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
—— 以肇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2010-02-16 21:37孟建安
肇庆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口头师范生语言表达

孟建安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
—— 以肇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孟建安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现实社会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与课程教学、指导训练实践等多种需要决定了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建构的必要性;职业自觉的动力基础、教学研究的能力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基础、训练指导的实践基础等使得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建构具备了可能性;而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作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架构,包含了训练原则、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策略、训练效果评价等基本构成要件。

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国内大多数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颇具优势的传统专业。正因为具有优势,就有可能会固步自封而轻视课程设置等诸方面积存的缺陷,以及可能会忽略师范生能力培养体系存在的致命弱点;正因为是传统专业,就有可能会无视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观念的更新,以及可能不太会重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的全面对接。而这正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症结之一。在我们看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到高校师范生能力培养体系,而且还要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面逐步建构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本文将从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前提条件和基本内容架构三个方面作提纲挈领性分析与论证。

一、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做到既会写又会说,还要做到既会说又会写。这种说法似乎很可笑,犹如在玩文字游戏。其实不然,语序的变化意在表明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中,口头语言表达与书面语言表达同等重要,不分伯仲。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往往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于书面语言表达,而对口头语言表达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建构合理有效的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现实社会需要方面看,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是符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师范生语言素养的基本要求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主要培养适应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输送合格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的师资队伍。撇开日常交际不说,在语文教学这个社会交际层面的重要交际领域,师范生作为准教师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必须要具备口头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其一,作为语文教师要为未来的学生提供口头语言表达的范例,尤其要为小学这个阶段学生的口语表达做出榜样,这也是作为一名合格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和职业技能;其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语言教育,而语言教育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但基本的内容则表现为语言情感教育、语言规范教育和语言得体教育;其三,具备基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任何一位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基本需求,是适应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建构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不仅能够引领教师对师范生作出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且也是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步的,与语文教育的实际要求相吻合的。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从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来看,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战略。为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战略的高度及早地确立了“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并把培养口径宽、基础实、适应广和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那就是要在学校的这种办学指导思想的统领之下,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都强的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所以会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教育界的广泛共识是强调教师要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来获得专门的知识与专门的技能,强调教师应该具备专业学术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素质。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是指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等能力,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其中就占有相当的份额和比重。原国家教委公布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指出:“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训练是前提,贯穿本课程始终。一般口语交际是社会人际交往中基本的口头言语活动,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能力;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是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表达的,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专业用语,是师范院校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一般口语训练的提高和扩展。”基于此,刘兴策进一步明确指出,师范生所要掌握的教师职业技能包括普通话与口语表达[1],可见教师职业口语能力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内涵。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系统训练,使师范生不仅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能够以某种“体制”为先导,并以特定语用环境作为重要的必有的参考框架,坚持相应的语用原则,综合优化选择语音、词语、句式和辞式等表达手段,以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效果,实现话语表达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具有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有之义,也是每一个师范生都必须要做到的。因此,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将会最大限度地推动本专业培养目标高效快捷的实现。

(三)学科建设与课程教学的需要

从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论方面来看,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既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为了培植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下的合理的说话能力训练课程体系。通过建构,以推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相关课程,如现代汉语、言语交际、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师口语、公关语言学等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改革。这不仅会为这些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方法论原则,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也将会为新的课程教学理论提供颇具说服力和翔实的个案实证材料。以此为基础,以便打造出以现代汉语这门传统优势课程作为重要基础,把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师口语、言语交际、公关语言学、诵读训练、演讲学等课程作为重要几翼的具有层次性的合理的说话能力训练课程群。而这个课程群也是创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重要支柱,更是加强特色语言课程建设和扶持新兴语言学课程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内容。所以,对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建设作用和相当积极的课程教学论色彩,必将有助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等不同层次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必将推动结构健全的优质课程群的尽早形成。

(四)指导训练实践的需要

从训练实践方面看,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是为了提供切合粤方言区高校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实际的更具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指导原则、训练方式和训练效果反馈机制。我们知道,广东省是方言非常复杂的区域,并存着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等多个主要的方言,而且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以千万计的从业人员还带来了各具本土气息的方言成分,使得本已就相当多样化的多“语”并存状况显得更加难以一统化。这是广东人的语言背景,也是广东省内类似肇庆学院这个层次的高校学生所依存的语言背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就让我们感受到、看到了教育对象的语言使用状况,那就是以方言为主。由于生源主要来自于广东省内,所以在校大学生多有相当丰富的方言交际的语言经验。由于对方言的驾轻就熟,从小就养成了用方言交际的惯性和定势,这势必就会影响到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正效果。基于此,就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个实际寻找发掘更适合的训练方式和方法、训练策略和技巧、训练原则和规律等等。所以,建构具有针对性的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训练体系是提高训练效果、系统地指导训练实践的基本策略和必要途径,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二、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建构的基础条件

