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恰当合理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巩固知识,串联教学的各知识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设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问题设计得是否巧妙合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练习,课堂教学时间十分紧张。因此,课堂设问要慎重,问题要设置在关键处,如重点、难点以及重要知识衔接点等。如在Word 2000字处理软件一章中,“格式刷”知识点是基本排版功能一节中的一个重点。由于“格式刷”这个工具学生在实际中很少使用,但又非常实用,因此,教师在此处设问“哪位同学能用一种简便、快捷的办法将文章中所有‘计算机’这个词的格式都设置得与标题格式相同?”此问题既引导学生展开新知识点的学习,又将“双击格式刷”这一操作的作用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重点。
问题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设置。如在讲解PowerPoint 2000自定义动画一节中,从“添加动画”知识点向“设置动画顺序”知识点过渡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展示多个动画对象一一出现的效果的作品,然后再展示多个动画对象同时出现的效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动画顺序设置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从而引出“设置动画顺序”这一知识点。
教师设问的措辞要具体明确,模糊不清的语言会使学生不清楚教师提问的意图是什么,从而答非所问,不能起到课堂提问的预期效果。
课堂设问不能太难,如果学生面对问题无从下手,会产生挫败感。但又不能太简单,如果学生轻而易举获得答案,又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使学生产生“站在原地摘不到果实,稍微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喜悦。如在教学计算机网络概述一节中,当第一次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知识点时,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根据现实生活中你接触的网络思考一下,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功能?”学生回答:发邮件、聊天、查资料、下载歌曲……学生对网络功能的认识停留在应用的层面上,但教师的问题是让他们从应用层面提升到理论层面上,这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研究表明:内发性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所提出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要在问题设置时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如在Excel 2000电子表格中的公式与函数一节中,为了引出“公式的复制”知识点,笔者这样设置问题:“同学们,通过‘公式的建立’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能求出自己的总分与平均分,但哪位同学能在一分钟内快速求出全班同学的总分与平均分呢?”如果要使用前面所学知识在一分钟之内计算出全班同学的总分和平均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后面的学习中都非常积极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水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际场景等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使学生获得理解问题本质的思维方法。如在讲解PowerPoint 2000中“绘制基本图形”一节时,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将问题由易到难层层设置:“你能画出一个矩形吗?”“你能以一个固定点为中心画出一个矩形吗?”“你能画出一个正方形吗?”“你能以一个固定点为中心画出一个正方形吗?”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不仅学会普通矩形的绘制,而且学会中心定位的矩形、正方形和中心定位的正方形的绘制,提高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设问也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设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史健生.普通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2]李春玉,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1996(2)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