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杰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不单单是对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效果的验收,作业过程更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扩展与延伸、运用与创新的过程。作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大作业改革的力度。笔者认为,初中语文作业应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传统语文作业中整体划一的形式、内容、数量、要求,严重阻碍了学生自由充分的发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作业也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命题开放是指教师要把命题权交给学生。比如,学习了一篇古文,教师要忌讳布置这样的作业:把某段或某些句子翻译若干遍。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根据掌握的情况,确定需要巩固的句段及遍数,这样学生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把时间用在其他知识的摄取上。
答案开放是指对于一些主观性题目,教师不要给学生抄标准答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编写答案,只要意思对即可,鼓励有创意的答案。不要怕学生的答案不着边际,更不要怕增大作业批改的难度。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作业批改是教师的事,学生只有完成作业的义务,没有批改作业的权力。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任务”观点,重现象而轻质量;造成教师机械地批改作业,重知识而轻能力。其结果,小而言之,阻碍语文能力的提高;大而言之,影响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乃至一生的发展。
所谓典型性,就是既体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又有代表性。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能力,他们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例如,学习《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课,在训练学生掌握读写说明文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这一基本知识时,可以分析下面的句子: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能否去掉?显然,“首都”“最”“之一”这三个词分别从范围、程度、数量上加以限制和强调,去掉任意一个,意思都将发生变化。关于这一知识点的训练,仅此一例即可,无需其他直接或变相的重复。另外,对于某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的强化还是必要的。
由于智力、非智力、家庭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造成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如果按某一程度的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则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等现象。消除弊端的方法是打破整体划一,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对于优、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其作业的设计和布置难易有别,量有大小,要分必做题和选做题。难题要求优等生必做,中等生要求完成一般题目,同时鼓励尝试难题,差等生只要求完成最基本的题目。
根据学生的特长或缺陷,布置相应的作业。比如,有的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可以增加写作练习,以求个性发展;有的学生阅读薄弱,则可增加阅读训练,以求补救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求异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求异思维是指不苟同于传统的、一般的答案或方法,而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推理突破定势,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的思维。
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中,时常出现一些求异思维训练的题目,既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又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求知欲。
可以设计下面的练习:给学生几个毫无相关的词语,让他们用上这些词语连缀成不同的句子或语段。给学生一段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观点。给学生一篇没有结局的故事,让学生写出截然不同的结局。
可以拟类似下面的题目:否定观点的填空。如“旁观者清”可以填(旁观者未必清);再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可以填(狗拿耗子并非管闲事)。写出立意相反的诗句。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填(海内存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如赋予《狐狸和乌鸦》新寓意:语言的作用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求活、求变、求新、求趣,要体现主体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导向性原则,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