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技工”与生长环境

2010-02-17 17:11葛力力
职教论坛 2010年5期
关键词:技工职教一流

□葛力力

“一流的技工”与生长环境

□葛力力

2009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珠海。在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胡主席号召企业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胡主席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胡主席的这些话,意味深长。其中“中国创造”与“一流技工”的关系,更耐人寻味。

进入21世纪后,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全国中职和高职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同阶段学校的半数。但是,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职校具有了对优秀学子,也就是“一流技工”胚胎的强大吸引力。一组面向10万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老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5%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进入中、高职学校学习;10.5%的学生自己愿意选择到中、高职学校就读;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真正到中、高职就读的学生分别只占 0.3%和0.6%。(《中国教育报》2009-5-2)也就是说,职业学校对学生及其家长缺乏吸引力,而这种状况与培养千百万“一流的技工”进而成为“中国创造”的愿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我们必须正视职业教育遭鄙视的问题,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营造为“中国创造”培养千千万万“一流技工”的环境。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起码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懈努力:

首先,要完善全社会的薪酬、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制度。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国家不再包工作分配了,而国有企业纷纷改制,职工大批下岗,工人缺乏稳定和安全感。尤其是在“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人,普遍处于社会地位低、工薪低、福利与社会保障程度低的“打工者”窘境。这些状况甚至连主流媒体都发出了 “如何看待工人职业的尴尬”、“什么造成了工人身份的失落”等困惑之声。(《人民日报》2007-5-1:产业工人地位下降,今天如何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为什么社会上考公务员,考事业编的高烧不断升温,原因之一是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有着较全面的、较优越的生活保障。按照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感是人类基本的,但又是层次较低的一种需求。试想,如果总是为生活忧心忡忡,谁还会去选择当一名工人?谁还会有强大的动力去学习、磨练成为一名“一流的技工”呢?

其次,要对有关制度进行改革。如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一是将从业人员划分为干部和工人,而干部社会地位高,所以社会普遍重“仕”轻“工”;二是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也就是重白领轻蓝领,但是,掌握一门技能又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及财力的,所以人们普遍缺乏学习技术的动力;三是在强调干部“四化”的同时,不少地方及单位简单地将知识化等同于高学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封建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思想的抬头。

再次,要加大职教经费的投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是,迄今已过去16年了,这一政策目标从未达到过。2009年12月25日国家统计局修正数据,我国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14045亿元。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比约为3.32%。而职教经费又远远不够。国内国外有一个共识,即职业教育投入应比普通教育多,约为2.5倍左右。但仅从2008年的情况看,如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3208.84元,而全国中职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3811.34元,与应然标准相距甚远。

以上所列,只是几个事关职教的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大问题。当然,这些年,国家在职教方面花了很大力气,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我们的历史负担很重,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可是,为了实现“创造强国”的理想,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踏踏实实地去营造一个优良的适合一流技工生长的环境。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 夏焕堂

猜你喜欢
技工职教一流
从技工到英雄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技工与专家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