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顺玉(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
建构“生活化作文”体系
■ 刘顺玉(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部分作如是阐释:“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由此可见,作文就是要传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然而现实的情形依然令人堪忧,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初、高中作文训练均已经陷入了“技术化”的泥淖,充斥应考学生四周空气里的全都是作文“应考术”,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建构“生活化”作文体系迫在眉睫。“生活化”作文是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对生活世界自主、能动地反映、形成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的一种写作形态。这是一种以教师引导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与生活相结合为核心的符合作文本原的新的作文体系。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写作的资源,关键是靠学生去仔细感受捕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生活化,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由此,作文教学不仅仅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在于建构“生活化”作文体系,引导学生在 “观察生活”“再现生活”“实践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实施中学“生活化”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策略,这种探索和交流不仅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体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在既平等又激烈、既紧张又和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挑战与竞争中,师生的认知水平和各种能力就能得到明显的长进。
写作的本质体现的是心灵的智慧。我们知道,作文是学生用书面语言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意识、审美情感转化为文章的一种精神劳动,而这种精神劳动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和生活性。中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活动,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从立意取材到谋篇定体,从选用表达方式到遣词造语,无不渗透着创造的特性;同时,这种精神劳动是中学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审美情感的物质化过程,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尤其重要。
(1)创设情境,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
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利用语文活动召开“畅想未来”、让学生自办活动“周末大家乐”、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2)渗透知识,自主获取技能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的训练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借鉴名作,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品味生活。托尔斯泰产生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冲动,是在午饭后朦胧的睡态中,眼前忽然出现的一个妇女的影像;冰心女士的散文《一只木屐》缘于她从日本回国的途中,在海面上看到的一只漂浮的木屐……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学习他们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的见微知著的能力;学习他们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拆开来写的化瞬间为永恒的能力。
走进经典,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华活页文选》《读者》《散文选刊》《小小说》……都是阅读的好材料。特别是阅读一些名篇经典之作,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孙绍振所说,阅读的目的是“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达到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
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写作技术,开展新形式作文的尝试训练。互联网早已走进你我他的生活。开展现代写作技术,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生活化”策略在训练技术上的一大举措,也是作文训练生活化的未来性体现,是面向知识经济社会面向未来的教学形式。因此可以大张旗鼓鼓励学生开设博客、空间等,以这些新颖、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再现当代学生的生活,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写出极具个性化的内容。只要愿意动笔,提高写作水平指日可待。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应切实实施高效科学的引导。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
(1)必须重视建构一套科学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
现行教材单元写作训练内容的安排前后脱节,缺乏连贯;有的单元写作训练内容前后重复,缺乏梯度。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要有一套科学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严格遵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首先让学生自己实践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写,再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按照 “写作——提高——再写作——再提高”的过程循序渐进。
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总结实现结构优化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作文与生活作文。在优化作文训练“真——假——真”(即从表达生活、表达思想的目的出发,进行训练作文的强化,最终达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2)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追求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中要注意顺应学生的天性,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曾长期忽视了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情感、观念,标准划一地让学生“只见光明、不见黑暗”“为赋新词强赞美”。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化、建设化的思维场,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创见。作文教学就是要诱导学生将侧面与反面,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多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主体动态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散其有张力的思维空间。
(3)必须重视改变传统的评改方式,给老师“减负”,为作文教学增效
或是评分式,或是评级式,或是评语式……在目前的作文评改中,教师太多在越俎代庖。真正的“主角”学生呢,一般只能是“听众”“看客”。我们提倡“互动式”作文评改模式,即在作文评改中,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动关系。使作文批改臻于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方式。具体“互动”批改可按“四互”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即互定标准,互改习作,互谈体会,互推佳作。
总之,要学生在作文中有内容可写、有灵感可现、有情感可抒,作文教学就应贴近学生生活;要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并写出优美的习作,作文教学就应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提供充裕的阅读空间。这样,新《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理念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的核心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生活化”作文,将教学生活化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揣摩、学会动脑、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记录下来,进行文字提升,表达自己的感悟、真实的再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资料:
1.王尚文《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2.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