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青山,杜丽荣
(连云港市中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4)
论“阳道实,阴道虚”
曹青山,杜丽荣
(连云港市中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4)
探讨“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渊源及后代医家对此理论的发挥,以及其在解释人体生理及在指导临床和养生中的意义。
阳道实;阴道虚;阴阳
“阳道实,阴道虚”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这一重要理论后世医家注解不一。归纳起来有4种:一从天地阴阳解,如杨上善注:“阳为天气主外,故阳道实也;阴为地气主内,故阴道虚也。”张志聪拓展其说云:“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系辞》曰:‘阴阳之义配日月’。《白虎通》曰:‘日之为言实也,常满有节;月之为言阙也,有满有阙也’。”一从阴阳六经之气解,如马莳云:“人身本与天地相参,故天在外主包夫地,地在内主承于天。人身六阳气,犹天气也,主运于外;人身六阴气,犹地气也,主运于内。阳运于外者为实,阴运于内者为虚。”一从阴阳的属性解,如日本丹波元简云:“考上文云‘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则阳刚阴柔之解,于义较顺。”一从外感内伤发病解。如张介宾注云:“阳刚阴柔也。有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综合各家的观点,于义皆通,但丹波元简的注解更能帮助我们加深对“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解。
朱丹溪认为,阴阳首先指气血而言:“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以天地、日月分阴阳,“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其次,人自有身之后,即需要哺乳水谷以养,始能增长阴气,而与阳气相配,“可见阴气之难于成”。再者,“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年至四十,阴气自半”。“夫以阴气之成,只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况人之情欲无涯,“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这些都足以说明“阳有余,阴不足”。其所说的“阳有余”并非真阳有余,只是指邪火易有余而致阴虚阳亢。
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大宝论》、《景岳全书·阳不足再辨》中指出阳非有余,他从形气、寒热、水火三方面论述阳气之重要性:第一,人之所以通体能温、之所以有活力、五脏五官之所以变化无穷,无不由于阳气。相反,当人一死,便身冷如冰,这就是因为阴形在而阳气业已消亡的缘故。第二,春生夏长,显示着阳热的生化万物;秋收冬藏,象征着阴寒的缺乏生意。第三,“天一生水”,是水亦由天一之阳而生,故水之所以生物,惟赖其含有阳气;水之所以能化气,亦惟阳气是赖。除此之外,他更引用《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说,以证实阴阳两者阳居主位。因而他肯定地说:“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也。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去则死矣”。他这样反复申述阳在人体的重要性,以阐明其“阳非有余”的论点。张氏又认为阴气“正阳气之根也”,“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清·李中梓亦认为:“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任应秋也对“无阳则无生”(《景岳全书·传忠录》)之论极为赏识首肯。他认为“人之生,阳为主”、“阳能生阴,阳来则生,阳去则死,阴气之进退,皆由乎阳气之盛衰”,凡阴之病皆因阳动失其和而致,故扶阳为治病要诀。特重心阳之阐发,认为心的功能,以阳为主。
黄元御尊张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认为人之为病“阳盛而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病者,尽人皆是(《素问微蕴·脏象解》)。”又曰:“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四圣心源·六气解》),痛斥滥用寒凉伤阳之弊,“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尚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今古之大祸也(《四圣心源·六气解》)。”“人之衰也,火渐消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阳旺则壮,阴旺则病……阳纯则仙,阴纯则鬼,抑阴扶阳,不易之道(《长沙药解》)。”笔者认为,黄元御应该是扶阳学派的创始人,只是其没有蔚然成风,直至晚清郑钦安著书立说,并传授门人,俟后始成为扶阳学派(火神派)。其代表人物有郑寿全、祝味菊、吴佩衡、卢铸之等。郑钦安言:“万病皆损于阳气”(《医法圆通卷二》),力倡扶阳抑阴,他说:“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于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消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朗廓”(《医法圆通卷二》)。其弟子卢铸之进一步说:“人生立命乃心火、肾阳,故只有补火消阴才能却病延年。”祝味菊先生亦说:“得阳者生,失阳者死……故医家当以保护阳气为本(《伤寒质难第七》)。”祝氏认为,《内经》所谓“阴平阳秘”不是指阴阳平衡协调,而是说“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伤寒质难第七》)。
