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琴(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抓好教学“四美”,创新讲练艺术
黄美琴(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语文教学走进新课程,教与学双方都在不断地寻找教好、学好的方法和途径。从教者来说,充分发挥教学讲解艺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适量的练习,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为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从古至今,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文人墨客的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登上讲台,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孰能无情”?要让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打破课堂枯燥沉闷的气氛,使之充满浓烈的情感,让学生由情及景,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据有人统计,语文课文中,带着感情的文章约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有祖国山川的壮美之情,有催人奋发的战斗之情,也有令人涕下的悲伤之情,等等。而语文教师,要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化“彼时彼地”为“此时此地”,就必须“披文入情”,应是“有情”之人。把文章的情及作者的情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感情的波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怎样才能传情达意呢?教师必须教之以情,根据诗文的特点,讲出诗情画意,道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要饱含先“进入角色”,吃透教材,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为教者的灵魂,才能打动、感染学生。其次要教之以趣。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把课讲得趣味盎然,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不能自已的求知欲。再次,应教之以形,这就要求教师从师德、师风、师表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树立良好形象,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和楷模。因为教师这种形象美,对学生的心灵辐射最强,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烛照是深刻而久远的,它不仅对学生健康成长有耳濡目染的直接作用,有的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旅途。
如此,课堂教学则虚实相间,教师讲得有情,学生听得有趣,练得有劲,师生心心相印,真乃是一种艺术享受。
语文是语言艺术,语文教学语言要吸收一切艺术语言的长处,铸炼成富于个性的语言。它要准确、鲜明,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发生误解;它要具体、生动,使学生在听课时具有鲜明的可感性;它要幽默、风趣,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总之,语文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感情真挚,以它特有的声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言传的作用,积极启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调上,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缓急有致,张弛有度,在风格上,刚柔相济,亦庄亦谐。比如使用幽默语言,可以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讲授中,要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况,要做到时机抓得好、启发诱导妙、表现形式美,以知识的综合性讲授为主线,思想的灵活性包寓于教学中,形散而神不散,达到教育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讲课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步骤。怎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消化所讲的内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高效率,这就需要讲究课堂讲解的技巧艺术。技巧艺术因教材、因教者、因学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和侧重,但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下列几种技巧,颇有教学效益。
1.解说技巧 课文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描述了某种现象、某种情形或某种结果,对此并未作出详细的解说;或是那些需要解说的内容,在文章中的其他部分分散地作了交代;或是需要解说的内容,虽未作出交代,但对文章内容加以剖
析,便可知晓。因为答案不是现成的,要通过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才会发现。如果这个需要解说的地方选择得巧妙,效果是非常好的。掌握好这一点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掌握了这一诀窍,则能透彻地理解课文以及类似的文章内容,顿然醒悟,心理得到愉悦的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发散技巧 课文中的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把这些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综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对人、对事、对问题的全面认识,这种思维方法,属于发散思维,它的长处是,既可以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又可以获取前所未有的具有创造性的新的认识。让学生以发散思维的形式去阅读分析课文,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上的技巧方法,它的特点在于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因为选择不同于他人的新角度去认识事物,得出有异于他人的新的正确认识,既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又使学生乐于一试身手,体验创新成功的乐趣。
3.悬念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针对某一问题去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更主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去思考。设置悬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故意用一种荒谬的说法向学生发问,它对学生来说应是并非显而易见的,或是似是而非的,应该很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二是让学生选择,有的课文内容、结构或写法,可能有多种理解,似乎都有道理,教师要摆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说法,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说法,学生对选择是感兴趣的,要选择,就要分辨,要分辨就要思考,要思考就要研究课文,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判断,有的课文叙写的人或事,如果不作认真仔细的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完全正确甚至完全不正确的结论。讲解这类课文,如果教师主动提出某种不完全正确或不正确的见解,让学生判断正误,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总之,悬念的设置,可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机器,进行紧张而有趣的探求,使他们跳起来摘果子,转过弯子来寻求理想的答案,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考创造的过程,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潜能。
4.暗示技巧 课堂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暗示方法,可以使师生之间配合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诸如环境、表情、目光、动作、姿态、风度、手势、衣着、语态等暗示法,各自均有着不同的作用。以目光暗示而言,教师应恰当地、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目光暗示”为教学服务。比如对正在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不能用怀疑和审问的目光看学生,而应报以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这样,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其充满信心,大胆回答问题。以手势暗示而言,教师要认真掌握运用手势或“手语”的技巧。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手势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教师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使有声语言更完整,更能传情达意,使学生透过视觉获得具体形象,增强美感。暗示技巧是课堂无声的语言,用力少却收效大,使心有灵犀的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听说能力,等等。既然如此,语文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光靠生动的讲解和巧妙的提问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要把知识化为能力,必须着重于练。练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更重要的还在于精心设计各种听、说、读、写的练习,为学生搭好由知识变为能力的桥梁。
如何精心设计各种练习呢?设计练习要有科学“序列”,采取多种方式,按照学习规律,循序渐进。设计练习不能过于简单,必须适当提高练习的难度,这样,学生练习的要求反而更迫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练习要从实际出发,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避免不必要的机械重复。
依据精心设计的各种练习,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练习,便于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采取朗读、叙述、答问、讨论、演讲等方式。有时为了达到同一目的,也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作用,就可以采取辨析词义、选词填空、用词造句、改正错误以及分析句中用词不当等方式。
时至今日,要改变人们对于“语文教学艺术”的陈旧看法,这种艺术不仅在“讲”,尤其在“练”。这“练”,既包括书面训练,也包括口头训练,既有语言思维的训练,也有单项多项的训练。没有科学的、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练,也就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即使是再“高超”的教学艺术,也很难博得人们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