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国(广东省东莞市东莞高级中学)
现今高考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抑或新材料作文,审题难度都不太大,而高考作文又因其特殊性,读者就阅卷老师一两人,阅卷场上最能抓住评卷老师眼球的就是语言。因此我认为平时多训练学生摹仿优秀的语言段落,让学生的文章多几分文采的亮光,不失为获得高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说明文采在文章中的重要性。《考试说明》对“有文采”这一条是这样解释的: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用词贴切,句式灵活,文句有表现力。
我们最初的灵感来自 2000年高考前发现许多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文中运用模拟卷中仿写那道题的优美语句或语段,有的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确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于是我们就有意识地搜罗一些精彩语段,编印出来发给学生去读,去摹仿,或仿句式,或仿修辞,一个时期后,学生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受这些精彩语段的影响,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古往今来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摹仿得来的,写文章也一样。许多优秀作家的创作实践也表明,他们都是由摹仿入门而后登堂入室的。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摹仿优秀篇章或精彩语段,是作文入门、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考生在高考几十万份作文卷中脱颖而出的有力保证。
摹仿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引用。我们将包含多种主题的精彩语言片段,提供给学生。一个时期后,学生写到相关主题的作文时,他们就能聪明地引用其中的语段或名言名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如写话题作文“位置”时,有的同学引用余秋雨《坦然看生活》的语段“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幽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有的同学则引用我曾推荐的湖北考生优秀作文《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语段“是小草就连起一片绿茵,是绿叶就映衬着鲜花,是水就勇敢地奔向大海,是沙石就甘愿去筑堤建坝,是螺丝钉就使机器运行得更加顺利,是土地就尽力长好庄稼……是一个平凡的人就要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就要使生命活得绝不平庸!”这些引用非常贴切,的确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又如 2005年广州一模话题作文“甘瓜抱苦蒂”,我班张思敏同学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风雨过后,眼前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眼前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璀璨,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来结束全文,非常恰当,评卷老师看到这一段精彩语言,眼前一亮,欣然给了 58分的高分。
这些精彩语言的运用确实能为学生的作文增加闪光点。当然有时机械地照搬套用,可能会与主题不相吻合,甚至出现“油水分离”的现象。如 2006年广东高考“雕琢心中的天使”话题作文中,有些同学滥用“灼灼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灿的”,“我要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斧头给你祛除角落;我要用‘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颜料给你着色;我要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细刀为你细琢;我要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砂纸为你打磨”这样的句子,仅从文采的角度看,这些语句原本很美,但放在这个话题中不贴切,是金子放错了地方,也会变成废物。又如 2009年广东省第 11号标文《常识》的开头“百花都在春暖大地之时景象开放,而野菊却选择了萧瑟败零的秋天;万紫千红都铺满在绵绵油绿的青草地上,而清莲却执意挺立在污泥之间;四时花草总有凋谢的时候,但惟有竹子的苍劲松翠不变节”,作者用三个排比句开头,语言优美,却与题目的核心“常识”毫无关系,表面看起来很有文采,其实是在堆砌语言,卖弄辞藻,显示出一种浮夸的文风。这是阅卷老师全力打压的感情虚假的典型文章。
只有华丽的辞藻,而无实际内容,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文风。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使其运用自如,又能做到引用的语言切合题旨。
第二阶段:仿写改造。章熊先生说过:“用这些具有典型性的语例引路,诱发学生类似的言语行为,从而收到训练效果。”学生通过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形成了较强的语感,就会有对精彩语段原有的结构模式进行仿写改造的冲动和能力。这是一大进步,说明他们对语言有了认知和感悟,开始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语言,以求准确、生动,有文采。这也是“发展等级”中较容易达到的一项要求。我曾以“牵挂”为话题要求学生作文,2001级高二 3班陈镇威同学就摹仿《语文报》(高中版)第 348期的精彩语段“真诚是头顶上闪烁的星星。也许你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存在。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写出了如下比喻句:“我的好朋友,没有你的日子,就像没有星星的夜空,是那样的孤独、枯燥;没有你的日子,就像没有鱼的大海,是那样的空虚和寂寞。”
例如,2000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答案》一文中的第五段:“我又来到北国小镇。三月的春光明艳无俦。积雪被涌动的春意闹得忍不住噗哧一笑,笑成了满山的杜鹃、淙淙的春水。融融的春日映衬下,天蓝得犹如宝石,树绿得犹如碧玉,水清得犹如明镜。”
显然这段文字是摹仿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春之怀古》而写成的,语言活泼,文字优美,又切合题旨,令人赏心悦目,可见摹仿为作文出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化用创造。摹仿只是手段,是基础,创造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蓄势,这时学生的作文语言会出现质的飞跃,水到渠成,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学生能将自己读过的精彩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恰到好处,且不露斧凿的痕迹。
如 2002届高三 4班方庆文同学《牵挂》一文有“是朋友,也许要分道扬镳;是亲人,也许要另寻他乡;是陌路人,也许要各奔前程。在他们相识、相知之间,只有牵挂是彼此相通的信笺,无须更多的言语,无须更多的礼物,只需彼此的一个凝眸,一句问候,一声叹息,一滴热泪,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次对天的长吁,一份默默的牵挂,就足以让我们感慨落泪,饱尝辛酸”,这个语段综合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文字优美,富有表现力,感情真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可见通过摹仿精彩语段,领会成功范例,再融进自己的生活感悟,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特别是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同学的语言提高较快,作文中还经常会出现些许闪光点或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这为高考作文赢得了发展分。摹仿精彩语段,是高考作文训练中令学生作文脱颖而出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