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研究述评——兼论“三性合一”的职教师资培养课程

2010-02-17 17:29:46高山艳
职教论坛 2010年31期
关键词:职教师资职业

□高山艳

职业教育,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上来看都已经占到了整个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可以说职业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质量提高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资数量不足、质量堪忧。据2008年教育部发布的数字,2010年中职在校生可达到2200万左右,即使按照生师比21∶1计算,至少还有30万的缺口。[1]可以说,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足够数量的、具备道德、智慧、强健体魄以及专业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已成为摆在职业教育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师资培养,也称为师资培育或教师储备,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始于20世纪70年代[2],但也有学者认为,职教师资的培养至少应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1959年10月2日,原国家劳动部党组在给李先念副总理的请示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培养技工学校师资的师范学校。[3]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及综合类大学,所以职教师资培养主要探讨的是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笔者从中国知网中以题名中含有“职教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等词交叉组合进行搜索,共检索到近150篇论文,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分析职教师资培养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不足,并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职教师资培养实践提供参考。

一、职教师资培养研究内容分析

(一)培养机构及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主要依托独立设置的8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及32个综合类大学二级学院,这虽然为我国职业学校提供了稳定的师资来源,但有学者认为,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不能合理的匹配,达不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和复合型教师的特殊要求。此外,西南大学硕士生牛红玲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我国这种封闭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外部管理上,由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隶属于地方,容易导致各校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专业重复设置;同时各学校间对一些共同问题缺少沟通合作、部分教学成果很难推广,尚未形成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整体优势。[4]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生易玉萍的硕士论文从我国职教师资及培养的现状出发,指出目前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培训的定向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下生源质量相对较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不高,这些都影响了职教师资培养的质量,因此,建议应从封闭、定向型师资培养转向开放型、非定向型师资培养,即完成学科专业学习后再确定进入教师行业并进行相关教育专业培训。[5]

(二)课程体系

目前,职教师资培养机构一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或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教育类课程以及实践课。采取 “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的模式,但浙江工业大学李敏博士认为,目前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教育类课程比例偏低,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形成,应该加强师范性,提高教育教学类课程比例;应改造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加强职业性;[6]此外,学者也认为,“专业课程不但需要专业理论课程,还需要有一定比例的直接面向社会生产的实践课程,目前我国职技高师的专业课中实践课程比例显然过小。”[7]虽然在对于职教师资培养课程设置上各个学者的提法有所不同,但多数学者认为,未来的职业学校教师在校期间就应该掌握所学或今后从教领域的基本技能,要突出技术性或职业性,课程的设置不应该完全追求知识的专业性,不应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精深性;应“从工程技术专业体系向职业技术专业体系转化,适应职校教学。”[8]有学者主张,职教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应该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良好结合。

(三)培养质量及准入资格

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是回答“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职业学校教师”的问题。犹如产品质量合格标准,如果我们心目中对于合格产品的标准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所有的生产加工可能都是盲目的。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主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但该条例中涉及职业学校教师的条款缺少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相关职业经验的规定,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有严格而独特的任职资格与条件,这是很多学者的共同心声。

(四)职教师资工资及职务制度

工资及职务制度是与职教师资培养密切相关的保障制度。1993年,国家工资制度改革后,虽然职业学校教师已与同级别普通学校教师工资标准相同,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做教师但不愿意做职业学校教师,当然,这与目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鉴于此,有学者建议,应在现有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标准基础上增加专项津贴,以增强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吸引力。此外,在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方面,河北师范大学王春丽老师建议,应尽快建立起有一定权威性的职教系统的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组织,评审标准要打破目前标准下重论文、轻教学;重文化理论轻实践技能的倾向,允许职校教师可参加教师职务评审也可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双职称制度。(王春丽,1998)这种评审标准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在教师队伍乃至全社会中形成重技能的良好风气。[9]

