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数学课程的核心。引导幼儿走好这条路的关键,笔者认为正如皮亚杰所说:数概念不是按我们成人意志能“直接教会幼儿的”,而是要通过幼儿“动作建构”“动作内化”“幼儿的发明”来重新“学会”数概念的,这就需要他们自己尝试、自己动手,从而利用自身的内部机制去理解和掌握数概念。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创设学数的情景,并提供操作的条件,让幼儿接受玩具、学具的刺激,动手摆弄、操作,感知和体验明显的或内含在玩具、学具中的相关数学知识,以积累经验。同时,在幼儿体验和学习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使他们在自己的主动探索中学数学,在玩中学数学。这就是笔者尝试探索的一条既以幼儿学习为主,又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既符合幼儿学数特点,又能促使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模式。
可能在过去在教育活动中很注重教育的即时效应,一次活动就要追求一个明确的结果,一个小游戏就要实现一个预定的目标,在评价幼儿活动效果时也是把目标的达成度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现这种一刀切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的幼儿,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把眼光投注于那些能使幼儿终身受用的品质上来。就知识而言,将其定位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体验,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一种经验,而不是那种通过记忆储存起来的特定的知识点。因此,在引导幼儿尝试探索性学习时,笔者根据皮亚杰的“动作建构”理论,在组织形式上尽量体现幼儿自主性的学习,即以游戏为主,操作为主,让孩子的双手真正动起来。教师尽量少讲,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幼儿玩。当然,在游戏中如若幼儿的玩法与教师的预设目标有所背离的话,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指导,如“你是这样玩的,想想,还有其他玩法吗”“你来看看别人是怎样玩的,你会吗”。整个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体现宽松和谐的氛围,为了能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活动中贯彻让幼儿“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原则,并且相信他们会探索,探索能成功。这是因为幼儿在进行新的活动时,已经储存许多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新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七分熟、三分生”,就是利用这“七分熟”去探究、尝试“三分生”的新内容。
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一次数学活动上总是以一个活动主题从始而终,每一活动内容都是一个单独的整体,即使不同内容有比较明显的联系,也是互不相干。《纲要》中的教育整体观指出:“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教育内容整合的主要表现是使同一个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甚至可以突破“领域”这一内容组织形式。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笔者努力拓宽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把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注意每一部分教育内容与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的整合,把握阶段重点,统筹各阶段的内容,凸现幼儿探索性学习的特点。
比如中班上学期时,幼儿要学习数的形成。以前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个数字的形成为一个活动,以数为单元,即第一周学习2的形成,第二周学习3的形成,第三周学习4的形成,以此类推,逐个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单调和呆板,各个数字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而且按照这样的进度,学生的学习需要很长的时间。虽然最后他们也能在活动中学会这样一句话“2添上1是3,3添上1是4”,但是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又有多少人呢?因此在实践的教学中,笔者不是以一个数来划分阶段,而是以一组数为一个阶段。把2~5的形成作为一个系列来进行活动,并且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有“翻一翻,说一说”“添一添,说一说”“串一串,说一说”“画一画,说一说”“贴一贴,说一说”,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游戏方法,在翻、添、串、画、贴等一系列动作中感知数字形成的实际意义,在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形成经验,从而顺利进入6~10的学习。
另外,在幼儿的实际活动中,笔者发现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呈马鞍形的。有的幼儿对形的认识非常快,说明他的空间知觉比较好;有的幼儿在量的领域有较好的理解,但是数这方面又不如其他的幼儿。因此,在每一阶段的游戏活动中,除了把握好本阶段的学习重点之外,笔者还会适当安排一些其他领域的活动。如在组织数的形成游戏时,会投放一些多重分类、模式排序、比较高矮等活动。同次活动给幼儿提供多种领域的内容,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去探究、发现,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选择游戏,避免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状态,探索活动的形式更为开放、更为自由。
幼儿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幼儿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下,调整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幼儿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有效的知识。可以说,没有幼儿的主动探索就形不成学习。
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提供材料,观察,了解,帮助幼儿自己去探索。因此,丰富的学具材料是幼儿探索性学习的物质基础,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应得到保证。为幼儿提供的学具应尽可能做到至少每人一套,可考虑分组、轮流、交换使用,确保每个幼儿都有充分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可使用的学具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现成的,来自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如在组织幼儿比较厚薄的时候,笔者引导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厚薄不同的布(如牛仔布、棉布、呢子布、丝绸、纱布),收集各种不同厚薄的书本,引导幼儿根据布和书本厚薄的不同,运用摸一摸的方式,把这些游戏材料按照它们的厚薄不同分别夹在泥工板上,他们正是通过夹一夹的动作来获得厚薄的经验。
由于先天、后天的各种因素的差异,每个幼儿在建立认知结构方式、速度时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基于以上特点,给幼儿投放的学具材料既要满足幼儿好操作、摆弄的特点,又要为每一层次、每一个体幼儿不同的构建提供最宽松、最有利的良机,促进每一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每一种游戏笔者为幼儿提供几套学具,根据难易程度,在托盘上用颜色作了标记,红色代表“难”,蓝色代表“一般”,黄色代表“容易”。虽然学具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同,但都紧扣目标,丰富多样的学具本身所具有的暗示性就能诱发幼儿使用学具的欲望。
知识的构造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因此,一项探索活动要让幼儿有重复的机会,同一类的操作内容应有多次练习的机会,允许幼儿“慢慢来”。幼儿在操作中即使暂时没有发现什么,教师也不应有着急、失望的表示,必须要有最大的耐心,对幼儿的活动予以观察与等待。因为他们在对学具材料反复摆弄的过程中,并不一定马上就会感知隐藏着的数学知识,但在反复多次后,幼儿从摆弄中就会积累经验,他们的思维会从直觉行动思维向表象思维发展,最后会体验其中内含的数知识,思维也向抽象思维方向发展。
如幼儿在默数活动中,刚开始玩钓鱼的时候,很多人只是纯粹地在钓鱼,根本没有发现鱼身上的点与鱼竿上的点要进行匹配。但是经过反复玩之后,他们发现鱼身上有点,鱼竿上也有点,钓鱼时可以“找朋友”式地钓。这就说明,要给幼儿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自己反复摆弄、操作物体的过程中去发现、思考将要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数学概念,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满足探索的愿望。总之,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孩子多操作、多实践,放手让幼儿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这才是探索性学习实实在在的到位。
蒙台梭利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地沉思,他能够浪漫地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传来钟声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地加深,像诗一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她的杰出点在于,当这个学生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教师就是那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每一个教师都想做那美妙的钟声,让学生在启发、引导下能够主动探索获得更多的经验,积累更多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奥妙无穷的数学王国中快快乐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