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家的技能形成体系
许竞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1卷第4期上撰文,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国家的技能形成体系做出了框架要素上的理论阐释。
作者认为,技能已成为现代人类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要素。人是否能够掌握相关工作技能,不仅在于个人主观上的获取,而且还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客观环境是否给予学习这些技能的机会和条件。倘若将技能作为“技能型劳动者”的代名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可理解为技能在这个社会环境下的形成过程。考察技能的形成体系,便是对这一社会客观环境下影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体制因素做理论分析。基于工作技能本源于学校教育和工作场所学习这一事实,作者首先指出了国民教育系统在技能供给方面存在的逻辑局限,即学历是学校以学科标准对个人在学经历的判断和认定,而技能是体现在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技巧与能力,衡量高学历人才的标准不能用于衡量技能型人才。因此,技能型人才的判定和考核必须在工作当中进行。
关于业界职业技能培训的两面性,即通用与专用,作者认为,个人在通用培训中获得的工作技能适用于不同企业、行业和工作的需要;从具体岗位培训中获得的工作技能具有很强的岗位局限性,不适合于向其他企业、行业和工作中迁移。倘若所有企业为了避免风险在通用培训上都采取 “无为”的态度,那么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出现严重缺失通用工作技能的现象,也就是我们现实中经常看到的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工作技能。
作者最后分析了国民经济生产系统对技能的利用方式与程度:业界职业培训的特点根源于国家与劳资三者之间关系,而工作场所学习的现实却取决于生产活动的组织形式,即生产资料的组织和利用方式。处于不同产品市场的企业雇主对不同类型的技能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这些雇主在劳动力的组织方面通常采取不同的形式。
一个国家的技能形成体系受其国民教育系统与生产系统的共同牵制,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体制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