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源自业已具备的显在的基础条件,以及具有一定潜隐性的可持续开发的动力资源。

(一)职业自觉的动力基础

所谓“职业自觉”是指高校各级决策者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施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教师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也就是在精神动力层面上把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观完美结合起来的蕴含了自知、自信和自主等内涵的一种主观追求和职业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侧面:

其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参与实施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实际来看,高校各级领导等相关决策者提供的是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尤其是政策层面的倡导与鼓励更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值的推动作用。这种支持虽然是外围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支持的力度如何反映了决策者对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越高,越会极大地推动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及其体系的建构;反之,则会降低训练的效率以及延缓训练体系的正常建构,而最终会影响师范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以致会为日常交际、社会交际和艺术交际尤其是毕业后的语文教学工作留下潜在的能力漏洞。所以,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至关重要的,是建构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重要动力保障。

其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及其体系建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人力保障。这个“人”的因素其实主要就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教师作为主导者与实施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自觉的综合性表现,具体操作时则集中地反映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方面。那就是要尽职尽责,踏实认真;平等尊重,热爱学生;因材施教,遵循规律。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建构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动力源泉。基于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求与促动,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肩负着社会与家长的重托以及大学生的美好心理预期,那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心系学生,为他们的未来着想,为他们全面提高说话能力着想,进而竭尽全力,认真思索与研究,以建构合理的适宜的训练体系。

(二)教学研究的能力基础

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经常说,教学与科研(含教研)是高校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两翼,只有并驾齐驱,才能相互促进,做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是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而建构训练体系则是理论层面的问题。换句话说,建构训练体系除了要有训练实践作为支撑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教研能力是训练体系建构的重要保证,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训练体系的建构能否得以顺利进行。

在对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过程中,仅仅有训练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系统训练的同时,还要对训练目标、训练原则、训练条件、训练程序、训练方法、训练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思考,探索训练的基本规律,研究训练的最优化技巧,总结归纳训练中的优劣得失,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以扬长避短、少走弯路,从而提高训练的效率。这都需要以教师夯实的教研能力为基础。肇庆学院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教师团队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训练过程的研究,始终在坚守弘扬着团队的教学理念,善于从训练实践中发掘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努力在寻找具有针对性和普适意义的训练规则、方式与技巧。所以,多年来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业已作出并正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一方面为建构合理的训练体系准备了前期教研成果,另一方面是在提供教学研究的能力条件。近几年来注重教学研究工作,获准多个相关校级教研立项,发表了20余篇系列性优质教学论文,公开出版了相关教材2部,充分展示了教师队伍所具有的较为扎实的教学研究功底。比如,有对基础课“现代汉语”教学进行探索的“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教研课题;有对普通话口语训练作专题研究的“肇庆学院师范生普通话口语训练的不足与对策”和“师范生普通话口语训练与实践”等系列性教研课题;有对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作系统论述的质量工程子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话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教研课题。这些教研课题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大多已经结项,并有2项分别获得了校级优秀教学效果二等奖。这些教研成果来自于课程教学与训练实践,又反过来广泛地应用于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课程教学与训练实践,对进一步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训练效果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训练体系建构的主体方面来说,这无疑为建构训练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教学研究能力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经验基础

