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强,孙申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患者杨某,男,72岁,2009年 10月 27日初诊。主诉:左大腿内侧及会阴部疼痛两个月。患者曾于 2008年 6月查出患有直肠癌,于哈尔滨肿瘤医院行直肠改道手术。2009年 6月自觉左大腿后部感觉异常,时而刺痛,时而跳痛,时而麻木,无明显规律性,每于夜晚疼痛加重,甚则难以忍受。自行贴膏药,无缓解。肿瘤医院怀疑疼痛由细小癌细胞附着所引起,于 9月末化疗1次,自觉疼痛稍有缓解,服用镇痛药物(如去痛片、安痛定、吗啡等)仅仅可以短暂缓解疼痛。查体:左大腿内侧上 1/3感觉异常,跟腱反射和膝反射减弱,上肢腱反射正常。C T、E C T、肌电均无异常。诊断:马尾神经痛。针灸治疗:取穴百会,足运感(运动区旁开 0.5 cm,向后针 1.5寸深 ),神庭,印堂,双侧完骨 ,曲骨,关元,腹六区[1](脐旁 1.5寸,脐上下各 1寸),双侧承山,八髎,肾俞。于百会穴、双侧足运感穴加以小幅度捻转刺激手法 3~5min,频率 >200转 /min。当夜,患者未服用任何止痛剂,安然入睡。针灸 4日,疼痛基本消失。
按:马尾神经痛是腰椎伤患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由于各种病因(如肿瘤、外伤、手术)导致腰椎管相对或绝对狭窄,从而引起神经组织的广泛病理变化,产生下肢剧烈的自发性疼痛,向会阴以及臀部放射,多单侧发病[2]。在中医学中属痛痹的范畴,病机为营卫血痹阻不通,所谓“不通则痛”。
头穴足运感区位于旁中央小叶的头皮投射部位[3],能调节经气的平衡,起通经络的作用[4],根据孙申田教授多年来的经验表明,足运感区对治疗腰骶部疼痛、下肢痛都有很好的疗效。孙氏腹针疗法是孙老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微针疗法。它以腹部是人类的第二大脑即腹脑学说和脑肠肽理论为基础,把腹部看作是大脑的全息影像,参考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在腹部选取穴(区),通过影响脑肠肽的分泌、释放和利用,对大脑相应部位进行对应性的调节,促进或改善大脑的功能,使腹脑与大脑和谐配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腹六区为孙氏腹针疗法中的腹足运感区,此区即相当于头部的足运感区。以上两区均须施以捻转手法后加电针治疗。本病病位在太阳经,“经脉所过,主病所及”。故取承山、肾俞、八髎。百会为督脉之穴,该穴与肝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等阳脉会于巅,而上述各脉的支脉与肛门有联系,“病在下,取之上”,辅以神庭、印堂安神镇静,关元、曲骨补肾固本。
[1]徐波克.腹针疗法(孙申田学术经验总结)[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2]邢晓民.针刺治愈椎管囊肿术后马尾神经痛案[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8):19
[3]张亚娟.头针足运感区配合五脏俞治疗中风后便秘[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21
[4]苏平.足运感区的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