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燕
交互式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学会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其教学环节一般为设疑——解疑——感悟。
“设”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是这样开头的:“大家都看过日出。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情景?”(学生陷入想象之中,约2分钟)“谁能说出想象中的情景?”让学生在享受美的情景中,在充分的想象中,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画出两种不同的日出图画,美术图画让学生看见生活中的美。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另一种图画是抽象的数学美,在欣赏美的同时,体会抽象数学模型给人们研究它的性质带来的便捷,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热爱生活中的数学,认识和把握数学知识。
“疑”即提出挑战性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问题要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在“分式的约分”中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看一看这几个分式,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或分式?”(学生考虑2分钟)“谁先说说最简分数是什么?”(说出答案后)“对照最简分数,说一说最简分式是什么?”问题中的4个分数和分式的约分,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只能解决前3个,第4个题由于不知道分式约分的依据和方法,所以得不出结论,这就创设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空间,引发学生探究分式约分的依据和方法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得出:分式约分的依据是,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代数式,所得的分式值不变,从而得到分式约分的方法。首先是分解因式,然后约掉公因式。学生在探究中学到分式约分的依据和方法。
解疑的过程即开展交互学习活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给学生一段语言文字的叙述让学生想象;给学生一个图形和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去创新;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启迪灵魂。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边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当教师观察出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时,判断出举手的学生已经思考成熟,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优点并采取组对交流和组内交流,让思考不成熟的学生从思考成熟的学生那里获得启发。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明白了,不去及时纠正,这个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叙述将还是这样;在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学生的思考方法,综合出学生的认识,而不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思考方法讲解。
感悟即感悟新知,分享成功。师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一起寻找真理,一起感受成功的体验。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爱乐,欣赏他们的“闪光”之处,从他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听到学生意想不到的答案,此时,教师应感到兴奋并与学生共同鼓掌,这就是在欣赏他们的“闪光”之处;教师在祝贺学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祝贺自己从他们那里学到新的知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师生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在“函数的图像”中,画函数图像时,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对画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的一句“我与你们的意见一致”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师生在互动中把规律寻找出来。
总之,“交互”,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提高。让师生携手共进,陪伴学生共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