我们知道,口头语言表达知识的获得与巩固、能力的提升不是一门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相反往往是要通过多门相关课程的教学而对相关问题进行多方面学习才可以做系统性认知而最终完成。就肇庆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多年来一直强化口头语言表达的课程教学,经由各方的努力和对潜在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逐步分别开设了言语交际、公关语言学、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师口语、演讲学、诵读训练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口头语言表达进行理论的知识的技能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坚持“应用”原则,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训练、课外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反馈等都做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取得了较多的有益的教学经验,从而为建构训练体系在教学经验方面提供了足够的条件。比如“言语交际”是一门专门性的口头语言表达训练教学的课程,既注重言语交际的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更强化理论知识对言语交际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做到了既突出实践又兼顾理论,并在教学中始终把理论教学与说话训练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中的教学内容,比如交际行为的深层诠释、交际过程的合理控制、交际角色的准确定位、交际环境的积极参与、交际心理的适度调节、交际原则的有效利用、交际艺术的得体选择、交际态势的恰当配合、交际礼仪的重点把握等无不体现了上述精神。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重要的,但仅仅如此显然不够,还必须注意在具体实施中怎么合理地协调与平衡,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如何把握教学内容以及把握程度的轻重、如何在教学中对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等问题。通过反复地教学实践,就会逐步熟悉教学情况,进而做到游刃有余,从而积累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从教学论角度看,建构训练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经验宽泛地说,是指从事各类各门课程的教学体会。但这里,主要是指从事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教学所积累的经验与教学体会。也就是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中蕴含有相当多的教学经验内涵,教学心得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其必有的重要的参考项。或者换句话说,训练体系的建构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缺失了教学经验的训练体系往往是不健全的,是有缺陷的。

(四)训练指导的实践基础

从教学论角度看,理论知识的教与学最终是要落实在应用上,而训练是应用的前奏和准备。训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而且为教师课程教学提供了指导说话实践的平台,更为训练体系建构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作为教师来说,那就是身体力行,亲身参与到形式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中,以通过训练指导来了解掌控学生训练的实际,获取实际训练指导的经验。训练指导的途径、形式、方式、方法、内容等是多样化的,随堂几分钟的说话指导、课前几分钟的自我介绍指导、演讲指导、辩论指导、诵读指导、普通话正音指导、拨打接听电话指导、提问与回答技巧指导、倾听艺术指导、谈判指导、教学语言指导、表扬技巧指导、批评方式指导、日常会话指导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不同的口头语言表达实际作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肇庆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教师都具有各不相同的说话能力训练指导经历,尤其是在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中对师范生发音训练的指导几乎是贯穿在整个测试过程之中的。近几年来,有多位老师几乎全程参加了学校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工作,并在测试前有针对性地对被测试学生进行正音训练,指导学生人均达1 200人次。这种指导包括了读单音节词语、读双音节词语、朗诵、说话等内容。显然,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方面的训练指导更多地是关注规范发音、规范表达的训练指导。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对演讲、辩论、应聘、教学等方面的表达能力训练指导,而类似的训练指导既关注规范表达,更强化如何得体地表达。把规范表达能力训练指导、得体表达能力训练指导糅为一体,那就是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所做的全方位指导。说话实践不同,训练内容不同,教师指导的方式、方法等就可能不同,由于经历了各种不同的说话能力训练指导,熟悉、了解并掌握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乃至全校学生普通话学习与训练的基本情况,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为厚实的实践基础,那么就能充分认知到各种不同的训练实际,以建构有针对性的实用性较强的训练体系。

三、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基本架构

根据较长时期以来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教学与训练实践的全面观察、仔细分析和深入探索,我们认为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之所以这样说,其一是因为训练体系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要根据训练教学与训练实践的实际情况而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其二是因为训练体系本身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架构,这个系统架构包含了训练原则、训练目标、训练策略、训练内容、训练效果评价等要素

(一)训练原则

训练原则是指在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过程中所秉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快乐性原则等。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充分认知并结合师范生口语表达实际的基础上,而在训练思路的策划、训练材料的筛选、训练内容的设计、训练方式的选定、训练环境的营造、训练过程的组织、训练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要牢固树立严谨求实的思想,要做到符合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要遵循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客观规律。比如训练内容的科学性,其一就表现为内容自身的正确性、规范性、本质化。其二则主要是平衡协调好各方面训练内容的比例结构,普通话正音、诵读、演讲、辩论、日常会话、教师口语等条块所占的份额要有一个适当的调控,这种调控要做到能够反映高校师范性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内在规律。

