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境,王 茜,蔡华珠,纪立金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阴气”与“神”都是重要的概念。经过笔者统计,在《内经》中出现“阴气”一词的篇章有35篇,“阴气”词频107次;出现“神”一词的篇章有60 篇,“神”词频235 次。由此可见,“阴气”与“神”在《内经》中的地位之重。对于《内经》中“阴气”“神”的基础概念,前人有相关论述:如对于“阴气”,孙广仁[1]认为“阴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寒凉、抑制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而刘媛[2]则提出“阴气”指代“分布于阴位之气”。对于“神”,刘磊等[3]提出:“神是阴阳相搏而生成的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在内可‘明’周身脏腑,在外可‘明’天地万物,具有使人体阴阳平和、顺达万物之用。”而陈健等[4]则提出《内经》中的“神”不仅包含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更具有天地间灵动超逸的生生之机之义,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状态,亦与传统文化“重生”的思想密切相关。目前对于“阴气”“神”概念的探讨层次不够,而对于“阴气”与“神”的关系,未见有学者进行相关梳理,因此对《内经》中“阴气”“神”的概念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研究基于《内经》原文及其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内经》对“阴气”“神”的深层次概念及阴气与神的关系,指出两者的关系对治疗神志疾患和危重症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基础[5],气是一切的本质,也是生命的本源。气可分为阳气与阴气,“阴气”即“气之阴者”,阴气是相对于阳气而言的,随着“气”限定范围、阴阳划分方式的不同,阴气的内涵也发生相应变化。《黄帝内经大词典》[6]中阴气有15 种解释:① 阴质,如津液、营血、阴精等;② 五脏之气;③ 秋气;④ 冬气;⑤ 营气阴血;⑥ 寒凉之气;⑦ 阴经之气;⑧ 阴寒之气;⑨ 阴邪;⑩ 寒邪;⑪ 阴脉;⑫ 水邪;⑬ 针刺之凉感;⑭ 通“阴器”,阴茎;⑮ 肾气。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阴气”词条的注解,未包括不言“阴气”而有阴气含义者,如“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一句,实为“阳气偏倾,流注于阴经,故阴经气实,而阳经气虚”之意[2]。通过分析阴气的性质、部位、形态、趋势,可大致归纳为:凡性质具有寒冷、凉润、有形等阴性者,部位在下、在内等阴位者,形态有形、低平等阴形者,趋势向下、向内等阴势者皆属于阴气,这体现了阴阳归类的灵活性。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载:“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将阴气抽象定义为:“阴气主凉润、宁静、抑止、沉降”[7]。但从讨论《内经》中阴气和神的关系角度出发,有必要对阴气作进一步的梳理,以邪正为阴阳划分方式,阴气可分为生理性阴气和病理性阴气。
1.1 生理性阴气 生理性阴气即正常循行的阴气。依照“气”的限定范围,又可分为自然阴气、人体整体阴气、人体局部阴气3 类:一是自然阴气,指“气一元论”中的抽象阴气,如秋气、冬气、寒凉之气、阴寒之气;二是人体整体阴气,指整体生命活动中属阴者,如阴质、津液、营血、阴精、五脏之气、营气阴血、阴经之气、阴脉;三是人体局部阴气,指人体部分属阴者,如五脏之气、针刺之凉感、阴器、肾气。其中五脏之气既是整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又可以各自独立参与人体局部的情志、神志活动。
1.2 病理性阴气 病理性阴气指妨害阳气的物质,如阴邪、寒邪、水邪等。不论是自然界中的阴气,还是人体中的阴气,但凡平和中正,都不会对人体产生弊端。而阴气太过就会伤及阳气,从而导致人体机能失衡。
生理性阴气与病理性阴气实则一体同源,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病理性阴气的形成存在特殊性,其多由生理性阴气过于亢盛,从而成为阴邪、寒邪、水邪等物质,如秋气、冬气、寒凉之气、阴寒之气等自然阴气过于亢盛,则转化为外在的病理性阴气,乘表而入。而人体整体阴气或人体局部阴气受外在的病理性阴气引动,易转化为内在的病理性阴气。因此,病理性阴气可视为生理性阴气在自然、人体整体、人体局部3 个层面转化而来。
一直以来,“神”的解释也是层出不穷,比照“气”的限定范围,可以划分成自然之神、人体整体之神、人体局部之神3 类。《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进一步将“神”归纳为3 类: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人的精神活动[8]。因此,“神”的主要作用可视为主宰事物变化(主要是自然之气的作用)、主宰生命活动(主要是人体整体之气的作用)、主宰精神活动(主要是人体局部之气的作用)。
经过对《黄帝内经》中“神”的义项归纳,神的核心涵义就是“主宰”。其具体义项随着气的定义范围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分为自然、人体整体、人体局部3 个层面:① 自然之神指“气一元论”中抽象的神,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② 人体生命之神指整体生命活动之神,表现为生命活动的兴衰存亡,如《灵枢·天年》曰:“何者为神?……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又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③ 人体局部之神限于人体某部分,如识神、五脏之神,如《灵枢·本神》中所说的“神、魂、魄、意、志、思、虑、智”与《灵枢·本神》中言五脏所藏的“魂、神、魄、意、志”。神志、情志为人体局部之神所表现出来的外象,《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何谓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故曰神。”神的形体难以通过耳目察觉,其作用发起于感官之前。《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神有余与不足能直接影响情志变化;同样地,五脏之神既为整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又可以单独参与局部的神志、情志活动。
3.1 生理性阴气与神 人体正常状态下的阴气需要与神密切配合,方能使生命系统正常运转。生理性阴气可化神、存神、养神,神可主宰生理性阴气。
3.1.1 生理性阴气存神 不论是自然还是人体,神都以阴气为体,以阳气为用。在广义自然中,阴气是神的主要承载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阳化气,阴成形。”阴阳是万事万物的组成形式,神的组成自然也在阴阳之中。而由阴阳的特性划分可知,物质组成以阴气为主,因此,神的主要物质基础就是阴气,即阴气存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阴气是神居存的场所,神存在于阴气之中,如《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阴气虚耗,神失去依存,生命活动也失去了生生不息的源泉。
