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玲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600)
葛根素(Puerarin)为专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苷,是葛根异黄酮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化学名为8-β-D-葡萄吡喃糖-4`,7-2羟基异黄酮,其注射液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葛根中的多种黄酮化合物有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痉挛血管及冠状动脉的作用,可使正常和痉挛状态的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同时还具有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释放的作用。我院主要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静脉阻死、突发性耳聋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肯定其疗效的同时也监测到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次病例来源于我院2006年不良反应上报纪录。葛根素注射液致药物性皮炎共6例,简述如下。
例1男,76岁。因双下肢活动障碍1个月,于2006年3月8日入院,临床诊断为脑梗死。治疗:葛根素注射液(商品名:普润,正大天晴制药公司,批号:0512221)250mL,1d1次静脉滴注。3d后出现双下肢皮肤潮红伴瘙痒,查体:双上肢及躯干部皮肤可见荨麻疹,双肺阴性,心率99次/min,律齐。考虑为葛根素注射液过敏,遂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异丙嗪注射液25mg、立即肌注,症状缓解。改用血塞通注射液0.25+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继续治疗,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例2女,61岁。因冠心病、心律不齐于2006年5月12日入院。住院后静点葛根素粉针(商品名:麦普宁,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5082301)及口服扩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第6天患者出现双下肢皮疹、瘙痒,查体未见其他症状。疑为葛根素粉针过敏,故停用,同时给予口服抗过敏药:扑尔敏片4mg、维生素C丸0.2及葡萄糖酸钙口服液20mL,1d3次口服。经上述处理后过敏症状于第3天完全消失,直至出院未再出现。
例3女,56岁。于2006年6月8日因冠心病收入院后静点葛根素注射液(商品名:普润,江苏正大天晴制药公司,批号:0601201)半小时后出现全身瘙痒症状,查体:腹、背部皮肤布满红色丘疹,余未见。立即肌肉注射扑尔敏注射液10mg,症状缓解。停用葛根素注射液改为其他扩血管药物后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例4女,60岁。阵发性头晕、头痛4d,于2006年8月17日入院,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高血压病,给予改善循环及降压治疗。葛根素注射液(商品名:普润,江苏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606052)250mL,1d1次,静点。当日下午17时患者自述前胸瘙痒难忍,查体:前胸布满红色丘疹,余未见异常。考虑可能为葛根素注射液过敏,遂停药,同时给予抗过敏治疗,第2天症状逐渐消失。
例5男,53岁。因头晕1周就诊,临床以“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收入院。医嘱:葛根素注射液(商品名:普润,江苏正大天晴制药公司,批号:0612283)250mL,1d1次,静点。患者于静点第5天出现双上肢多处红色皮疹伴瘙痒,未向医师汇报,次日静点该药后上述症状加重。医师查体:躯干及四肢均见红色皮疹,其它症状不明显。疑为葛根素注射液过敏,改用其他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抗过敏药物。症状逐渐消失。
例6男,66岁。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静点葛根素注射液(商品名:普润,江苏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603092)3d后出现全身性散在的红色斑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其他症状未见。考虑为葛根素注射液过敏,故停用该药,同时给予扑尔敏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5%葡萄糖注射液静点、10%糖酸钙注射液10mL+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推。1h后皮疹开始消退。
讨论:本次所选择的病例皆为该药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发生时间未见规律性。根据该药品说明书及国内相关报道还可见以下不良反应:面部血管水肿[1]、喉头水肿[2]、ALT升高、溶血性黄疸、频繁抖动、急性血液三系减少、消化道出血、溶血性贫血伴肾衰、过敏性休克等。目前,随着葛根素注射液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该药作为可疑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通报”中受到警示。中药注射液为我国特有的中药剂型,其过敏反应常见的原因可能是:(1)中药注射液中的半抗原输入到人体内,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从而引起变态反应;(2)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制备过程中杂质未除尽,以及添加的助溶剂、稳定剂等也可成为过敏原,进入体内后引起过敏反应。建议临床医师在发扬祖国传统中药优势的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情况,对于年老体弱及过敏体质患者应监测其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并注意该药疗程不宜过长,同时应告知患者葛根素注射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与患者一起做好防治措施。一旦过敏,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
[1]廖新惠,左红.葛根素致面部血管水肿2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1,10(1):52.
[2]王婷,方娟娟.葛根素致速发喉头水肿[J].中国药事,2000,14(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