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分析

2010-02-10 17:37徐秀梅邢开宇王淑娥李玉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3期
关键词:卡马西平抗癫痫戊酸

孙 宏 徐秀梅 邢开宇 王淑娥 李玉凤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目前癫痫病在临床治疗上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1978年以前上市的抗癫痫药物被称为传统抗癫痫药物,主要有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妥英钠。1993年以后上市的抗癫痫药物被称为新型抗癫痫药物,目前在国内上市的有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加巴喷丁、托吡酯。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多系统的影响及特异体质反应。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新型抗癫痫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得到了提高,给癫痫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选择,减少了癫痫患者使用传统抗癫痫药不能控制的发作频率,新药具有药物相互作用少、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安全性好等特点。由于癫痫病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非常有必要了解抗癫痫药的特点,使癫痫的药物治疗更加有效和安全[1,2]。为此,本文对收集的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抗癫痫药物加以分析、归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传统抗癫痫药物

1.1 卡马西平(CBZ)

亦称酰胺咪嗪,其化学结构类似三环类抗抑郁药,是简单部分性和复杂部分性癫痫的首选药物,对突触部位的强直后期强化的抑制,限制致痫灶异常放电的扩散,对肌阵挛和失神效果差。口服吸收慢且不稳定,进食同时服用可增加吸收,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具有同样的抗痫活性,但血浓度为原浓度的1/3,用药后3~4d可达稳态血浓度。CBZ维持量每日10~30mg/kg,有效血药浓度为4~12μg/mL。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共济失调、粒细胞下降、视力障碍、肝功异常、皮疹。不良反应呈剂量相关性,多与其环氧化物有关,毒性反应相对较低,但严重者可致骨髓抑制和剥脱性皮炎。

1.2 丙戊酸(VPA)

即二丙基乙酸,临床上用其钠盐丙戊酸钠或其镁盐丙戊酸镁。VPA可使γ-氨基丁酸合成增加、降解减少、抑制其再摄取等,从而增强γ-氨基丁酸耦合的氯离子通道功能而抗痫。VPA属广谱药物,对各型癫痫发作均有效,尤其对原发性全面性发作、肌阵挛、失神、少年肌阵挛与光敏均可作为首选。对部分性发作、继发性全面性发作也有效。口服与直肠给药VPA吸收率为90%~95%,达峰浓度时间为1~4h,达稳态2~4d,峰浓度维持2~8h。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主要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血浆半衰期9~21h,平均12~13h。常用剂量为每日5~60mg/kg,有的甚至达每日60~100mg/kg,分3次口服,有效血浓度为50~100μg/mL。常见不良反应有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极少数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增多、脱发、血小板减少、无力、嗜睡、共济失调,少数患者可出现肝脏毒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转氨酶升高。用药期间或停药后一段时间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如发现肝功能有变化,应及时停药并加以处理。

1.3 苯妥英钠(PHT)

二苯乙内酰脲的钠盐。对超强电休克、惊厥的强直相有选择性对抗作用,而对阵挛相无效或反而加剧,故其对癫痫大发作有良效,而对失神性发作无效。口服吸收较慢,85%~90%由小肠吸收,吸收率个体差异大,受食物影响。新生儿吸收甚差。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79%,分布于细胞内外液,细胞内可能多于细胞外,表观分布容积为0.6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8%~92%,主要与白蛋白结合,在脑组织内蛋白结合可能还高。口服后4~12h血药浓度达峰值。不良反应有眩晕、共济失调、头痛和眼球震颤、牙龈增生、巨幼细胞性贫血、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再障偶见肝损害。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2 新型抗癫痫药物

2.1 拉莫三嗪(LTG)

商品名为利必通,其抗癫痫机制主要为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稳定突触前膜,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LTG抗痫谱较广,加用或单药治疗对全面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均有效,尤其对失神发作及失张力发作有效。口服吸收快,血浆蛋白结合率55%,几乎全部在肝脏代谢,无酶诱作用。儿童每日5~15mg/kg,均宜从小剂量开始,分2次服用,缓慢加量。当合用高蛋白结合以及具有酶抑作用的药物丙戊酸时,应相应减少剂量,而与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合用时,应适当增量。不良反应有皮疹、困倦、呕吐和发作频率增加,还有复视、共济失调、头痛、情绪障碍和攻击行为等。LTG不影响其他抗癫痫药物代谢,但其他抗癫痫药物可影响本药。

2.2 奥卡西平(OCBZ)

又名氧酰氮,亦称曲莱。其化学结构与卡马西平类似,为其10-酮衍化物,因此具有相似的抗痫作用机制及抗痫谱。该药本身虽无活性,但口服吸收后迅速代谢为主要的抗癫痫活性成分HCBZ。虽然只是结构的少许改变,因无酶诱作用,半衰期相对稳定药物间相互作用较少见,调整剂量简单。由于不经由环氧化物代谢,耐受性改善,严重不良反应显著降低。临床主要用于部分性发作的单药治疗或添加治疗,疗效与卡马西平相当,对难治性癫痫也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可以改善精神症状及认知。小儿维持量每日为30~50mg/kg,有效血浓度为75~125μmol/L,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类似卡马西平,但少见而且较轻,变态反应性皮疹罕见。

2.3 加巴喷丁(GPB)

是一种γ-氨基丁酸类似物,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口服吸收迅速,不受食物的影响,基本不与血浆蛋白结合,不经肝脏代谢,无药物间相互作用,耐受性好,因此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但抗癫痫谱较窄,适用于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身发作,而且对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有效。儿童每日30~40mg/kg,最高可达每日100mg/kg。因半衰期短,宜分3~4次服用。不良反应少,主要有疲乏、头晕、嗜睡,且与剂量有关。

2.4 托吡酯(TPM)

是一种含有磺胺基团的单糖衍生物,结构上与传统抗癫痫药物迥然不同。其具有多重抗癫痫作用机制。该药首先被用于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的添加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后拓宽适应证,对全面性发作(除失神发作外)均显现了较好的控制率。对最顽固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也有一定疗效。儿童以每日0.5mg/kg开始,每周增加0.5~1mg/kg,直至达到每日4~8mg/kg。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眩晕、疲劳、共济失调、泌汗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认知障碍、找词困难、厌食、情绪不稳、体质量降低等,也可能发生个性改变和抑郁症。不影响其他常用抗癫痫药物血浓度,但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可降低妥泰血浓度40%。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05.

[2]李利.避免抗癫痫药物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09-09(53).

猜你喜欢
卡马西平抗癫痫戊酸
丙戊酸相关药物基因组学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卡马西平结晶工艺研究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癫痫药的干预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抗癫痫Ⅰ类新药派恩加滨获准临床研究
临床药师对卡马西平中毒患儿解救用药的分析与监护Δ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