3.1.2 生理性阴气化神 阴气能够化生生命之神。《素问·五藏生成》曰:“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血与水谷精气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原料,《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五脏之气是神化生的功能基础。《灵枢·天年》曰:“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血、水谷精气、五脏之气均属于阴气[9],即阴气化神。《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神不使也。”《灵枢·经脉》曰:“五阴气俱绝……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阴气虚耗,神无生化之源,生命活动自然受到影响。
3.1.3 生理性阴气养神 神的长养有赖于阴气的充盛。《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中老年阴气不足,神难以得到滋养,生命活动也就从而衰减。在人体精神活动中,阴气对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神志、情志方面。《灵枢·淫邪发梦》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阴气的盛衰会影响睡眠,乃至相关梦境。《灵枢·大惑论》曰:“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阴气虚衰,将直接导致失眠。《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阴气亢盛,可致梦寐不安。《素问·举痛论》曰:“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阴气状态异常,可以使人出现昏迷现象。
3.1.4 神御生理性阴气 神对阴气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神御阴气。在广义自然中,一气分阴阳,阴气、阳气是“一气”的组成,神掌控“一气”,因此,阴气也不能脱离神的掌控,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神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直接支配生命活动,也自然对形体起调度作用。形体属阴,即神御阴气。《灵枢·忧恚无言》曰:“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因而在临床治疗中应对神御阴气予以高度关注。人的精神活动同样可以调摄阴气的状态,如《素问·调经论》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灵枢·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素问·解精微论》曰:“夫志悲者惋……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3.2 病理性阴气与神 病理性阴气常常妨害人体阳气,在这一过程中与神产生了相互作用,病理性阴气可伤神、碍神,神可抵御病理性阴气。
3.2.1 病理性阴气伤神、碍神 病理性阴气对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伤神、碍神方面。内在的阴气有余,动荡不安,躁动而死,即阴气伤神。《灵枢·小针解》曰:“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内在的阴气过盛,吸附阳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神的运行,导致阴气碍神,故《灵枢·行针》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3.2.2 神抗病理性阴气 外来的阴气,以阴邪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中,神对其进行驱逐抵抗。《灵枢·本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调达则神卫护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五脏不受病理性阴气侵袭。《灵枢·邪客》曰:“适神不散,邪气得去。”即便病理性阴气侵入脏腑,若神卫护功能正常行使,也能逐邪外出。《灵枢·小针解》曰:“神者,正气也”,此时,神气即正气,与之相对应的病理性阴气即是邪气。但究其根本,神对病理性阴气的抵御,是神主宰特性的进一步发挥。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神在临床治疗中至关重要,治神可以作为治疗的最高原则,而如何治神则需要进一步细化,其中,阴气与神的关系在危重症、神志病、情志病等诊治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时时以顾护津液为要务[10],提出了汗、吐、下的种种禁忌以顾阴护神为目的,更有阳明三急下、少阴三急下等方法急救津液。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中认为《伤寒论》记载的113经方的作用,可以用“存津液”[10]3个字加以概括。
在临床危重症方面,后世的生脉饮被广泛用于气阴不足危候的治疗,是救阴存神的典范。而四逆汤、参附汤等回阳救逆方剂,亦可视为针对病理性阴气而采取的以阳制阴之法,是病理性阴气和神的关系体现。在神志病和情志病治疗方面,张仲景用于虚烦失眠的酸枣仁汤、用于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系列、用于脏躁的甘麦大枣汤、用于少阴热化证的黄连阿胶汤,以及后世的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无一不是养阴安神的良方,阴气的存神、养神、化神作用在这些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阴气与神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性阴气、病理性阴气和“神”的关系在危重症、神志病、情志病诊治方面均有理论指导作用。
阴气与神不仅在内涵上密切相关,还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生理性阴气可化神、存神、养神,神可主宰生理性阴气;病理性阴气可伤神、碍神,神可抵御病理性阴气。但在自然、人体整体、人体局部3 个层面中阴气与神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于阴气与神的临床运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不足,因此,需要对生理性阴气、病理性阴气与神志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其对危重症、神志病、情志病的指导作用,从而为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