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大旱反思我国农村水利投入方式

2010-02-17 11:42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中国合作经济 2010年4期
关键词:大旱粮价旱灾

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温铁军

(本文根据作者在搜狐网 “第一时评”访谈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持续高温少雨的异常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加剧。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已达到了特大干旱等级,贵州是秋冬连旱,出现了百年一遇重旱。这场大旱和2006年夏季在西南地区发生的另一场大旱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上一次并没有做到亡羊补牢。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的经验教训做一些梳理,认真面对困难挑战。

西南旱灾肆虐水利失修是主因

这次旱灾如此严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西南这一带降水很丰富,但这些年新增的水利建设很少用于归积天然雨水。因为是山区,水流失的很快。如果没有水利设施,雨季的时候就变成山洪,旱季的时候变成干旱。过去长期以来我们是靠着归积天然水形成水利工程来保证旱的时候人有水吃,地有水浇。但近些年损毁工程大量发生,新的项目也基本上没有归积天然来水,这就是现状。

然而水利失修主要原因是,不仅仅是投入不足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建设的方式。如果只归结到一个所谓的‘投入不够’,很容易推掉责任。

投入不够,是这样吗?查看最近这三四年水利方面的投入,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资金流向哪里了呢?2003年以来民生新政被政府所强调,但是强调归强调,投入的方式还是有些问题,和民生高度相关的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库坝,跟农村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工程,得到的投资很少。早在2002年末,政府就要求把村一级的投资用在村以下的项目。以前70%的投资是投到为城市服务,或者是电力设备上。而且就算是钱到了位,目前农民都是一家一户,一盘散沙,现在很少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水利建设,投到村以下的小型工程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问题,甚至某种程度上是政策导向问题。

总之,现在投资比例上,有多少用到乡村以下的解决农民生活的小项目?相关的部门是否配合了?是否有效的能够帮助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成为这些小项目的所有者?这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现在出现这么严重问题,就怕找出一个技术性理由即投资不够。这一板子一打,可以打到所有人屁股上,谁都不疼。在2006年西南地区旱灾时,就曾出现这个情况,这个说是水库、那个说是技术原因,为什么过去的小水库、坑塘库坝,这些损毁的东西多年不修?为什么一些能够发挥作用的水利设施都私有化了,有不少地方的水利设施变成了养殖基地。

全国农村水利投入方向都有大问题

除了西南地区,全国的水利投入都有大问题。比如近年华北地区的水利投入,这些年越来越少地用作归积天然雨水。因为华北地处东北季风带,有基础把天然来水保存下来,一可以补充地下水,二用于日常生产生活消费。但现在更多是打井取水,结果华北平原超采水80%以上,地表沙化、盐碱化,这种恶性循环,实在是让人感到非常痛心。

但农民无组织化的问题依旧存在。水利工程一定是聚众人之力建成的,一家或一村单干,只能打井,结果水利投向变成了造成生态灾难的投向。从全国范围看,皆是如此。越是乡村以下小型设施,现在损毁率越高。当民生受到影响的时候,人们就会说投入不够或者是技术问题。

如今,灌溉面积大幅下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灌溉面积曾经从不足20%上升到48%左右。现在可灌溉面积却大幅度下降。对全国面上的调查,我们早就在2008年就完成了,报告也已经送给相关部门了。解决这个问题最终的方法还是要消除这个问题:我采水,收益是我的,地表的沙化、盐碱化却是全国性的。

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只有有效加强“统”的功能的地方,才有可能使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投资到位。“统分结合”是文件语言,在基本的财产关系上,应该说“统”的层次上应该有基本的财产关系。否则“手里没把米,你叫鸡都不来”。这些年有多少投入是投到现在文件语言上来说的‘统’,把最近上万亿的投入算到有多少是投到“统”的层次上来的?这些说法报纸、文件上都有,但是真正要看是否落实,要先看投入。

安全饮水工程应考虑灾害因素

在新农村建设当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安全用水工程。过去说的安全用水是很多地方的弱势群体。比如说老人儿童要走很远的路挑回来。特别是年轻人出去打工,家里就剩下老人。他们很难找到清洁水源。安全饮水工程主要指的是要加强水利建设,某种程度上是饮水工程建设。要让他们把清洁水源用管子引进村,这样他们至少不会因饮用不清洁的水而致病。

在西南大旱之后,灾旱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现在饮水安全的含义应该进一步的扩展。它的安全系数应该和自然灾害结合。如果现在的饮水工程不是针对发生灾害的情况下设定的,恐怕要增加一点投入系数,要把灾害问题考虑进来。

运水成本高可考虑生态移民

在新闻上看到一个消息说,从浙江用火车运水运到云南。从浙江运水运到云南,云南再装汽车,汽车再运到山里去,还有很多地方不通路。这个代价太大了。如果旱情持续,或者气象预报证明最近一段时间不下雨。就应该把交通过于不便、送水成本过高的地区先做短期的生态移民。短期的旱灾移民。把他们先移到有水的地方能生存。反正那里也没有粮食了,还不如启动更高级别一点的生存预案,让人先生存。

西南大旱不会对全国粮价有实质性的影响

西南大旱会不会造成未来全国的粮价上上涨?

我觉得不会,先不要着急把最近个别地方出现的粮价波动,或是股市上所出现的农业类板块和有关企业的股票上涨,与这次西南五省大旱做必然联系。它们有某种程度的相关,但是更主要的相关性还是目前金融资本过剩,他们寻找可炒作的题材以获利。也有一些粮商,借用旱灾题材适当的做一点炒作,以更多地获利。

所以短期内出现的个别点上的粮价波动和股市上出现的股票的波动,不足以说明今年的粮食形式会发生根本变化。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2005年新农村建设投入之后,大规模增加农村的投入,客观上带来了粮食高产,粮食比较充足。另一方面,粮食库存也相对比较充足。个别地方出现问题,总体上还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连续多年的丰收,特别是最近三年相对高产,不必担忧整个全年的粮食形势会发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市场是稳定的,不会因为局部问题产生困难。第二,西南五省区,大部分不是粮食主产省。这些地方发生旱灾对当地民生影响很大,但是对整个全国的粮食影响比较小。粮食主产区,稻米主要在湖北、湖南和江西;小麦主要在华北平原和部分辽东地区;玉米、大豆这些主要是在东北。小麦、大米、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区并不在西南地区,而主要在沿长江的两湖流域和淮河以北的平原上。东部大平原地区目前并没有严重的旱灾影响。

此外,有的学者做了长期的粮食价格和一般的CPI指数和物价指数关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粮价是滞后的,先是物价指数动,带动了粮食价格。粮价上涨滞后于经济高涨和一般的CPI指数的上涨。这一点也说明,近期粮价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猜你喜欢
大旱粮价旱灾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粮袋子”充裕 粮价大幅上行缺乏支撑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要促进竞争力提升
关于粮价的猜想
重见天日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洞庭湖流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