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优意丰的语文课

2010-02-16 09:43:50钱卫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0期
关键词:优质课孔乙己预设

钱卫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中学)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宁波市优质课展评活动。12节各区选送的优质课,彰显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回归。没有花哨空洞的空架子,有的只是以生为本的实效。执教者深沉的文学素养、细致的文本解读令人感叹。

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是个很难界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内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真正认识了语文的根本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想这个问题也是能够回答的。笔者试着从获得一等奖的几堂课中找寻语文优质课的共性特征,以期拨开迷雾,促进语文学习的有效发展。

预设与生成共舞

宁波市名师沈丽萍在评课时说到:“一个教学的点子,好的预设都凝结着教师的心血。”但是她同时也强调,“匠心独运后,还要注重生成。”

凡事预则立,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这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任务就有清晰、理性认识的体现。但是再精彩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堂课的细节。所以我们总是在追求一种动态的生成,力求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如果教师在预设时能弹性预设,预留一些空白,不仅能在宏观上对学生有一个指引作用,而且有利于生成的产生,这样的生成是朴素而有效的。

以耿锋贤老师执教的《孔乙己》为例。上课伊始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了课文,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耿老师采用的是抢答的形式:最大爱好?最大缺点?最大的语言特色?最珍爱的东西?最大的优点?靠着学生着眼于文本的生成,课堂气氛已经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孔乙己身上。

整堂课,耿老师要和学生探讨的主问题只有三个:“众酒客是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孔乙己的?”“掌柜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鲁迅的看与众人的不同?”而前两个问题全依赖于学生分角色朗读的体验,然后耿老师相机进行了采访:为什么你要重读“新伤疤”?你有意重读的地方想要强调什么?为什么你要对孔乙己高声嚷道?……学生围绕着文本作出了带有自我体会的解答,课堂全依赖于生成,这比教师直接问这些片段中反映了孔乙己怎样的特性和怎样的世风,效果显然要好很多。

细读带来语文味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改变部分教师的浮躁之风,“文本细读”的概念越来越被推崇,这充分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在回归本色的路途上日臻成熟、扎实。语言学大师吕叔湘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透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涵,却很少再从思想内涵体会语言技巧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本次优质课中卓亚赞老师的《那树》,称得上是把文本细读真正落实到语言的典范。

卓老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听写三个词语“佝偻”“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然后请学生用上这三个词语来概述文章内容,接下来是作者简介,其中提到王鼎钧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修辞学家。卓老师告诉大家这节课要用这三个词语窥见王鼎钧的语言学成就。如此注重实效的导入,让听课的我也迫不及待想要一“闻”而快。

先是品味“佝偻”,采用替换法,与“弯曲”进行比较,学生感受到了“佝偻”这个词带有温度,赋予人性,表现怜惜。然后卓老师让学生再品一品类似的语句,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里感受一下那棵有着诸多美好品质的树。这时卓老师的板书是“修辞独特形象”。然后围绕着第二个词语,卓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那树为什么会“引颈受戮”、文中是怎样描写“引颈受戮”的场面的?有一个细节非常出彩,卓老师把描写树倒的语句缩为:于是树倒。学生说原句有“咬、嚼、白森森”等词更能体现作者的同情。卓老师问学生这些词语给你带来的感觉是?学生说让人毛骨悚然。卓老师进一步问可是“咬、嚼”两个词在平时并不让人感觉毛骨悚然。学生说当树被人类砍伐时,这些词让人感觉恶狠狠,感受到了被咬的树的痛苦。这时卓老师的板书是“炼字 平中见奇”。最后一个词出现在文章结尾:“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卓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这一短一长的句式里的作者的情感。“周道如砥”是人们要的结局,而作者把更多的思考融进了长句里。这时卓老师板书“句式 长短结合”……整节课,卓老师就是这样带着学生,以课文为依托,真正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激情不失理性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教师上课如飞瀑直下,引人入胜,有的则如涓涓细流,慢慢浸润。激情和理性本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并没有高下之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扬长避短。如果教师的感情不是特别丰富,教学语言也不那么亮丽,但可以真真切切引导学生思维,那也不失为一堂好课。反之一堂课教师始终激情满怀,但是除却激情却只有思想的苍白,这又怎能称得上是好课?在本次优质课中谢超老师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堂激情又不失理性的好课。

课前“九◦一八”的音乐在报告厅久久回响,伴随出现的是表现日本侵华战争中令人发指行径的图片,上课铃响,幻灯片画面停在“勿忘国耻”四个鲜红的大字上。谢老师深情地说人是健忘的,但屈辱不能忘记。她想要用声音来表现这首诗歌带给她的感动。然后她抑扬顿挫地背诵了课文,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候谢老师鼓励大家:会欣赏的同学,一定是会学习的同学,当你走进了诗歌,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的朗读一定能够赢得更多的掌声。

在学生自由朗读后,是质疑环节,当学生说为什么作者要“摸索”那么多地方?课件出现了一串静穆的文字,谢老师用激愤的语气控诉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屠杀:1932.12.06,东三省沦陷;1937.07.31,北平沦陷……1939.02.10,海南省沦陷……谢老师说文中所指的地方都沦陷了。教室里氤氲着一种沉重的氛围。在这样的情感触发下,谢老师让学生采用以下句式解读课文:触摸到了________(景物),想象到了________(情境),感受到了________(情感)。在探究诗人是如何将内心深处的向往和希望传递给我们时,谢老师提示学生从修辞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具体的形象进行探究。只有这样立足文本的情感挖掘,才能理解透彻,才能真正和作者融合在一起。而在教学中,无论是点评还是小结,谢老师的情感一直是充沛丰润的。课堂最后全体学生起立,饱含深情地朗诵这首爱之歌,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阅读催生智慧

于漪老师在《给语文教师加点钙》一书中说:“有智慧的人,生命能闪光。阅读是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催开智慧的花朵。青年人要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滋润自己成长。”可以说,教师就是在阅读中成长的,而阅读也带给了教师更多智慧的闪光。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愈益浮躁的社会,语文教师只有把有阅读作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谭伟强老师的《那树》和王晓怡老师的《乡愁》就是以读促教的典范。

谭老师在和学生感受了那棵树的境遇后,引入了牛汉的诗歌《悼念一棵枫树》:“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他说那树和这棵枫树一样,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可是文中的人类意识到他们的残忍了吗?教学环节顺利地引入主题的挖掘。那棵消失的树,留给大家太多的唏嘘。谭老师也给大家朗读了自己读完文章后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最后他又以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读读作家王鼎钧的抒情散文集《情人眼》,他以《情人眼》自序作为本堂课的结束:“愿我们以友情之眼,看无情人生,看出感动,看出觉悟,看出共鸣,看出希望。”我想正是谭老师从阅读中获得的深厚涵养,给了学生一片情感体验的沃土。

王老师的课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比如她用散文的形式改写了诗歌描绘的第一幅画面,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体会诗人情感。为了理解余光中的家愁国思,她适时地穿插了余光中的诗歌《今生今世》以及余光中谈到自己创作时的情景,之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歌《望大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课后王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朗读并背诵席慕蓉的《乡愁》,建议阅读《乡愁四韵》《听听那冷雨》。

以上四点,是加强语文课堂质量的重要途径。当然,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心中装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优质的。

猜你喜欢
优质课孔乙己预设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优质课竞赛后的三则评课妙语
让化学观念深入于心——观摩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有感
化学教与学(2012年5期)2012-03-20 14:05:43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当代修辞学(2010年6期)2010-01-21 02: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