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丰
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湖南 衡阳 421001
笔者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现报告如下。
全部患者均来自我院康复科及神经内科门诊,其中男64例,女44例;年龄最大7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0天。所有患者均排除中枢性面瘫及外伤性面瘫。临床表现为起病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不能作皱眉、鼓腮、露齿动作,进食时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之间,或伴有耳后及乳突部疼痛,舌前2/3味觉障碍等。
(1)急性期 (发病7天内)
患侧面部取攒竹、丝竹空、鱼腰、颧髎、四白、水沟、地仓、颊车、承浆浅刺,不运针,留针30分钟,风池(双)、合谷 (双)、足三里 (双),针刺1.5寸,泻法,留针30分钟,日1次。五官超短波耳后乳突部位治疗,每次15分钟,日2次。TDP法治疗照射患侧面部,每次20分钟,日2次。再予以地巴唑片10 mg口服,每天2次,维生素B1片20 mg口服,每天3次,维生素B12针500 μg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天1次。
(2)恢复期 (发病7~30天)
发病7天后,患侧面部诸穴位均采用透刺疗法:阳白透鱼腰,颊车透颧髎,承浆、水沟、地仓均向患侧水平透刺。其它穴位常规针刺。然后在面部穴位加用电针,选用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日1次。治疗过程中,每10天一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超短波及TDP治疗可停用,其余治疗同上。
(3)迁延期 (发病2个月以上)
若病情迁延不愈至2个月以上,则要停用电针,可采取先面部隔姜灸,待面部发红后,用透针疗法,针后加用面部闪罐疗法,加用梅花针患侧面部叩刺,隔日1次。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5寸,补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参照1993年陶云遵主编《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1]。临床治愈:面部症状全部消失;显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眼裂能闭合但不完全,鼻唇沟变浅程度减轻但不对称,口角基本无歪斜,额纹恢复但不对称;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眼裂能闭合一半,鼻唇沟变浅不对称,口角略歪斜,额纹尚未完全恢复;无效:面部症状无明显改善。经上述综合治疗后,总有效率93.4%。最长治疗92天,最短7天。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常,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系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营养面神经的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故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水肿为主。多年的临床经验提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为急性期,而且时间越早,疗效越好,病程越短,治愈率越高。在1周内及时予以针刺治疗,使受压的神经产生兴奋,加速面部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缩短神经受压时间。同样,TDP及超短波治疗也可加速血液循环,消除神经炎症水肿,阻止面部神经进一步损害。周围性面瘫属经筋病症,故针刺手法宜浅不宜深,采用透穴最好,透穴可以提高局部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面神经和面部表情肌功能的恢复[2]。急性期主张不宜电针,否则可能遗留面肌痉挛,在恢复期予以疏密波电针30分钟治疗,经临床提示为最佳选择[3]。
[1]陶云遵,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标准[S].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12-116.
[2]黄冬娥,吴强.吴炳煌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的经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1):30-31.
[3]罗和平,林天东,蔡敏,等.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J].中国针灸,2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