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皮肤病临床观察

2010-02-10 08:18:06曹海波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12期
关键词:风团神经痛疱疹

曹海波,赵 芳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银川 750001)

带状疱疹、荨麻疹、痤疮、斑秃和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治疗多以中西药物外用、内服为主,针灸治疗者较少。笔者经临床观察,针灸治疗效果肯定且无任何副作用,临床值得推广宣传。本文搜集病例全部单纯使用针灸治疗,未使用药物及其他治疗手段,以下介绍针灸对这几种病的治疗。诊断标准以《皮肤性病学》[1]第 6版教材为依据,疗效标准自拟。

1 带状疱疹

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病程一般 2~3周,老年人 3~4周。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

1.1 治疗方法 在疱疹局部进行围刺,围绕每一簇水疱群周边呈向心性针刺 3~5针,配合针刺相应病变神经节段夹脊穴,远端取穴合谷、外关、阳陵泉、太冲。辨证属胃热型伴大便干者加内庭、足三里;辨证属痰湿型伴舌苔黄腻者加丰隆;辨证属气虚型加足三里。实证针刺后疱疹局部放血拔罐,放血量多者效果好。7天为 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 2天,治疗 1~3疗程。

1.2 治疗结果 临床治疗 98例,痊愈(疱疹结痂干燥,无神经痛)66例,占 67.3%;有效(疱疹结痂干燥,神经痛减轻)30例,占 30.6%;无效(疱疹无结痂干燥,神经痛无减轻)2例,占 2%。

1.3 典型病例 王某,男,36岁,左胸肋疼痛,夜间痛甚 2天就诊。患者 1周前患流感,两天前忽然左胸肋部疼痛,夜间尤甚,疼痛为烧灼样,自以为岔气,外用红花油未见好转,遂来就诊。查体见左侧沿第 7、8肋潮红簇集性小水疱,呈带状分布,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上述针灸治疗,治疗 2次疼痛缓解,治疗 2个疗程痊愈。

1.4 结语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见效快,可以有效的缓解神经痛的症状,并可加速疱疹结痂的愈合,防止后遗神经痛。

2 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常见病因有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压力等)、动物及植物因素、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瘙痒,很快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或散在,逐渐扩大并融合成片。发作时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皮损反复发作超过 6周以上者为慢性荨麻疹,全身症状较急性者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作,达数月或数年[1]。

2.1 治疗方法 针灸取穴:风池、曲池、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正气虚弱型伴易头晕乏力者加百会、气海、关元。脾胃虚弱型伴腹泻者加天枢、阴陵泉。痰湿型伴舌苔黄腻者加丰隆。实证针灸后加大椎点刺放血。10天为 1个疗程,每一疗程间隔 2天,治疗 1~3个疗程。

2.2 治疗结果 临床治疗 38例,痊愈(无临床症状,6个月无再发)23例,占 60.5%;有效(无临床症状,3个月无再发)15例,占 39.5%;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0例。

2.3 典型病例 林某,女,14岁,因汗出受风忽然出现四肢及前胸皮肤瘙痒,继之出现大片的红色风团,呈不规则形,口服扑尔敏后可缓解,但停药后又出现瘙痒、风团,反复发作 2周。给予上述方法针灸 1个疗程,嘱患者禁食生冷油腻海鲜,针灸 3次后,诸症好转,5次后诸症消失,停服扑尔敏,继续针刺 5次后痊愈,随访半年未发。

2.4 结语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且易反复发作的疾病,针灸治疗效果确切,无副作用,无论急性、慢性病症都收到良好的疗效。

3 痤疮

痤疮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等皮脂溢出部位。部分病人痊愈后可遗留色素沉着、肥厚性或萎缩性瘢痕[1]。

3.1 治疗方法 面部用美容针(规格:0.18 mm×13 mm)在座疮周边围刺,配穴:肩井、曲池、合谷、太冲、大椎、肺俞、胃俞,针刺后可在患者肩背部寻找反应点挑刺放血,如反应点不明显可沿督脉和膀胱经走罐至皮肤潮红或见出血点为止。10天为 1个疗程,每一疗程间隔 2天,治疗 3~6个疗程。

