要选择适当的前驱体溶液浓度。浓度过高,反应速率和晶粒生长得过快,导致制得的薄膜不均匀且不致密。浓度过小,反应速度过慢,薄膜生长效率低。最适宜的反应液浓度为1.0mol/L,这种浓度下制得的Cu2O薄膜,纯度较高。

1 Y.F.Nicolau.Solution deposition of the solid compound films by a successive ionic-layer adsorption process.Application of Surface Science,1985,22-23:1075~1082

2 Seppo Lindroos.Grow 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zinc sulfide thin films deposited by successive ionic layer adsorption and reaction(SILAR)method.MaterialsResearch Bulletin,1997,33:453~459

3 Seppo Lindroos.Deposition of manganese-doped zinc sulfide thin films by the successive ionic layer adsorption and reaction(SILAR)method.Thin solid films,1996,263:79~84

4张会平.纳米铜及氧化亚铜薄膜的微观结构及性能.吉林大学,2007

5周延春.溶液温度对电化学沉积氧化亚铜薄膜相成分和显微结构的影响.材料研究学报,512~516

6刘莲生,张正斌等.水溶吸附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7陆佩文.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去离子水薄膜沉积
不同水质和培养基对紫金久红草莓组培快繁的影响
去离子水中的钙镁指标
Gallium-incorporated zinc oxide films deposit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and its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变频器冷却水系统严密性检查及维护诊断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 Thin Films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GM隔板氯离子的处理与研究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PBAT/PLA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化学浴沉积制备防污自洁型PVDF/PMMA共混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