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锋
(郑州市骨科医院下肢一科 河南郑州 450052)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我院开展了感动服务,创建无痛医院活动,其中无痛治疗的重要方面是减轻或消除患者在外周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消除患者对静脉穿刺的恐惧心理,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操作体会报道如下。
接受静脉穿刺的神志清楚无感觉障碍的住院患者400例,男236例,女164例,年龄为3~96岁,部位为四肢远端浅静脉。
竞玛牌密闭静脉留置针一套,医用留置针贴,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一支,每克含丙胺卡因25mg与利多卡因25mg,肝素钠1支。
选择四肢远端的浅静脉,清洁皮肤表面并干燥皮肤,更有利于药物渗透;确定穿刺点并以其为中心,10cm2涂药1g,涂药如一元硬币的厚度,用透明胶布封贴,敷贴前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同意;药物封膜后保持45min以上,对于疼痛型的针穿刺:如中心静脉和动脉,至少保持2h以上,时间到去除药物。一切准备就绪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核对输液卡分离并固定通气管,一次性排净输液管内空气,排出适量液体冲洗管腔,调节器阻断液体,打开静脉留置针,将输液器连接于肝素帽,打开调节器,将套管针内的气体排出,关闭调节器,选择血管,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待干。准备胶布和透明贴膜并在贴膜上注明日期和时间,扎止血(据穿刺部位10~15cm),再次消毒后嘱患者握拳,使静脉充盈。静脉穿刺:(1)取下套管,旋转松动外套管(转动针芯);(2)右手拇指与食指夹住侧翼,再次排气;(3)嘱患者握拳操作者左手绷紧穿刺处,固定静脉,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上方,使针头与皮肤成15~30°进针,见回血后低角度,顺静脉走向在继续进针0.2cm;(4)送外套管:左手持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内;(5)撤针芯:左手固定侧翼,右手迅速将针芯抽出;(6)固定:注明置管日期和时间的透明贴膜固定三叉接口,再用胶布固定插入肝素帽内的输液器针头及输液管。封管:拔出输液器针头,常规消毒静脉帽,用注射器向静脉帽内注入封管液(125U/mL肝素钠),边推注边退针,直至针头完全退出为止,确保正压封管。
(1)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严格无菌操作;(2)固定要牢固,药液无渗透;(3)注意保护静脉留置针肢体,在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免由于重力造成回血堵塞导管(对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避免在下肢留置);(4)每次输液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及时拔出套管针进行局部处理;(5)正确配置封管液和封管。
根据疼痛问答法将疼痛分为5级:0级表示无痛;1级表示有疼痛感但不严重;2级表示轻微疼痛患者不舒适,3级疼痛患者痛苦;4级疼痛较剧烈,有恐惧;5级表示剧疼。
穿刺前取得患者同意,意识清楚,血管充盈度较好,感觉及语言表达均正常。一名护士穿刺,另一名护士观察疼痛强度,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询问并记录穿刺时的感觉及疼痛持续时间。并嘱患者在穿刺时,将疼痛的强度描述在疼痛标尺上,即在标尺上面有一刻度可以从0~10移动,当患者不移动标尺,表示无痛,标尺点移动的数字越大,就证明疼痛强度越大。(1)无痛:穿刺时无面部表情改变,穿刺肢体无任何反应,询问局部无痛感。(2)微痛:穿刺时无面部表情改变或仅有微颤,但有轻而短暂的疼痛,持续时间为8s。(3)剧痛:穿刺时面部表情紧张,张口及突然吸气或呻吟,穿刺肢体抽搐或有撤回反射,询问局部有疼痛感,时间为>15s。
改良实验组200例,无痛者195例,占97.5%;微痛者5例,占2.5%。剧痛者无1例。对照组200例,无痛或微痛者169例,占84.5%;剧痛者31例,占15.5%。说明2种不同的穿刺方式,其疼痛程度有极其显著性意义。使用利多卡因膏后穿刺疼痛明显减轻。静脉穿刺无痛技术的关键所在,就是提高穿刺速度,选准进针部位,因为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神经分布稀疏为“乏神经区”,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因此在此区域内穿刺疼痛感发生最少[1]。针尖进入血管浅的对皮肤、血管的损伤小,恢复快,血管使用寿命长、病人疼痛反应少,反之则相反。这主要是因为:针尖对皮肤、血管壁的局部机械性损伤所致。因此,减少进针的深度对减轻病人的痛苦、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心理护理。护士在操作时应主动与患者交谈如:询问患者的病情、主诉等分散其注意力,做到语言动作轻柔,流程熟练,态度严谨,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消除恐惧心理,增强疼痛阈值。
使用利多卡因膏后静脉穿刺不仅在减少患者痛苦方面大大优于传统输液方法,在抽血时采用此法,无痛成功率效果明显。静脉穿刺是临床护士基础操作之一,它直接影响患者的舒适及心理反应,对护士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是一种可行的有效方法,由于患者痛苦小建议在临床中推广。
[1]张芳云.解剖学研究在减轻手背静脉穿刺疼痛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19:2956.
[2]徐同芬.浅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8,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