2.针对性原则。这种原则要求指导教师采用问卷、测试、口头询问等形式对师范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来,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以便准确了解相关信息,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师范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估,然后再根据评估结果对师范生进行类型化组配,从而针对不同的类型化训练对象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过程、训练策略等方面作出相应的选择和调整。比如,普通话正音训练适合于哪一类师范生,情景角色表达训练在哪类师范生中进行更合适,教师口语训练与哪个能力阶段的师范生更吻合,等等。这些都是坚持针对性原则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3.效益性原则。曾毅认为,“教学效果的高效性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本质特性。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性突出反映在学生语文知、情、意、能的综合效应上。”[2]这种观点投射到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上,具有同样的道理。追求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基本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必须要根据高校教育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和科学合理的方法、方式与途径,对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序化最优化训练,以减少训练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用以训练的教学资源的可利用率,增加用以训练的教学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可能性。这样才可以在花费较少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证训练质量和训练效果。

4.快乐性原则[3]。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更应该强调这一点。在训练指导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学生设计训练方案,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把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营造浓厚的欢愉氛围,培育积极的教学心态,共建平等的交流渠道,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能力训练,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表达能力训练的乐趣,使教师在欢乐中去指导,让学生在愉悦中去操练,从而高效率地达到表达能力训练的目标。

(二)训练目标

课程教学有课程教学所要到达的目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自然也有要实现的特定目标。言语交际可分为日常交际、社会交际和艺术交际三个层面,在我们看来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体现在这三个交际层面上。因此,必须根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际,确立比较可行的适合于大学四年不同阶段说话能力训练所要达到的层次目标,包括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顺畅地进行日常言语交际,能够驾驭课堂教学、演讲、辩论等社会交际,游刃有余地进行艺术交际的层级目标要求。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目标在这三个交际层面的每个层面上都可以分解为三种:

其一,首要能力目标。口头语言表达首先在于“表达”,也就是要敢说、能说、愿说、会说。这是所有表达能力目标中首先要考虑的能力目标,表达能力首先就是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层次上。它又分层涵盖了规范表达能力目标和得体表达能力两个次目标。

所谓规范表达能力目标,是要求师范生通过训练逐步具备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口头语言表达并创造规范话语的能力。在语音方面,要求师范生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韵搭配合乎规律,音变符合语音规则等;在词汇方面,要求做到理解词义,语意明白,符合词义搭配规范等;在语法方面,要做到组词造句通顺合格,符合语法规约等。这三个方面的要求集中地反映了规范表达能力目标的基本内涵。说到底,就是要具备常规表达的能力,能够使口头语言表达做到规范性、合格性、有理性。

所谓得体表达能力目标,是要求师范生通过训练逐步掌握恰当选择语言材料、采用表达策略与手段以及主动利用语境条件而进行适宜表达的基本技能。这种基本技能综合性地体现为话语表达要做到顺应辞体、顺应情景、顺应心理、顺应文化等。总之是要具备恰切表达的能力,能够使口头语言表达具有可解释性、可接受性。

其二,辅助能力目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仅仅狭隘地理解为“说”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倾听能力。倾听能力,“就是人对有声语言的感知、理解和鉴的能力,按思维活动的先后顺序,可依次划分为语音的识辨能力、语句的记忆能力、语义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鉴能力。”[4]因为言语交际是双向的,既然有说,必然有听。作为表达者,只有学会倾听,才能理解对方话语的语义内容,才能吃透对方话语的真实意思,以便适时调整自己的话语表达策略、表达手段等,从而使表达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倾听能力虽不是口头语言表达要实现的首要能力目标,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辅助能力目标。在交际时,要求做到认真听、积极听和有分析地听,也就是要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要对对方的话语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并适时有形式不同的反馈,要对对方话语有所分析而不能不假思索照单全收。

其三,综合能力目标。首要能力目标和辅助能力目标以及其他能力目标糅合在一起而构成的统一体,也就是综合能力目标。综合能力目标最直接的就是应变能力,也就是在口头语言表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分析、判断和应对,以及实现规范表达能力、得体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相互转化的能力。

(三)训练内容

训练内容就是对师范生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时所要传授与掌握的各种相关知识、技巧和能力等。训练内容都以不同形式各有侧重地反映在相关课程中。所以,训练内容数量的多寡、技术含量的高低、科学程度的轻重等都与课程设置有密切关系。紧紧围绕着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来设置课程并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说话能力训练课程群,是建构训练体系的重要思路之一。

在我们看来,要对师范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说话能力训练仅仅靠一两门课是不可能涵盖主要的训练内容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最终能力训练目标的,而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琢磨、探索与实践,坚持分层配置、优化互补的原则,逐步打造相对合理的课程群或者叫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涵盖了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训练、言语交际、公关语言学、演讲与辩论、诵读训练、教师口语等课程,并努力给出课程的层次定位及其相互关系。课程体系的结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可以解读为:

