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桂生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林市 541001)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又称隐匿型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惟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BHR)。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较剧热,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属于中医“咳嗽”范畴。现结合临床实践将其辨证施治与治法特点作一番探析,以供同道鉴参。
咳嗽、咽痒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拟疏风通络,宣肺止咳。方以射干麻黄汤合桑菊饮加减。常用药有射干、麻黄、防风、蝉蜕、苏叶、桑叶、菊花、桔梗、杏仁等。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拟清肝泻肺,化痰肃降。方以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常用药有桑白皮、黄芩、款冬花、杏仁、苏子、半夏、黛蛤散、地龙等。
咳嗽少痰或咳痰稀薄,气短声低,自汗畏风,易感冒,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舌淡少苔,脉虚弱。治拟益气固肺,健脾化痰。方以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有黄芪、白术、防风、茯苓、半夏、陈皮、神曲、谷麦芽、紫菀、款冬花、白前等。
咳嗽咯痰清稀,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悸乏力,面色黧黑,舌紫暗苔薄,脉细涩。治拟益气活血,化痰止咳。方以血府逐瘀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有当归、赤芍、桃仁、桔梗、五味子、丹参、茜草、党参、茯苓、甘草等。
本病初起时往往先有鼻痒、鼻塞、流涕、咽痒等外感症状,随即出现剧烈咳嗽。其咳嗽特点为阵发性,突发性,常迁延难愈。中医认为“痒则为风”,风乃“善行而数变”,“风盛则挛急”,“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上”为鼻咽也,治当以祛风通窍为先。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为此常用麻黄、防风、苏叶、蝉蜕、辛夷等清轻以达,祛风止痒,透邪外出,以疏利上焦之气;加用僵蚕、地龙等尤利于通络;选桑叶不仅可以疏表祛风,还可清肺润燥。因此,祛风法从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治法中。祛风药的选用,不宜用单纯的疏风解表类,尤宜选用具有祛风通络之蝉蜕、僵蚕、地龙等类,这类药经现代药理证实确有抗过敏、抗组织胺的作用,而本病患者常有过敏性鼻炎,故抗过敏极其重要。使用这类药与西医认为过敏性疾病而用脱敏药为同一机理,临床效果明显优于疏风解表类,且对晨起鼻塞、打喷嚏、咳嗽的患者效果明显。
左升右降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肝失疏泄,肺失降而上逆,肝木失制,疏泄失常;若阴气素虚,则更易伤津化燥;更加久病气恼,致肝气未平,肝火上乘肺金,而表现出咽痒、咽干、呛咳不止之征象,因此临证时宜酌加疏肝理气药,如柴胡、厚朴、香附、枳实等。
本型主要表现为形体偏胖、咳而无力、自汗、易感冒、纳差便溏、舌淡胖、苔腻之证。此为久病咳嗽,肺气耗伤,脾土受损而成“子盗母气”之象。故方中常伍以神曲、佛手、谷麦芽、枳壳等药,顾护脾胃。一旦病情缓解,便逐渐加用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等益气健脾,以固其本。
本病所致的顽固性咳嗽,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理论,认为瘀阻肺络,气虚血瘀也是导致本病的机制之一。患者虽无典型的血行不畅之征,但若肺的功能失常,肺气不畅,肺失治节,必然影响心主血脉功能,而出现血液运行不畅。故通利血脉对瘀阻肺络的本病疗效显著。笔者在临证中发现,对于本病的血瘀证用一般活血药难以奏效,必须加用水蛭破血,其效方才明显,特别对兼有心血瘀阻者,有胸闷、心悸、气短、口唇舌发绀、舌底脉络青紫怒张、舌有瘀点等表现的,水蛭1味更是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从血与风的关系来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也常选用活血化瘀药如桃仁、丹参、当归、茜草等。
王某,女,42岁。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近月来因家庭琐事,心中郁闷不舒,近日出现干咳频作,咳时面赤,胸闷不舒,善太息,夜间尤甚,口苦咽干,经止咳消炎药口服后症状不减。既往有过敏病史,支气管气道激发试验阳性。西医拟以激素治疗,患者不愿,遂求治中医。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肝火犯肺,拟以清肝泻肺、化痰肃降为法。药用桑白皮12g,黄芩 10g,款冬花 10g,柴胡 10g,黄芩 10g,半夏10g,黛蛤散 15g,地龙 6g,苏子 10g,钩藤 10g。服用15剂后,咳嗽锐减,夜间能眠,情志转佳,胸闷减轻。再在前方基础上加全栝楼宽胸理气,10剂后患者咳嗽止,胸闷消,至今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