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平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南京 210037)
由于大学素质教育与高中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不同,所以会给大学新生带来许多困惑[1-4]。因此,帮助大学新生了解大学生活、掌握大学生活常识,是高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都普遍开展了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涵盖学校概况、专业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新生军训、生活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笔者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和新生群体的状态2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更好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提供参考。
为了促进大学新生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快速转变,在功能定位上,高校通常把新生入学教育定位为学生由高中向大学过渡过程中的“思想转换器”和“大学预科速成班”;在工作安排上,新生入学教育强调以短期见效为主,缺乏长远规划;在组织形式上,许多高校都是在新生军训期间穿插安排入学教育,基本采取“白加黑”模式,即白天由带训官兵和辅导员带领、督导新生参加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晚上由学校职能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多层面、多形式的主题教育;在时间安排上,多数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为2周至1个月,从早上6∶30到晚上21∶30。总体来说,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具有“任务重、强度大”的特点。
对接受入学教育的新生而言,长时间参加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活动,身体疲劳得不到及时缓解,容易引发抵触心理,导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从而出现对入学教育应付敷衍的现象。这对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都会有负面影响。
结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施情况,笔者认为,高校相关部门对新生的教育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指导思想上,“唯完成任务是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对教育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重视不够;在组织形式上,热衷于“活动多、场面大”,对教育管理的成效重视不够;在工作安排上,按部就班,缺乏协调机制;在工作的具体落实上,“重形式、轻落实、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使许多好的教育主题形式化,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生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心理、学习、专业、生活等4个方面。
1.心理方面
由高中进入大学,大学新生的心理受外部环境改变的影响较大,从而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若调整不及时容易诱发心理失衡。有资料显示,现在大学生中“90后”占了一半以上,其中99%以上为独生子女,他们早熟、个性张扬、独立且不羁,是“最具争议的一代”。此外,有研究认为,大学新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豪与自卑感并存”“轻松与被动感并存”2个方面[3]。
笔者认为,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全面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娇子”“社会精英”和“时代的宠儿”。但是,由于长期受不正确社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产生偏差,对自身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尤其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突然发现身边优秀的同学不乏其人,自己不仅学习上不占优势,而且以前值得骄傲的一些特长也已经“平常化”。这使一些新生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如果新生自己再不能进行很好的自我心理调整或疏导,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失落感,甚至诱发厌学、逃课等行为。
2.学习方面
新生对大学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不适应。有学者认为,“学习环境骤变而产生的暂时情景性反应”[5]是造成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相比,无论是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上,还是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管理上,都有许多不同。对大学新生来说,一方面,高中时期的学习目标已经实现,而新的奋斗目标还没有明确;另一方面,对大学的学习内容、特点、方法和规律缺乏了解,不知学什么,更不知怎么学。大学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学习目的、多层次的学习动机和多样化的学习态度都会使新生在学习上产生不适应,并对新生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不适应”在学习适应能力较差的新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大学学习。因此,笔者认为,部分新生之所以产生学习困难,并不是其在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存在问题,而是对变化了的新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不适应。这就要求入学教育要着重加强新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专业方面
入学教育效果与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有重要关联。每年进行入学教育时,都有学生因不满自己的专业而要求转专业。这种思想分散了他们对入学教育内容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笔者认为,引起新生“专业认同困惑”的诱因主要源于3个方面。
一是体制方面。受我国教育体制和国情的制约,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其局限性。这使学生进入大学后想要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制度上受到限制。于是,一些学生由于所学专业不理想,又无法实现转专业的愿望,所以在专业思想上背着沉重的包袱。
二是观念方面。国家和教育部门所倡导的“大学教育是通才教育”的理念并未被社会普遍认同,学生所学专业对其未来的职业去向仍然有较大的影响。
三是兴趣方面。许多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多数学生服从家长的安排,选择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这导致他们入学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总之,在思想上有“专业困惑”的新生往往会由于学习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内在思想的多元性,而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时间被分散,学习效果也受到影响。
4.生活方面
多数大学新生在高中时期处于受照顾的环境中,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心较多,而自我管理、自我照顾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所以入学后对高校集中住宿的管理制度和集体生活不适应。导致新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有2点。
一是在生活空间上,多数新生高中时期住在家里,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通常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而进入大学以后需要统一住在集体宿舍,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陌生人朝夕相处,不再拥有私人的生活空间。
二是在情感寄托上,大学新生所处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远离亲友,面对将要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在情感上会感到失落和孤独,甚至陷于一种由于不能正确评估现状和认识自己而引起的惶恐状态中。
面对这些不适应,大学新生自己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主动结识新的朋友,构建新的社交圈,积极融入集体生活,并明确新的奋斗目标,制定大学阶段合理的人生规划,就容易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失去方向,对自己要干什么不清楚、能干什么没信心,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况。
人性化的教育就是要在充分尊重人的前提下开展工作。有学者认为,“成功的新生入学教育应具备在教育内容上的启迪性、在教育视野上的前导性、在教育活动安排上的展示性、在教育角色上的交互性等4大特点”[6]。因此,高校除了要完成自身职责内的工作之外,还应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变革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