第一层次:专业必修课。课程为“现代汉语”,其基本内容是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语言表达所需要的基本素养,是其他相关课程的主要依托和骨架,是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基础性理论课程。

第二层次:专业选修课。课程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言语交际、公关语言学、演讲与辩论、诵读训练、教师口语等,内容各有侧重,它们是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针对师范生大学四年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又可把专业选修课分设为四个梯级。即:

第一梯级:基础训练课程,即“普通话语音训练”课程。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语音规范问题。

第二梯级:情景训练课程,包括“言语交际”、“公关语言学”等课程。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日常交际、部分领域交际的表达能力问题。

第三梯级:提升训练课程,即“演讲与辩论”、“诵读训练”等课程。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局限于演讲、辩论、诵读等社会交际领域的表达能力问题。

第四梯级:专业训练课程,即“教师口语”课程。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口头语言表达的师范性问题,也就是师范生从事语文教育与教学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表达能力问题。

显然,第一层次的课程及其内容是第二层次的课程及其内容的基础,如果没有前者,后者的设置与学习便缺失了最基本的条件。第二层的课程及其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层次的课程及其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内容上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从第一梯级到第四梯级都在逐步层层强化技巧性、艺术性和专业化。

(四)训练策略

训练策略是指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总体设计、针对性手段与具体方法。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过程中,要对相关课程及其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根据师范生各个阶段所拥有的表达能力状况,摸索出适合于粤方言区高校师范生说话能力训练的规划、手段与方法。优化设计训练规划并适宜选择训练手段与方法无疑会提高训练的效率,顺利实现各阶段的能力训练目标。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方式与方法很多,关键是如何使自己的选择更实用更恰当更具有针对性。正如上文所说,在广东省范围内,尤其是类似肇庆学院这个层次的高等学校,其生源主要来自岭南地区。针对这个实际,就要直面多方言区师范生说话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障碍,以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有效的训练方式和训练指导策略。比如,可以有选择地采用示范性训练、情景训练、命题说话训练[5]、分类训练、个别训练、综合训练等训练方式和方法。

(五)训练效果评价

这是要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教学和训练实践从目的预设、指标确定、策略选择、结果认定、内容设计、环节衔接等方面作出客观中肯的分析和研究,以建构较为科学的说话能力训练教学和训练实践的效果反馈机制,从而检测和考量训练教学与训练实践的效果和质量。为了确保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对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效果进行评价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确立评价指标的合理量度与质度,要采用有效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等。比如,在普通话水平训练效果评价方面,等级测试不失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在演讲辩论能力训练效果评价方面,组织演讲辩论比赛更能突显训练的效果;在教师口语训练效果评价方面,走上讲台进行实战性课程教学更能显示出师范生所获得的教师口语能力,等等。其实,说到底效果评价不可以停留在理论上、文本上,而最终是要落脚到实践层面,体现在高校师范生实际的口头语言表达行为上,只不过实践的形式、方法、角度不同罢了。

综上说述,我们认为现实社会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与课程教学、指导训练实践等多种需要决定了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建构的必要性;职业自觉的动力基础、教学研究的能力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基础、训练指导的实践基础等使得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建构具备了可能性;而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作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架构,包含了训练原则、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策略、训练效果评价等基本构成要件。

[1] 刘兴策.普通话训练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前提[J].语言文字应用,1994(1):43-47.

[2] 曾毅.新课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B,2007(22):13-15.

[3] 孟建安.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四性”原则[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6):84-86.

[4] 陈文中.语文口语的能力构成及培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8-121..

[5] 周仲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训构建[J].职业时空,2009(11):12-14.

Construction of Oral Expression Training System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 case study on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ication in Zhaoqing University

MENG Jian’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The present social development,the goal to train talented people,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course teaching,and the practice of directing the training,have decided the essential need of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oral expression training.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motivation,the capabilitie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the experience of course teaching,the practice of directing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build such a system,which consists of multiple components,including training principle,goal,contents,strategies, effect evaluation and so on.

students majoring i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he capabilities of oral expression;training system

G652;H01

A

1009-8445(2010)06-0051-08

(责任编辑:杜云南)

2010-06-03

孟建安(1963-),男,河南叶县人,肇庆学院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口头师范生语言表达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如何写口头通知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谈数学核心素养下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