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晓
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 650021)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可引起血管、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导致危急重症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同样存在着上述危害。笔者在临床上用益气化痰法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4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门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89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男性19例,女性28例;年龄27~80岁,平均63.6岁;病程6个月至20年,平均11.4年;收缩压140~159mmHg 17例,160~179mmHg 27例,180mmHg以上3例。对照组42例,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28~79岁,平均64.3岁;病程9个月至14年,平均10.7年;收缩压140~159mmHg 19例,160~179mmHg 21例,180mmHg以上2例。两组资料相近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90mmHg。(2)中医辨证标准:辨证为气虚痰滞,症见眩晕或头痛,头重如裹,遇劳则甚,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符合上述2个诊断标准者纳入观察,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服非洛地平缓释片2.5mg,每日1次;培哚普利片4 mg,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益气化痰方:太子参30g,麦冬 15g,五味子 10g,法半夏 15g,茯苓 15g,陈皮 10g,枳实15g,竹茹 10g,炒酸枣仁 20g,丹参 15g,葛根 30g,甘草 10g;眩晕甚者加天麻15g,钩藤30g,夏枯草30g;头痛甚者加川芎10g,赤芍15g,白芷10g;夜眠差者加夜交藤30g,炙远志10g,合欢皮15g;乏力甚者加黄芪30g;纳差者加砂仁8g,神曲15g。水煎服,每2日1剂,两组均持续用药3周。
1.4 观察指标 (1)血压情况:测试频度为每周1次,(2)肝、肾功能,血脂,尿常规,治疗前后各查1次。
1.5 疗效标准 (1)血压疗效评估标准:显效为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有效为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无效为未达到以上标准者。(2)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为眩晕或头痛,头重如裹,遇劳则甚,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白腻。显效为上述症状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有效为上述症状部分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无效为上述症状及舌象无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采用Ridit检验。
2.1 两组血压疗效比较 治疗组47例,显效32例(68.09%),有效 14 例(29.79%),无效 1 例(2.13%),总有效率97.87%;对照组42例,显效18例 (42.86%),有效19例(45.24%),无效5例(11.90%),总有效率8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47例,显效35例(74.47%),有效 10 例(21.28%),无效 2 例(4.26%),总有效率95.74%;对照组42例,显效16例 (38.10%),有效13例(30.95%),无效13例(30.95%),总有效率69.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用药后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例服药后出现面红、头微胀痛,继续原治疗,3d后上述症状消失。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出现轻微干咳,未予特殊处理,继续治疗后咳嗽逐渐消失。两组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高血压病的一个分型,多发于老年人。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膳食习惯的改变等,该病的发生人群在不断年轻化,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现代医学病名。在临床中我们观察到该病的发生多与气虚痰滞有关。其发病多为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增加或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或年老体弱,导致脾气虚弱,脾不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使气虚与痰滞共存,气虚气血运行无力,痰滞脉道不利而发为本病。我们在治疗上以益气化痰为治疗原则,在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十味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组成益气化痰方,临床应用取得较好疗效。方中以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茯苓、陈皮、法半夏以化痰,并兼制生脉散之滋腻;枳实调气行痰破滞;竹茹除有清化热痰之功外,还能预防痰从热化;酸枣仁有安神和降压作用,丹参、葛根能改善外周循环,扩张血管而降压。全方益气化痰、攻补兼施,在降低收缩压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均有确切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