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万田(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学研究室)
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现代文阅读,它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主要途径。因而,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各地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选文由课内考查为主向课外考查为主过渡,题量和分值也逐年增加。从目前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的分析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占试卷题量近一半,分值一般不低于三分之一,与作文考查平分了试题的大半江山,这是语文教学正确的方向性引导。为此,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水平,才算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在课程改革中,现代文考查力度的加大,引发了广大教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评价研究的极大热情,也引起了中考命题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总的来看,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评价的思路对阅读教学的导向已越来越明确,关于文体教学的基本观点是:文体是形式,不是核心,不能用文体来肢解和约束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钳制学生的思想。阅读教学评价走上了逐渐突出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核,淡化文体特点考查的去文体化道路。当前,各研究领域都在这种趋势下展开积极有效的思考。研究学科教学论的专家们将现代文阅读概括为:感知认读能力、整体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记忆能力、迁移能力以及速读能力等能力构成。而全国各地出台的《中考说明》多将之概括为:整体感知、词句理解、理清思路、体验感悟、鉴赏评价等考查内容。也有学者将之提炼为三种核心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以上从现代文阅读能力点上来概括阅读教学和评价的思路反映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为中考命题人提供了命题理论支持,为语文阅读教学做了引导,还原了阅读教学本位的方针。
从概括阅读教学和评价的能力点上来看,尽管不同的研究层面说法不一,但实质并无区别。总的来看都是尊重和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不再把文体知识点作为教学和考查的内容。阅读教学突出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主张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把文本研读的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评价上强调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由此看来,淡化文体这种阅读教学趋势已把语文阅读教学与评价更多地带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引导紧紧扣住文体的教学和评价不放的思路发生变革。然而这种导向也为我们教学和研究带来了不少困惑,引起了一些观念上的偏差。实际上,“去文体化”并没有否定文体教学,我们要正确理解“淡化文体教学”这种阅读教学与评价的趋势实质上是针对以往文体教学超过了应有的“度”而提出来的一个缓解行为策略,可以认为“淡化文体教学”就是不要过于强化文体教学。如果按照这种趋势来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现代文阅读的走势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来必然要考查的那些文体方面的知识全都替换成了语言理解或欣赏评价的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则突出对作品阅读的概括、分析和鉴别,教者自然不必过于关注文体,学生也不必过于担心文体知识的不足,只须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联系起来,对作品的语言、内容、内涵、情感进行解读即可达到阅读的目标。
纵观课程改革,中考命题技术对于现代文阅读的把握,体现出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在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逐步体现出重视理解探究、迁移拓展能力的考查特色。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材料自身的熏陶感染功能,突出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体现价值观导向。不少地区的中考命题在选文上打破了过去三种文体的考查格局,把选材指向材料自身的语言水平和文化底蕴,淡化文体的鲜明倾向,实质上是打破了以往现代文阅读记忆性考查的偏向,走上了提升阅读品质的教学与评价的道路。
2005年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和教育部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联合推出的 《中考命题指导·语文》中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试题进行评析时指出:选文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把握,注重考查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试题突出文化性和语文特色。在选文上提出题材、体裁丰富多样和难易适度等方面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在材料的整体把握上指出命题在不肢解文章的前提下着重考查了学生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能力,综合考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这些观点和意见已比较清楚地阐释了“去文体化”的概念。
2005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的中考语文命题依据教育部的中考指导意见,把握“去文体化”的趋势,较好地引导了语文阅读教学与评价工作。要求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能做到了解叙述(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五种表达方式,能初步体会运用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对于文章思想与情感等表达的意义和作用。在中考说明中还特别注明:了解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达成阅读目标,明确中考命题不涉及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等辨别性考查题。现代文考试内容中要求:能品味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能找出并正确理解文中的关键性语句;能初步把握文段内部或文段之间的内容和结构的联系;把握文段的思路和中心意思;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或思想感情;能用准确简明的文字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等。除此以外还对文学欣赏提出了具体要求:初步感悟作品中重点内容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与生活实际,品味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如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人的情境或形象等,并能以简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对作品中的景物、人物、情节、环境、思想、感情和语言等内容进行初步赏析并作出自己的个性化评价。这些要求与教育部2005年命题指导意见和江苏省2008年八年级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业水平测试对情境和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测试情境(为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为获取信息的阅读、为完成任务的阅读)、测试能力(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做出评价)。
这样看来,“去文体化”,应该不是不要文体不学文体知识,而是文体不能“偏废”只能“淡化”。“淡化文体”只是相对于过去的重文体知识而言的一种矫正行为,不是全盘否定。阅读文本时,只有根据不同的题材、体裁灵活地选择解读方法,才更有助于学生准确透彻地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布局谋篇和感情的表达。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教育部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 《中考命题指导·新课程新中考语文分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芳 《中学语文教学淡化文体应把握的尺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年5~6月。
3.2009年淮安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淮安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