(五)职教师资培养立法及政策研究

政策和法律可以规范并保障职教师资培养活动的开展,但目前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我们对职教师资培养的政策关注还远远不够。北京师范大学王秋老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师资培养政策进行梳理,并将该领域政策严格划分为四个阶段:①1985—1995年,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初步形成阶段;②1996—1999年,培养体系细化阶段;③2000—2005年,培养水平提升阶段;④2006年至今,关注师资培养质量。每一阶段作者都分析了政策出台背景以及标志性政策文件,最后,文章得出:30年来,中职师资培养政策按照解决教师数量——提升教师学历——提升作为职教教师素质这样的政策目标变化沿革。[10]重庆师范大学校长陈久奎在对我国职教师资立法现状及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职教师资立法建议:职教师资立法要解决职教师资数量、稳定性以及结构问题,具体包括:要建立职教师资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通过规范职业教育师资的任职、培养、培训的条件和制度,保障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等立法建议。[11]

(六)职教师资培养比较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问题进行分析外,很多学者对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及台湾地区职教师资培养经验进行了介绍,并从培养机构、生源、课程设置、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等方面与我国目前职教师资培养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国外经验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借鉴意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同济大学陈祝林、徐朔等编著的《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一书,该书对美国、欧盟、亚太等地区很多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做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比较。这类研究在数量上占了该领域论文的很大比例,为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已有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内容大多涉及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聘任制度等。职教师资培养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但每一因素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课题,以往研究在考虑到研究的“广度”时恰恰丧失了很重要的“深度”这一指标,缺少对问题的深入挖掘与剖析。

(二)从研究思路上看,大多数研究遵循 “现状——问题——对策”或者“国外经验——借鉴”的模式,研究模式具有趋同现象

该领域大多数学者都对问题罗列了很多,最后提出几条相关对策;或者对别国经验进行翻译介绍,然后提出对我国的启示或借鉴意义。这种“问题——对策”和“经验——借鉴”的思维模式固然是我们常用的研究思路,但固化的模式往往会桎梏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诸如,职教师资培养所出现的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国外经验的经济、文化、教育背景是什么,它们能否适用于我国国情。

(三)从研究视角上看,更多的是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缺少政策视角的研究

已有研究多从教育学视角对职教师资的课程设置、资格制度以及聘任制度等进行探讨,很少有学者从政策学视角或管理学视角来阐述。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政策支持体系如何?我国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聘任、职教师资培养经费方面已经有哪些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背景、内容是什么?它们的执行效果又是怎样的?如何评价这些政策?职教师资培养需要理性、完善的政策体系提供保障,如何从政策层面来规范并保障职教师资培养的顺利进行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三、职教师资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应构建职业性、师范性、学术性三性合一的职教师资培养课程

课程是培养方案的主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培养什么样的职教师资取决于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这些课程间的比例分配。

第一,“职教师资”的“职”字要求师资培养课程处理好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并明确专业课程体系的编排原则。我们培养的是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而非普通教育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这要求未来的职业教育教师除具备从事职业教育领域某一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外,自身更要具有较高的动手操作技能,所以职教师资培养课程要有足够比例的实践课。此外,专业知识课程体系不应该是追求知识多而全的“百科全书式”学科课程体系,而应该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保持同一原则,即按照未来职业之“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以“职业之所需”来统领课程的编排,其课程应该是综合课程或核心课程,围绕未来专业教学所必需技能来编排课程。

第二,“职教师资”的“师”字要求职教师资培养要开设足够比例的师范类课程,同时使师范类课程与专业课程要充分、良好的融合。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一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更应该具有完成如何教授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一特殊任务的师范技能。所以职教师资培养课程的开设应该使未来职业学校老师不但自身懂理论和技能,而且会教,会教学生技能。例如,学习了汽车维修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生不一定能胜任未来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只有在汽车专业课基础上再学习了诸如《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法》这类课程才能既懂汽车维修原理又能将该领域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做到“能教、会教、教会”。也就是说,单独的师范类课程或者专业课程学习都不足以胜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工作,二者应兼备,但其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不是类似于西红柿鸡蛋汤中西红柿与鸡蛋的关系,而是类似于糖水中“糖+水”关系,二者应是完全融合到一起的,达到“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第三,职教师资培养从教育阶段上属于高等教育的划分决定了职教师资培养课程要强调学术性。职业教育教师不但承担着教育教学的任务,还包括科学研究任务。真正能对职业教育研究作出实质性贡献、研究问题更贴近于职业教育现实、研究成果具有更大推广价值的应属于对职业教育有深入了解的一线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应具有开展行动研究的能力。这要求职教师资培养强调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免费职教师范生,加大对职教师资培养的经费资助

