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为“有效”开辟蹊径

2010-02-16 18:10陈伟芳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文题预设教学内容

陈伟芳(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

“预设”为“有效”开辟蹊径

陈伟芳(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就是预设,包括筹划与设计。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好,都要有精心谋划。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预设。笔者一直守在教学第一线,下面就抛砖引玉阐述新课程背景下精心预设如何为有效语文课堂教学开辟蹊径的实践和思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皆有可能

教学目标编写应该包括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景与条件、表现水平和标准。现在我们提倡有效语文教学先是从明确教学目标开始。那如何明确教学目标,为打造有效语文教学指明方向,笔者结合编写要素谈谈至关重要的两点:

1.关注行为主体,不动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理所当然是学生。那么教学目标的描述就应该是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明确教学目标,关注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的定位引导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中来。这点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不动摇的理念。下面我们以《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两个教学目标为例,谈谈明确教学目标如何关注行为主体:

例1:(1)感知课文,分析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品味语言,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3)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意识。

例2:(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出爸爸的形象和爸爸对“我”的影响。

(2)说出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词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悟爸爸期盼英子成长的深情,表达对鞭策自己成长的人的感谢。

这两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例1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于教师活动,即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鉴赏感悟语言能力,责任感意识。例2就很好地立足于学生,关注了学生的活动、发展和变化。 行为动词“概括”“说出”“品味”“感悟”“表达”的行为主体均是学生。这样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有的放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关注行为动词,不模糊

行为动词是用以描述学生具体行为,在目标的制定上我们不能采用模糊的词语,用语一定要准确,有分寸。一般而言,知识目标常用“认识”“理解”“掌握”“积累”等词语来表达,技能目标常用“概括”“运用”“品味”“评价”“赏析” 等词语来表达,情感目标则常用“感受”“感悟”“体会”“领悟”等词语来表达。用语准确了,目标达成的档次、区分实现了层次性,这不仅直接指导课堂教学,而且更加卓有实效。

情景或条件和表现水平在这里不具体展开讲。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我们实施新课程,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明确教学目标是前提。明确了教学目标,并且全力以赴地付诸实施,那么打造有效的语文教学皆有可能。

二、整合教学内容,有效教学驾轻就熟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传授知识、训练能力都要通过教学内容来达到。精心预设,还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整合教学内容。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处理教材时,教师不能做参考书的“传声筒”,随声附和,最终丢失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应该融入自己的兴趣爱好、教育理念、知识素养、文化结构,激活教材的知识点,这样形成教师有主观色彩和个性特点的教学内容,使得有效教学不走弯路,驾轻就熟。

笔者在听杭州江南实验学校黄燕明校长的讲座时,他曾引用一个课例:一老师执教曹文轩的长文《孤独之旅》,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文中鸭子的描写。让学生将文中全部写鸭子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去分析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进而揭示主题。再如我校老师虞伟珍,她讲新秀展示课《芦花荡》,主要抓文中人物精彩的对话,让学生反复品读去触摸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分析评价“老头子”英雄形象。

可见,教师如果只停留于教材与教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就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不能切实有效开展语文教学。

三、优化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梦想成真

教学设计的优化应该是有效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精心预设最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优化上。什么是教学设计?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把教材呈现的知识加以选择和重组,并根据学情合理建构教学过程,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教学设计的方式很多,笔者在这里只谈感受深刻且务实有效的两点策略:

1.找准切入点,一针见血

所谓切入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入手点。找准切入点不仅能保证学生以最经济的速度走进文本,还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章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科内涵丰富,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切入点的选择我们就要反复推敲。

切入文章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结合文本特点来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大致常见的切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文题入手: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们可以从文题入手。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文题,有时候能使人预知作品心灵深处诸如思想情感的东西。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罗布泊的形象,用这样的一个句子说话:“昔日的罗布泊_____,而如今_____”,现在的罗布泊和过去的仙湖形成了强烈对比;其次引导学生探究仙湖消逝的原因;再质疑学生能否将文题“罗布泊”这一说明对象解释清楚,从而感受到作者的惋惜痛惜之情。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文题展开,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全文。

②文眼入手:文眼即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就像一扇窗,暗示我们透过窗户窥探文章的中心。如我教《夏感》一文,就抓文章第一句话“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中的三个词语“紧张”“热烈”“急促”,这三个词语就是本文的文眼。我便由此切入,让学生品读课文,捕捉最能凸显“紧张”“热烈”“急促”的句子和词语。学生可以在2、3、4段当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在老师的追问和点拨中品味语言、感受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的特点。进而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采用如此浓重的笔墨来书写夏天的用意,即探讨散文的主旨内蕴。

③关键句入手:文章的句子或段落之所以成为关键句,它或是理清文章结构的关键;或是矛盾的焦点所在;或是情节转机的过渡;或是隐藏主旨的机关。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我让学生用一个词(字)来概括安塞腰鼓的特点,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安塞腰鼓真____!”阅读仔细、目光敏锐的同学很快会找出“好”字,教师追问“依据是什么”。文中四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个句子对于本文就是一个关键句,它既帮助我们读者理清文章的结构,又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一舞蹈艺术的热情歌颂和赞美。因此在学生找到这个“好”字之后,我就顺势抛出了主问题:安塞腰鼓好在_____,你看_____。让学生进行对文本的探究和对语言的赏析。从关键句入手,能提纲挈领地总揽全文,有力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2.体现层次性,步步为营

课堂教学的容量实际上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层次上,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课堂教学层次,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容量。教学层次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但是它们之间有明显的梯度,步步为营。

在今年的名师培养对象培训过程中,浙江教育学院的赵群筠老师给我们看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这是典型的板块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板块一:读有所思。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①说出散步的季节和地点;②说出文章出现的几个人物;③说说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

板块二:读有所感。学生品味语言探究人物,用这样的句式品读:我(或母亲或妻子或儿子)是一个______的人,我从______看出来。

板块三:读有所悟。学生探讨结尾领悟主旨:①文章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理解是什么意思?②这句话有什么象征意义?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的设计以“读”为线,“读”贯穿整堂课的所有环节。但是 “读”又有层次性:“读有所思”是初读课文,感知文本,理清人物和事件;“读有所感”是深入到文本中品味语言,分析人物;“读有所悟”锁定结尾,揭示主旨。此类设计,朗读由浅入深,如剥笋一般,层层深入。

四、考虑多种可能、有效教学遇惊不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啊,“预设”再精妙,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也难免有疏漏,也难免会不合时宜。但课堂又并非无法预知。比如在教学 《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考虑到学生是否会问起贝多芬流氓一样的侄子为何来麻烦他,对于身高五英尺左右的贝多芬,作者为什么称之为“巨人”;当不理解贝多芬的话语时我要怎样引导;我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贝多芬“怦然心动”,等等。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考虑多种可能,即使课堂中出现“意外”我们也是遇变不惊,给有效的语文教学加锁保固。

尽管语文教学艺术弱水三千,但是我只取“预设”这瓢饮。只有精心预设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富有成效,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充满语文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猜你喜欢
文题预设教学内容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1年第27卷文题索引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