“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刚悍、充实、向外、能动等特点;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向内、安静等性质。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对于人类来说,男属阳,女属阴。男性常实,女性常虚。道家认为,男为八宝之体,女为五漏之躯。女性一生几乎一半的时间,都要经受经、带、胎、产的困扰,因此其体质常虚。由于雄、雌激素的不同作用,男性一般体格、体力比较强壮,女性比较柔弱。《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八八,天癸竭,精气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女性体格、生殖发育较男性早,但衰老也早。现代医学证实,女孩青春期发育较男孩提前2年,因而在青春期早期女孩的生长较男孩快,但由于雌激素还能促进骨骺软骨的愈合,女孩最终身高反而较矮。女性月经初潮比男性首次遗精时间早,但女性50岁即丧失生育能力,男性60岁仍能生育。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衰老的过程中,阴阳二气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转变,最后“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阴气自半也。”《灵枢·天年》认为:“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可以看出,阴气的衰退比阳气要早。从体液含量和睡眠时间的减少可看出阴气的衰退:体液含量在新生儿可达体重的80%,婴儿约占70%,学龄儿童约占65%,40岁以后随着肌肉含量的减少,体液量更加逐渐下降;觉醒为阳,睡眠为阴,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睡眠质量逐渐下降:新生儿睡眠时间为每天20h,2月 ~3岁从18h渐减至12h,5岁 ~7岁为11h,7岁以上至青春期为9h~10h,成年人为7h~9h,老年人减少至5h~7h。俗语云:“三十年前睡不醒,三十年后睡不着”,即是讲睡眠质量30岁后逐渐下降之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见,在人体中,阳气起主导作用,固护着阴精;阴精须不断地供给阳气,阳气才发挥其功能。两者要相互协调。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要是指阳气强盛充实才能抵御各种致病因素。正如祝味菊先生所言:“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克奏平乱祛邪之功者,阳气之力也。夫邪正消长之机,一以阳气盛衰为转归”(《伤寒质难第七》)。
在许多疾病过程中,阳气的盛衰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心衰、心梗、哮喘、脑血管意外等重病,一旦阳气虚衰,病情便急转直下,预后不良。急性心衰患者若喘息气粗、烦躁有力、心率很快、血压高,病情虽重,尚有转危为安的希望;倘若呼吸气微或时断时续、神志模糊、冷汗淋漓、心率急骤下降、血压很低,往往九死一生。在急性心梗患者,若心率很快、血压高,预后较好;若心率慢、皮肤湿冷、休克,死亡率高。对于哮喘患者,若喘息气粗、哮声高亢、心率快,积极救治,可化险为夷;若喘息无力、哮声低微、甚至两肺听不到哮鸣音,非常危险。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昏迷病人,如果呼吸气粗、肢体拘急躁动、牙关紧急、二便闭塞、身热干燥、血压很高,病情虽重,尚有一线苏醒的希望;倘若呼吸微弱或时断时续、肢体瘫软、张口闭目、二便不禁、身冷汗出、血压偏低,则回天乏术矣。所以在治病时发现有阳衰之迹象时,必须及时扶阳,如祝氏所说:“及其既病,则当首重阳用。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此必然之理也”(《伤寒质难第七》)。
对于阴阳并虚、气血两亏之证,治疗宜首重阳气。正如李中梓所说:“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临床上常用的参附汤、独参汤用于治疗失血性休克即是明证。
对于阴虚性疾病,往往是长期亏损,治疗很难短期奏效,需要长期持之以恒。正是因为“阴道虚”,有形之阴质难成易亏。
治病时要考虑到性别之不同。对于女性病人,由于经带胎产哺乳的因素,失血较多,体质多虚,不宜过于攻击,注意补养。
养生当首重阳气,其次要保精御神。《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春夏之际,气候炎热,我们人体也阳气盛于外,躁热汗出,心烦难耐,很多人贪凉饮冷,如吃冰淇淋,喝冰饮料,吹空调,洗冷水澡,这往往造成腹痛腹泻、头痛乏力,就是由于损伤了阳气的缘故。所以春夏季也要保护阳气。深秋严冬,气候寒冷,人体也阳虚内敛,加衣御寒乃人之常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此时尽量少外出,尤其寒冬晨练要适当晚起,不宜剧烈。在急诊冬季经常接诊到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一些老年人锻炼不得法:冬天天亮较晚,而老年人又早醒在床上睡不着,在室内锻炼又怕影响年轻人休息,因此到户外锻炼发生急性心脑血管病。
要保持阳气充实,必须神志安宁。因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阳气者,烦劳则张”。祝味菊先生亦说:“吾人仆仆终日,万事劳其形,百忧感其心,有动必有耗,所耗者阳也(《伤寒质难第七》)。”心劳、体劳、房劳皆可耗散阳气,尤以心劳为最。因为“心为恶源,行为罪薮”,一切行动莫不发于意识和欲望。《内经·上古天真论》早就说过:“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我们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神清阳旺,尽享天年。
要爱惜精血。“阴之五宫,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体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调节好饮食营养对补偿阴精至关重要。饮食调和,则机体坚实丰润;饮食不调,则营养不良或超过阳气的运化能力而致肥胖、代谢废物的蓄积。阴液常亏,喝水是滋阴的最好又最简单的方式。我们经常多饮水尤其是好水,有助于降低血黏稠度,促进各种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结石病等的发生。各种反常的生活方式、没有节制的正常生活都会消耗精血,尤其是性生活过度。冬季不消耗精血,若又能补养精血,来年可少得病,这就是冬令进补的原因。
R221.3
A
1006-3250(2010)09-0754-02
2010-01-11
曹青山(1976-),男,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急症和杂病的研究。E-mail:caoqingshan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