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络病理论研究高血压病的思考

2010-02-11 10:48郭慧君王知佳刘玉芳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期
关键词:络病络脉高血压病

郭慧君 王知佳 刘玉芳

解放军第81医院(南京 210002)

应用络病理论研究高血压病的思考

郭慧君 王知佳 刘玉芳

络病是一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状态。高血压病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阴阳消长失调,进而出现化火、损阴、伤阳,致使络脉失养,或有内生痰、瘀,痹阻络脉而致络病。络脉的损伤和(或)络脉内气血运行失调为其病理基础。应用络病理论指导高血压病的研究,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病并防治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高血压病 络病 病因病机 病理基础 辨证论治

解放军第81医院(南京 210002)

高血压病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且为脑血管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性周围循环障碍最重要的促危因素。据2006年5月公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病患者1.6亿。根据其临床表现,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以往多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中阻等方面入手论治,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不尽人意。尤其在中医药如何防治高血压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并发症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近年来,络病理论的研究,为防治多种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有利于深入研究高血压病。

1 应用络病理论探讨高血压病发病机制

络脉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遍布全身,外而体表肌腠、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敷布渗灌气血,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络脉具有双向性和满溢灌注的特点,能使经脉中的气血流溢于络脉,又通过络脉散布于脏腑肌腠之中,还可通过散布于脏腑肌腠的气血渗入络脉而灌于经脉。心络、脑络、肝络、肾络、脾络、肺络等是络脉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微循环在分布结构和功能上非常相似[1]。

络脉的完整无损及舒缩功能正常和络脉内气血正常运行是保证络脉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络脉既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侵入的通路,各种致病因素伤及络脉,或影响络脉中气血的运行,均可致络病。广义的络病包括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的病变,前者主要指由于经络之络病变导致经气运行及功能障碍,包括气的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信息传达、调节控制功能失调,类似于西医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后者主要指脉络结构的损伤及舒缩功能障碍及其对血液运行的影响,包括对血液正常输布渗灌、津血互换、营养代谢障碍的影响[2]。所以络病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状态,可表现为络气郁滞、络脉瘀塞、络脉绌急、络虚不荣等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足,内伤虚损,或情志所伤,饮食失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致使阴阳消长失调,进而出现化火、损阴、伤阳,络脉失养或内生痰、瘀,痹阻络脉等变化。禀赋不足或脏腑虚损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内因,先天禀赋不足、年老正气渐亏,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致络脉失养。长期的情志所伤,或饮食失调则是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如过度精神紧张或强烈的精神刺激,使肝气郁滞或肝阳暴张,络脉调节功能失常,舒缩功能障碍,致络气郁滞或络脉绌急失柔。长期的饮食失调,如过食肥甘油腻厚味,摄盐过多或饮酒过度,则易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浊内生,痹阻络脉。尽管引起高血压病的病因不同,但在其病变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血瘀,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脉运行而血行不畅;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利;痰湿内停则壅遏气机,久之则滞气碍血,血瘀不畅,痹阻络脉,导致络病的发生。叶天士云:“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

临床上高血压病络病常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阴阳失调是其发生的内在基础,所以高血压病患者常兼有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或阴阳两虚,或痰浊中阻,或瘀血内停等证,气血逆乱,络脉损伤、瘀阻必然导致一系列脑、心、肾并发症。

2 高血压病络脉病变的基础研究

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提出了高血压的新定义,认为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与中医对高血压络病的认识一致。络脉的损伤和(或)络脉内气血运行失调是高血压络病的病理基础。近年对高血压病的基础研究有助于对高血压病络病的认识。

2.1 高血压病络脉损伤 高血压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促危因素。长期血压升高,可使血管壁因受到压力而改变,血管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即血管重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重构几乎影响所有的组织器官,血管重构型改变使得高血压病的患者最终易于出现动脉硬化、心肌缺血、卒中以及肾衰竭等并发症[3]。韩彬等[4]用超声检测1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结果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IMT)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IMT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认为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且病程15年以上的患者斑块检出率较其它组明显增多,强回声、低回声、混合性回声斑块均可见。董梅等[5]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30例原发性高血压及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的颈动脉,并与37例非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高血压各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组IMT高于单纯高血压组。竺艳娟等[6]发现,9月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入球小动脉,小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各壁均明显增厚,管腔变小甚至闭锁,部分细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全球硬化。高血压病除有大血管重构外,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对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亦有重要影响。笔者曾检测了109例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甲皱微循环,提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血色暗红,管袢出血及乳头平坦增多,血管形态异常、交叉、畸形增加,血液流速减慢,可呈粒流或粒缓流,红细胞中至重度聚集增多,输出支及袢顶管径增粗[7]。

