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晓青
历史学习方式是指人们学习历史的程序、形式和方法。初中学生历史学习观的形成主要依靠教师对他们引导构建。教师的使命是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个体的学习方式,并提供开放的多元教学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效的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阵地应该提供给学生除死记硬背外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愉快。
教是为了学,为了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但要学生能达到学会和会学,尤其是会学,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引导和促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导向上和内容的掌控上,还要体现在对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上。
课堂教学上主要注重对课本的结论作考证,教会学生从课本的图片、文字中找证据。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的表述是:“北京人会用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和渔猎。”教师对火的产生作必要的解释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从中找出北京人会用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和渔猎等证据,教会学生从课文中的小字、图片以及课外的文物中查找证据。并对证据作必要小结,让学生了解哪些是实物资料,哪些是文字资料,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课本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学习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初始阶段,应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审题启示、疑难突破、提纲、导读等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如“开元盛世”一课中“盛世经济的繁荣”这一小节,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指明: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3个方面,其中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经验、成就几方面,手工业包括丝织、陶瓷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找出具体的成就。学生按提示阅读,就能清楚把握住课中的重点知识。
如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讲完萨拉热窝事件后,不要着急讲一战的进程,而应让学生讨论战争爆发的原因,还要理清原因的性质,指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着多样的、复杂的原因。
体验历史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知历史,通过身边的事物去追寻历史。有无这种体验,成为能否进入历史学习境界的重要前提。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学习主体,学生体验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2个因素:1)情感因素,因为体验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和整体性;2)经验因素,因为体验具有很强的个人性、经验性。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厢情愿地希望通过历史学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理性思维与历史责任感的接班人。学生时刻按成人的要求扮演着成人的角色,而实际上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对学生来说他们没有阅历与经验,历史对他们来说只是虚无缥缈的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难以体验到属于他们的乐趣,历史教学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触摸到历史的真实,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呢?
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意图,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进行“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也就是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元先生所提倡的“神入”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情境帮助学生神入。
如“大变革时代”一课,为了使学生感受都江堰的奇妙独特之处,可以先是向学生描述这样的一个场景:“四川省内有一条江叫岷江,发源于海拔3 000多米的松潘高原。当岷江流入川西平原后湍急的水流骤减,从山上冲击夹带的泥沙使河道淤塞在成都附近的蜀郡。每当雨季,山洪暴发,江的西面泛滥成灾,江的东面却因为有玉垒山的阻隔得不到灌溉而发生旱灾。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最高地方长官。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岷江的水患。于是李冰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日夜操劳制定治水方案。假如你是李冰的秘书,你能不能给他提点建议呢?”让学生设身处地设计治水方案,神入当时的历史情境,对历史进行合理想象,感受历史,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创设情境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有理性分析,辩解合理与不合理部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概念,把握历史。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回到过去、理解过去。
感悟,要通过历史的学习悟出人生的真谛。具体说,不仅要能通过历史的学习,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通过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而且要通过历史学习,逐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形成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因此在教学过程要创造一种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制造疑问和困惑。当学生的回答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错误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文革十年”一课中,可以向学生提出毛泽东既把刘少奇、邓小平说成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两个人打倒,又在1975年因周恩来病重仍让邓小平出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来邓小平干得很好的时候,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将邓小平再次打倒又不开除其党籍,这是为什么?有学生说:“可能是由于毛泽东对邓小平既爱其才又恨其不听话的复杂情感在起作用,因为他相信邓小平最终是会不听话的。”另一个学生说:“这说明毛泽东是一个既自信又不自信的人,总的来讲是个自信的人。”教师对他们的看法都应做肯定,并启发学生:“为什么邓小平复出后在对‘文革’进行全面否定,为各种冤假错案平反时,却没有反过来否定或彻底否定毛泽东?”学生回答:“虽然邓小平多次被毛泽东打倒,但最终还是没有对邓小平绝情,因此邓小平对毛泽东也没有绝情,说明他们两人都是有感情的人。”这个简单的道理实际上就形成评价人物的基本点:任何人都是有复杂感情的人,无论是圣贤还是人间恶魔,革命家还是独裁者。而这一基点的确立对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的建构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虽然感悟只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活动,但感悟要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并不是胡思乱想。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上,在科学方法上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在评价希特勒及法西斯侵略战争时,有学生提出:“如果说拿破仑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的话,那希特勒也应该是德意志民族的英雄,也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但为什么后人对两个同样穷兵黩武的战争发动者的评价会判若两人?”学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价值观错位,缺乏科学理性的思维,对法西斯的概念和本质不理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就希特勒和拿破仑的本质“不同”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比较希特勒和拿破仑及其发动的战争,在认识异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找出多种衡量现代文明的普世标准。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终结者,学生在小小的课堂里不仅仅拥有教材,还有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与材料相关的实践角度和具体的实践步骤。学生实践有标准、有效度,有实践的最大空间,能充分调动学习潜力。这恰恰是治史的基本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更是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的科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