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荣 李 俊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
梅广源教授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工作30余载,在中西医结合、中医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梅师善于理法,通于方药,衷于经典,临证用方不拘泥古,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巧妙结合现代临床医学治疗心悸有独到的见解,临证每收良效。笔者有幸亲聆教导,受益匪浅。现辑其一二以昭同行。
梅师认为心悸之证,多缘年老体虚,久病不愈;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健运失司,运化水谷精微之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造成心之气阴亏耗。阴血不足,阴虚则火旺,火扰心神,心神不宁,则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心脉痹阻而发为心悸[1]。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对阴虚火旺心悸的病因病机描述为:“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怔忡惊恐论治》中指出:“如水亏火盛,烦躁热渴而为怔忡惊悸者,二阴煎或加减一阴煎。”《杂病源流犀烛·怔忡》中云:“悸者,心痹也。非缘外有所触,自然跳动不宁,其原由水衰火旺,故心胸躁动。”三者均认为本病乃阴虚劳损所致,阴虚既可形成心失濡养,又可导致虚火上扰心神而心悸。
心悸之证以阴虚为本,主要是年老体虚,肾阴不足,肾水亏虚,水不济火,虚火妄动,上扰心神造成。《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云:“水衰火旺而扰火之动也,故心胸躁,谓之怔忡。”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不能上济于心,导致心火内动,扰乱心神,出现心悸而躁,不得安寐。阴虚于下则见腰酸,阳扰于上,则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证。瘀阻血道,气滞津停,干扰阳位,心中气血瘀滞心脉日久,血无以生气,必致心气虚弱。然心为阳脏,为“阳中之太阳”,心气虚则心阳无以温煦,心阳不振,血脉不得鼓动,心悸进一步呈现为虚中夹瘀,故辨证及遣方用药不忘瘀。
梅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针对肾水亏虚、心火上扰、瘀阻血脉之心悸,治宜育阴定悸、活血通脉为法,创立育阴通脉方,药物组成为何首乌15g,麦冬15g,丹参15g,女贞子15g,五味子5g,赤芍10g,旱莲草15g,桑椹子15g,北黄芪15g,胡麻仁15g,龙骨30g,牡蛎30g。心烦者加黄连;头晕者可加天麻、钩藤;耳鸣腰酸者加怀牛膝、山茱萸;少寐者加酸枣仁、夜交藤。方中取何首乌、胡麻仁、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五味子、桑椹子滋肾敛津;赤芍、丹参凉血活血、除烦;北黄芪益气温阳,与养阴药阴阳同补,阳中求阴;重用龙骨、牡蛎镇静定悸,与养阴益气药为伍,使心有所养,心神得安而心悸诸症可平;加用山茱萸、怀牛膝滋补肝肾、引火下行;黄连直折心火、清心除烦;酸枣仁、夜交藤安神定悸。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龙骨、牡蛎具有镇静、调节中枢和植物神经作用;五味子能调节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的功能,对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影响,能促进其相互趋于平衡,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引起的心悸心慌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赤芍、丹参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黏度、减少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心肌缺血;北黄芪及牛膝等补肾中药能明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从而改善肾虚症状;黄连、酸枣仁具有抗惊厥、镇静、抗过敏作用,有利于患者入睡加快、睡眠加深和时间延长,改善睡眠状况[2]。其组方合理,达到育阴定悸安神、活血通脉多重功效,因而用于治疗心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患某,女性,34岁,2008年6月13日初诊。诉2007年7月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平素时有心悸心慌,外院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早)。西医常规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近1年心悸时有发作,多次复查心电图均提示频发室早,故至本院就诊。诉自觉心悸怔忡,活动后尤甚,少许头晕,耳鸣,夜寐差,口干苦,纳尚可,二便调,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辨证为肾水亏虚,心火上扰。治宜滋肾育阴,安神定悸。药用何首乌15g,麦冬15g,丹参15g,女贞子15g,五味子5g,赤芍10g,旱莲草15g,桑椹子15g,北黄芪 15g,胡麻仁 15g,龙骨 30g,牡蛎 30g,磁石 30g,玄参 15g,黄连5g,酸枣仁15g。14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二诊(2008年7月5日):诉服药后心悸症状稍减轻,眠改善,仍口干苦,耳鸣症状改善不明显,舌脉同前。上方加珍珠母30g,山茱萸肉15g,怀牛膝15g。7剂,水煎分服。三诊(2008年7月20日):自诉心悸、头晕、耳鸣、口干苦等症状消失,舌淡红,苔白,脉和缓。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1]姜瑞雪,朱文锋,马作峰.心悸的中医病因病机源流探析[J].光明中医,2007,22(9):15~18.
[2]吴整军,钱妍.补肾活血养心汤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4(6):23~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