2.2 高血压病络脉内气血运行失调 络脉内气血运行正常是保证络脉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之一。从气的功能分析,经气环流系统与西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颇为吻合[2]。在高血压病理状态下,由于血流切应力及血流搏动过强,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分泌的舒缩血管因子平衡失调。王永志等[8]研究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血浆内皮素(ET)、神经肽Y(NPY)水平增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神经降压素(NT)水平降低,且呈Ⅲ期>Ⅱ期>Ⅰ期的变化趋势。有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瘀证、非血瘀证ET、NO、NO/ET水平与正常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瘀证组ET水平高于非血瘀证组,血瘀证组NO水平低于非血瘀证组[9]。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改变,血液呈现浓、黏、凝、聚的变化。苏海洪等[10]研究高血压病患者的全血及还原黏度与正常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这种趋势随着舒张压的增高而越发明显,同时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的升高趋势也是如此,而红细胞变形能力随着血压的增高呈逐渐下降。高血压病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张荣萍等[11]研究表明高血压病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CD62p水平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且血压水平越高,血小板活化越明显。血浆P选择素主要储存于血小板α颗粒和内皮细胞中,是反映血小板活化与释放反应的特异标志物。高血压患者与健康者比较,血浆P选择素、血栓素升高,6-酮前列环素降低[12]。在诸多因素作用下,脉络损伤与气血运行失调相互影响,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塞、络脉绌急、络虚不荣等病理变化,导致络病的发生。

3 应用络病理论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

络脉畅通无滞、气血运行正常是络脉系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所以络病的治疗要突出“通”字。根据导致络病的原因不同,而有不同的通络之法。高士宗《医学真经》云“通络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导致高血压络病的原因有虚有实,虚者因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络脉失荣,实者因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使络脉绌急,痰浊、瘀血阻滞络脉,导致络脉瘀滞。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瘀血内阻是目前公认的高血压病的常见证型。随着致病因素及高血压病分级和危险度分层的不同,临床上可单独出现某一证型,或两个证型同时出现,而且在高血压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证型可能会发生变化。因而治疗也要体现个体化原则,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根据病情变化予以平肝潜阳、息风通络,滋肾养肝、养阴润络,健脾化痰、活血通络,育阴助阳、柔脉通络等法。

1999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提出,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所以运用络病理论治疗高血压病除了要达到良好的降压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外,更应关注其在预防或减轻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要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来评价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络病的疗效。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治愈,大多数患者需长期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及预后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密切关系,所以应开发适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本病的中成药。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复杂,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络脉损伤和(或)络脉内气血运行失调,运用络病理论进一步研究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病及防治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1]鞠大宏,韩学杰,谢雁鸣,等.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43~44.

[2]吴以岭,主编.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5,47.

[3]关健,陈灿,黄石安.高血压动脉重构与靶器官功能的关系[J].医学综述,2007,13(9):718~720.

[4]韩彬,刘炜,田艳红.超声检测1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2):108~110.

[5]董梅,戴小华,顾建霞,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4):15~17.

[6]竺艳娟,傅辰生,蒋金根,等.缬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0,16(5):316~319.

[7]郭慧君,王知佳.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和意义[J].微循环学杂志,2006,16(2):42~43.

[8]王永志,陈炜,吴克勤,等.血管活性物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及药物干预 [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6):340~342.

[9]胡世云,郑峰,郭云庚,等.Ⅱ期高血压病血瘀证与中医证类关系的研究 [J].中国中医急症,2002,11(5):373~374.

[10]苏海洪,王天佑.原发性高血压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6,16(4):545~546.

[11]张荣萍,吕吉元.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小板活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4):392~393.

[12]余静,郭雪娅,赵锋,等.黄芪注射液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血栓素B2及6-酮前列环素F1α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5,20(13):721 ~723.

R544.1

A

1004-745X(2010)01-0079-03

book=3,ebook=75

2009-04-03)

猜你喜欢
络病络脉高血压病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结肠络脉探析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