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尹 芳 戚丽琼
云南省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云南 昆明 650032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可手术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发现与治疗,可导致病人患肢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导致伤残。另一方面,栓子脱落还可以造成肺栓塞导致猝死。因此,及早预防和早期发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发病机理、预防和护理体会如下。
血流缓慢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要因素。由于手术中,术后卧床时间太长,疼痛的肢体影响了小腿肌肉的泵功能,使下肢静脉血流停滞而形成血栓。
静脉内膜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完整的静脉内膜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前提。静脉壁因外伤如手术、创伤、电击或感染等使内膜遭到破坏,内膜下的胶原裸露,导致血小板的黏附,并进一步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从而形成血栓。
除手术、创伤或某种疾病等可使抗凝和纤溶物质降低,另外还有遗传因素和妊娠产后等因素也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形成血栓。
针对这三大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术后患者卧床活动时间减少,血流缓慢,易使得血液淤积,局部的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降低而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应鼓励病人早期锻炼,如足背、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抬高患肢15-20度,注意患肢保暖,密切观察患肢的皮温、颜色及动脉搏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的周径,如病人情况允许应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也可做气泵治疗,每日二次,每次20分钟,还可以穿着循序压力袜,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减少或避免下肢穿刺,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端血管的破坏,尽量避免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须注射此类药物,应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注射,并且持续时间不超过48小时。如发现局部有炎性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重新打开另一条静脉通路,以减少对静脉内膜的损伤。
如病人术后进食少,大量出汗、呕吐,引流量不足,患者处于脱水状态,导致血流粘稠,还需要遵医嘱保证补充足够的体液,以保证水、盐、电解质的平衡,纠正脱水,防止血液浓缩。
鼓励病人多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多饮食,每天饮水不少于500ml,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导致血压升高,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如使用抗凝药物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若发现齿龈、粘膜有出血,穿刺点有出血的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教会病人自我评估和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系统。若发现胸闷、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咯大量血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给高流量氧气吸入,患肢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等剧烈的翻动,并协助医生抢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和搜书后危及病人生命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导致病人患肢肢体的完全或局部功能丧失而致残。甚至于发生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时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在护理过程中应主动关心病人的心理活动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教会病人自我评估和监测,鼓励病人早期活动、合理膳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