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表里同病之临证体悟

2010-02-11 10:48熊兴江王朋倩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期
关键词:表里伤寒论黄芩

熊兴江 王朋倩

表、里是疾病的相对病位概念,是人体患病之后,症状反映于体表、体内的概括性总结。《伤寒论》对表里同病的治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有如下3种:先表后里、表里同治,以及太阴里证较急时的急当救里、先里后表。

笔者在临床上反复体会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发现既有其原则性,又有其灵活性。如果临证不能详细审查、灵活变通,在治疗上很有可能就会忽视表、里的任何一方面。因为表证最为常见,也最容易治疗,所以表证的问题反而更容易被忽视。笔者在这方面甚有教训。举例如下。

韦某,女性,54岁。因咳嗽1周来电话求诊。患者于1周前因过劳致全身汗出受凉,出现咳嗽症状,初起为干咳,伴见恶寒,无发热,后恶寒消失,咳嗽逐渐加重。刻下咯吐大量黄痰,咳声紧闷重浊,夜间、晨起尤甚;情绪不高,不欲多言,口干微苦,胃纳差;二便正常,余无不适,苔脉未见。考虑本病属外感之邪入里化热、痰热蕴肺,同时合并少阳经见证。处方:柴胡10g,黄芩 10g,制半夏 10g,陈皮 10g,茯苓 10g,桔梗 10g,连翘 10g,鱼腥草20g,生甘草5g。2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告知服药期间又去社区医院作输液抗感染治疗2d。2剂药后诸症未见明显好转,反增恶心呕吐。咯吐黄痰,当属痰热证;口干微苦,情绪不高,不欲多言,胃纳差,当属少阳见证。应予桔梗甘草汤、连翘、黄芩、鱼腥草化痰清热,小柴胡汤减味和解少阳。但为何毫无寸功?此可能有表寒未透、表里同病。再仔细询问患者,告知有肩周炎病史,近来肩周疼痛不适又作,但无项强,无全身酸楚不适。遂嘱咐患者停止输液,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制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0g,苏叶10g,羌活10g,黄芩10g,生姜3大片。2剂,水煎服。患者当晚仅服药半剂,夜间即未咳。再进余药,咳嗽即止,肩痛减轻,胃口好转。

回顾总结本案治疗过程,初起用清热化痰法治疗之所以不效,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抗生素寒遏,二是因为忽视患者有表证肩痛的问题。既然有痰热见证,但使用化痰清热药后不效,往往还提示有其它夹杂因素存在,临证时一定要反复询问,详细查体才能确诊。第二次方中用生姜、苏叶、羌活透表,半夏、厚朴、茯苓化痰,黄芩清热。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临床上使用生姜均仅以薄薄3片为佐使,但是笔者体会到,如果仅仅如此,可能会失之轻描淡写。因为《伤寒论》中,生姜用量都很大,桂枝汤中用3两,吴茱萸汤中更是用至6两,所以本案中嘱患者切生姜3厚片。

在外感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想到表里同病的问题,但是如果是在有内伤疾病的基础上新增外邪,则往往容易被医生忽略。笔者所治的另一例患者即是此类型。

某男,58岁,2008年1月下旬因头痛半日前来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晨起出现头痛不适,以全头胀痛为主,午休后不能缓解,微有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视物不清,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患者体格壮实,大腹便便,颜面红赤,肌肉坚紧有力,声音洪亮,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有力。测量血压138/95mmHg。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年,每年冬天血压升高,目前服卡托普利片控制。以前笔者曾用过镇肝熄风汤加大黄治疗该患者冬天加重的头痛,所以考虑这次头痛可能也是和血压升高有关,于是嘱咐患者加用吲达帕胺降压治疗。

1d后患者告知疗效甚微,头痛依旧,血压未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与利尿剂的联合使用是较为经典的降压组合,但为何无效?考虑患者全头胀痛,持续不解,很有可能是受寒后的新发病,而不是由血压波动引起。遂嘱咐患者服用藿香正气水,1支(10ml)服下即效,头痛未作。唯当时未测量血压以作前后比较。后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告知发病前有深夜外出受凉史。

当患者旧有宿疾,复感新邪时,一定要首先分清刻下出现的症状究竟是宿疾还是新病,而不能一概认为症状就一定是和宿疾有关。本案患者虽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但其头痛是由外感寒邪所致,所以用解表法而效。

在外感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会见到许多迁延不愈的情况。按照六经定位、阴阳定性的治疗思路,笔者发现以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以及表邪挟有里饮的情况最为常见。这就提示我们在治疗时一定要重视表里同病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表里伤寒论黄芩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黄芩苷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曹永华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黄芩的入药品种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从肺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