首先,在安排各项入学教育活动和其他与新生相关的活动时,高校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统一,防止“事前拍脑袋、事中拍胸脯、事后拍屁股”现象的出现;要提倡务实,以全心全意为学生办实事为出发点,坚持把工作落到实处;要基于教育效果安排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不能为了政绩而热衷于“面子工程”;不能机械地安排事情,而不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例如,由于校级大型活动对新生的教育效果远远低于学院级同类活动,所以要避免经常组织全校性的大型讲座和教育活动。学校要提供政策指导和经费支持,鼓励各学院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多开展相关的新生教育活动。这样,新生入学教育才能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还可以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高校还应注意加强工作的延续性。从工作设置上看,新生入学教育虽然是一项短期的阶段性工作,但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新生入学教育不仅可以弥补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不足,还对新生适应和融入大学生活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应注重其延展性,要与其他阶段的学生教育在内涵上相承接、在外延上相衔接。
1.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完善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对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大学新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是第一次长期离开父母,第一次一个人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生活。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对简单的环境变化,一般都能较好地处理,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而性格内向、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或者原本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环境的变化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在心理上难以适应新环境,严重的甚至会无法正常生活。
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对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鼓励他们积极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同时,学校要在入学教育阶段安排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要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和专家咨询等活动,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帮扶”,努力做到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
2.创新教育方式,帮助新生调整学习方法
由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采用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高中教育阶段普遍实行的是灌输式教育方式,不提倡学习方式和思维的开放性。而大学教育提倡的是知识的多元性,鼓励学习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例如,在大学,教师授课时教授的知识量很大、涉及面很广,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汲取。
要使大学新生适应这种教育方式的变化,高校首先就要帮助他们了解这种变化,认识大学教育的特点。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都应该关注这一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关注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完成学习方法由再现型向融通型、探索型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向多向型、立体型、开放型、创新型的转换[7],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其次,高校还应加强有关新生适应教育载体的研究,探索新生适应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教学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等有效载体,促进大学新生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效果[4]。
此外,大学新生在转变学习思路的同时,还应适时调整学习方法,要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和形式,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逐步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因此,高校要从新生进校时就着手通过入学教育让新生了解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大学教师的讲课特点和大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为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3.加强专业教育,激发新生的专业兴趣
入学教育对稳定新生的专业思想情绪、端正学习态度、适应大学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部分新生进入大学后会出现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奋斗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要以“解惑”为手段,以“授业”为目的,促进新生明确专业学习方向。
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新生参观校史纪念馆,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色,培养爱校情感,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学习动力和信心;可以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活动,通过请专业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专业介绍,为学生答疑解惑,正确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观摩实验,增强其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帮助新生尽快了解专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的趋势,以及专业设置的目的、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具体的教学安排等,从而激发新生的专业兴趣,帮助其在专业学习正式开始时能够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并据此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
4.加强生活指导,丰富新生的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的生活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大。通常,思想观念转变快的学生适应性强,转变慢的学生适应性相对较弱。因此,入学教育要把增强新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列入教育目标,以“传道”为教育目的,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变学生思想观念上。培养大学新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要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和独立意识的培养,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笔者认为,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高校必须着重做好3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高校要注重加强班集体建设和学生社团的管理,通过班级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学生聚集在一起,为学生提供相互了解的机会,帮助学生迅速熟悉环境,促进学生间友谊的建立,让学生感到“有事可做、有人可交、有话可说、有地方可去”,从而营造和谐的、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使学生在远离家庭和父母之后在情感上能够很快找到寄托。
其次,在入学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意加强对新生大学生活的具体指导。例如,通过加强时间规划、学习规划、工作规划、理财规划和情感处理等方面的指导,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在广泛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地参加各类学生工作,以及理性地消费和正确地处理个人的情感问题等。
此外,还可以建立“副班主任”制度,即聘请高年级学生到与其相同专业的新生班级担任“副班主任”,负责协助班主任做好新生的生活指导和安全教育等工作,使大学新生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要求。实践证明,该项举措的实行对帮助新生尽快融入高校生活有积极的效果。(资助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
[1]杨新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有效载体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4):59-60.
[2]郭建平.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策浅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4(1):34-37.
[3]卢卫军.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5):36-38.
[4]唐华生.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4):34-36.
[5]李春香.一年级大学生学习心理分析[J].开封大学学报,2001,15(1):52-56.
[6]马援.简议高校新生入学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