由于教师职业对于未来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职教师资的培养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师资培养机构的学生应获得足够的奖学金或财政上的资助,以使其能专心求学,生活不虞匮乏。可能的话,教育当局应设置完全免费的师资培养机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任教,国家对此提供各种奖励和优惠政策。2007年,国务院开始在6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即入读6所部属高等师范大学的学生只要毕业后志愿到中小学从教十年并签订相关协议,读书期间将免除学费、住宿费并享受生活补贴。此外,教育部规定,从2012年开始,免费师范生工作满一学期可以申请免试在职攻读原学校教育硕士。目前,我国对职教师资培养机构内学生的资助做法是,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由于属于“师范类”院校,学生享受我国《教师法》规定的“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的待遇。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对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补贴或经费支持。职教、普教规模相当,但职教师资数量短缺严重,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从对生源的资助入手,使一些家庭贫困但愿意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能享受到免费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将免费师范生政策推广到免费职教师范生,从源头上增强职业学校教师的吸引力,这值得我们探索和尝试。总之,国家应该采取相应财政措施,从经费上对职教师资培养机构或生源进行资助。

(三)尽快建立职教师资培养的政策支持体系

教育政策,已成为各国管理教育事业的重要手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政策法规远远滞后于此。不仅如此,从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下设师范院标志着我国最早师范学校的建立至今,我国已经有110多年的师范教育历史,但目前我国大陆尚没有专门的师资培养方面的法律,仅《教师法》中有两条原则性规定。而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政策法规主要参考师范教育方面的政策,除此之外,职教师资培养的相关规定更多散见于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及领导讲话中,缺少专门、系统、完整的法律、法规和专门政策。尽快建立起从内容上涵盖职教师资培养各个方面、从法律位阶上既有法律、法规、规章又有政策文件所构成的完整的职教师资培养法律政策体系,此乃保障职教师资培养实践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未来研究建议——加强对职教师资专业素养的理论研究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到:“教师职业必须被视为专业,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教师严谨与不断地研究以获得的专门知识与特殊技能而提供的公共服务……”[13]这表明,教师职业应该成为专门性的职业。在实践中,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其职业的专业性逐渐被社会所认可。但对于中职学校教师,作为专门职业核心属性的高度的专业知识、技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与开发,这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更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的培养及准入。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从事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考查?通过针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明职教师资专业素养的内涵及结构是职教师资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职教师资培养实践及职教师资培养相关政策的出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这样的问题,理论界仍然缺少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探讨,这成为今后应着力研究的课题。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解决职教师资数量不足,质量堪忧的难题固然需要政策制定者、管理部门以及各培养机构、教师等实践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改革,但也离不开我们理论研究者的深入的探究与探索,为相关管理部门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参考。

[1]李新玲,张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师资不足 职教老师缺口40万[DB/OL]. 新华网 http://www.edu.cn/zhi_jiao_news_295/20080714/t 20080714_308936.shtml.2008-07-14.

[2][5]易玉屏.非定向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研究[D].2006.

[3]张炳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的回顾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4][7]牛红玲.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及培训研究[D].2007.

[6]李敏,李晓.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略[J].教育探索,2007,(3).

[8]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教师资培养策略体系国际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9]王春丽.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6).

[11]陈久奎,李文海.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立法问题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9,(6).

猜你喜欢
职教师资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0
我爱的职业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