3.2 治疗结果 临床治疗 32例,痊愈(座疮痊愈,6个月无复发)20例,占 62.5%;有效(座疮数量减少,干燥,1个月无新增)8例,占 25%;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4例,占 12.5%。

3.3 典型病例 李某,男,27岁,因食海鲜后面部出现多发的黑头粉刺,伴有炎性丘疹,并出现浅在性脓庖。患者青春期曾患有较严重的痤疮,现仍留有瘢痕。给予针刺后大椎穴放血,督脉、膀胱经走罐,经治疗 1个疗程后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3.4 结语 临床治疗座疮多为外用药物及护肤品,针灸治疗者不多,经过笔者累积治疗观察,针灸治疗座疮有效,对一些顽固性病例效果尤佳,临床值得推广。

4 斑秃

斑秃为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发病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情绪、应激、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皮损为突然发生的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1~10 cm,数目不等,边界清楚的脱发区,皮损区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和瘢痕[1]。

4.1 治疗方法 用梅花针在脱发局部重叩至皮肤潮红或有少量出血,用鲜生姜涂擦,隔日 1次,15次为 1个疗程,直至新发生出。病情轻者,3~5次即可见效,重者 10~20次见效,病程特别长者须治疗 1~3月。

4.2 治疗结果 临床治疗 110例,痊愈(新发长出,无复发)78例,占 70.9%;有效(部分新发长出)24例,占21.8%;无效(无新发长出)8例,占 7.3%。

4.3 典型病例 张某,男,9岁,因家中装修后发现头顶部出现一二分硬币大小斑秃,1个月后斑秃面积增大,同时又在左颞侧、枕部出现大小不等斑秃。经上述方法治疗 10次后,斑秃部位开始有细软白色毛发生出,再治疗 10次后痊愈。

4.4 结语 我科进行过大规模斑秃治疗临床观察,效果满意,且治疗简便易操作,患者在学会后可自行治疗,方便有效。

5 黄褐斑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有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紫外线照射、化妆品使用不当、内分泌紊乱等。呈对称分布于颜面颧部,也可出现于前额、鼻、口周,典型皮损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边缘清楚[1]。

5.1 治疗方法 面部用美容针沿斑片边缘围刺,配穴:肝气郁结伴两胁串痛、嗳气者加太冲;肝肾亏虚伴腰酸失眠者,加内关、太溪、太冲;脾胃不和伴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加足三里、阴陵泉;瘀血阻滞伴经行腹痛、面色青黑者,加气海、关元、血海、足三里、太冲。 15次为 1个疗程,每一疗程间隔 1周,治疗 3~6个疗程。嘱患者防晒,合理使用化妆品,调整心态。

5.2 治疗结果 临床治疗 15例,痊愈(色斑消退,6个月无复发)5例,占 33.3%;有效(色斑颜色变浅)8例,占 53.3%;无效(色斑无改变)2例,占 13.4%。

5.3 典型病例 林某,女,43岁,面部多处黄褐斑 2年,近 1个月颜色加深,平时月经紊乱,经期腹痛,睡眠差,经上述方法治疗 6个疗程痊愈,月经经期经量经色正常,睡眠改善。

5.4 结语 黄褐斑是临床较难治疗的皮肤病,针灸通过调整内分泌,改善女性气血郁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6 讨论

针灸对上述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缩短病程。上述皮肤病多与人体抵抗力下降、代谢障碍或内分泌紊乱有关,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的免役和内分泌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中医学的角度看,上述疾病的病因多为风、血、热、痰、瘀、虚,通过针刺足少阳经、足太阴经、督脉、足阳明经、手少阳经等驱风、活血、清热、化痰(如风池、血海、大椎、丰隆),同时针刺如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扶助正气,驱邪外出,达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并治疗疾病的作用。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174

猜你喜欢
风团神经痛疱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03-26 18:00:27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医药前沿(2020年14期)2020-09-05 07:07:24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4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12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