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璐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多见于初产妇哺乳期。乳汁淤积是发生乳腺炎的基础。哺乳方法不当、哺乳不畅、乳腺导管堵塞等情况下最易发生乳汁淤积;乳头破裂、乳头畸形或乳头外伤时,细菌可从乳头沿淋巴管逆行进入乳房而扩散至乳腺实质导致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1]。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罹患此疾病的患者数目越来越多。笔者于 2009年 10月 ~2010年 3月,应用围刺为主结合拔罐治疗乳痈 5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52例均为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保康医院患者,经他院外科确诊并经推拿未取得满意效果,故经推荐来我院就诊治疗。病程最短 5天,最长16天;年龄 23~35岁之间。
1.2 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痈诊断标准。①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②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③患者腋下可有核肿大疼痛;④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⑤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3 临床表现 乳房胀痛,一侧或双侧乳房局部出现肿块,边缘清晰,大小不一,乳汁分泌不畅,局部皮温升高,或伴微红者 28例,或伴乳头破溃者 3例,或伴乳头内陷者 1例,或伴乳汁分泌过多者 10例,10例病人有恶寒、发热症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
2.1 针灸疗法
2.1.1 取穴 以患侧肿块局部取穴为主,配以膻中(仰卧位,两乳头连线中点)、内关(前臂正中,腕横纹上 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足三里(外膝眼下 3寸,距胫骨前嵴 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足临泣(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太冲(足背侧,当第 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恶寒、发热者加合谷、曲池。若乳汁分泌过多,可加光明回乳。
2.1.2 操作 选 30号 1.5寸华佗牌不锈钢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围绕肿块刺 6~8针,针尖要达肿块深部,有时乳汁会随着针刺入后而溢出。膻中穴针刺方向斜刺 45°向肿块。内关、太冲、足临泣针刺轻微得气即可。肿块微红者足三里守气 3 min。针刺后,隔 15 min行针 1次,各腧穴施以泻法,留针 30 min后起针。每周二、四、六门诊时间治疗,10次为一疗程,治疗 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拔罐疗法 针刺疗法结束后,告患者坐位,于背
部双侧天宗穴拔罐。留罐 5 min后起罐。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全身症状消失,乳管通畅,积块消散,能正常哺乳;有效: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肿块缩小,亦能正常哺乳;无效:全身症状加重,局部肿块增大,疼痛加重。
3.2 治疗结果 52例患者中痊愈 51例(98.1%),有效 1例,一般治疗 1次即可见效,最长 3次。
李某,女,27岁,产后第 10天,右侧乳房开始发生肿硬疼痛,经推拿科治疗 3天效果不明显,来我院治疗。目前右侧乳房外侧可触及两个长 4 cm宽 3 cm的肿块,可移动,边缘清晰。恶寒、发热,舌红少苔,脉弦数。乳头未见破溃,乳汁分泌过多。诊断:乳痈初期,胃经积热、肝气郁结。治疗方法:两肿块分别围刺 6针,针刺方向均朝向肿块,并达肿块深部。配以膻中、足三里、光明、足临泣、太冲。结果:围刺后有乳汁溢出,经 1次治疗后,肿块明显缩小,疼痛消失。治疗两次后痊愈。
乳痈属西医急性乳腺炎之范畴。现代医学认为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乳头皮肤的破损处入侵或通过乳腺导管开口,上行到乳腺小叶,在扩散到乳房间质,再加上产后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力下降也为感染创造了条件。免疫力良好者,病变可以停留在轻度炎症或蜂窝织炎期,可以自行吸收。免疫力差者,易致感染扩散,形成脓肿,甚至脓毒血症。多数为哺乳期初产妇罹患急性乳腺炎。未给予引流的脓肿可以进入不同的腺叶间,穿破叶间结缔组织间隙,形成哑铃状脓肿或多发性脓肿[2]。中医认为本病是由恣食厚味、胃经积热,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积,或因乳头破裂、外邪火毒侵入乳房,致使脉络阻塞,排乳不畅,火毒与积乳互侵,而结肿成痈。现代医学应用青霉素可有效的抑制炎症的发展,然有时会影响乳汁的质量,故诸多患者选择推拿和针灸等自然疗法。针灸中的围刺法对该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围刺法类似于扬刺,《灵枢·官针》篇中说:“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围刺法亦不同于扬刺。其一是多针,一般围绕肿块针刺 5~8针;其二是围绕病变部位施以一层甚可多层的包围性针刺。其精髓在于一字,即“通”。针刺后有乳汁溢出的效果更佳,验证了治疗应“以通为用”。围刺这种多针刺法能够较单针达到更好的疏通经络的作用。宋代《圣济总录》载:“新产之人,乳脉正行,若不自乳儿,乳汁蓄结,气血蓄积,即为乳痈。”说明新产妇由于脉络不通,容易产生乳痈。乳腺以通为顺,以堵为逆,以塞为因,故早期治疗应以“通”为法,疏表邪以通卫气,通乳络以去积乳,行气滞以消结块。配以膻中,膻中为气会,行气活血。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痈疽》曰:“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盛而化脓。”可见本病多因肝胃郁热,乳汁郁积而发。太冲为肝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者,当取之十二原”,刺太冲可疏理肝气,使肝气调达。足三里为胃经的下合穴,“治腑者,治其合”。膻中为气会,内关为厥阴经的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两穴相配可宽胸散结、理气活血。《神应经》中说:“乳肿痛,足临泣”,临泣可泄肝胆之火,为乳痈的经验穴。产妇在针刺和拔罐的同时,依旧可以正常哺乳,且针刺和拔罐相对于抗生素来说,副作用小,疗效显著,实为可以推广的乳痈的有效疗法。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6-437
[2]于复霞,刘彩娟,李淑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 5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3,27(1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