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东 (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 310004)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性疾病。我院对53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间在我院就诊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3例中,男25例,女28例;年龄50~79岁,平均63岁;均符合WHO 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病程10个月至5年,平均2.9年。所有患者在就诊前均已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扩张冠脉、调血脂等药物,但疗效欠佳。53例中总胆固醇增高18例(34.0%),三酰甘油增高15例(28.3%),高密度脂蛋白降低17例(32.1%),低密度脂蛋白升高21例(39.6%)。
1.2 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依据益气通阳、活血化瘀的原则,自拟活血养心汤辅助治疗。方剂组成及剂量:党参15g,桂枝10g,当归12g,赤芍12g,白芍10g,川芎10g,黄芪30g,丹参30g,炙甘草10g,麦冬10g,五味子6g,葛根12g。每日1剂,分2次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心肌缺血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ST段的改变,血压,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绞痛明显缓解,发作频率减少大于90%,或心绞痛不发作,心电图异常消失,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有效:心绞痛症状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大于50%,心电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部分改善。无效: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无改变,甚至加重。
经治疗两个疗程后,显效21例(39.6%),有效27例(50.9%),无效5例(9.4%),总有效率达90.6%。患者的血脂控制水平明显改善。总胆固醇增高18例,治疗后恢复正常11例(11/18);三酰甘油升高15例,治疗后恢复正常10例(10/15);高密度脂蛋白降低17例,治疗后恢复正常8例(8/17);低密度脂蛋白升高21例,治疗后恢复正常 11例(52.4%)。
中医学认为,缺血性心脏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脏气虚亏为主,标实以血瘀痹阻为多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病机,益气活血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治则。益气除可使脉道之血在“气帅”之下正常运行外,尚可助于化瘀,这正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体现;而化瘀则正是针对其标,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从现代研究来看,瘀证有其深刻的物质基础,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自由基及血液生化改变等方面都有相同或近似的改变,这也说明了瘀证相关学说的客观性[1-2]。可见,益气通阳、活血化瘀应作为中医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治则。临床实践中,中药一般是以复方的形式应用,对机体进行整体辨证施治,可收到治病和保健的功效。本组应用活血养心汤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取得较好效果,方中中药成分具有养心益气、扶正固本、宁心复脉、活血祛瘀、定悸安神等功效。笔者认为,常规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时,采用益气通阳、活血化瘀的中药辅助治疗,疗效较好,并能辅助调整患者的血脂水平。
[1]高雅丽.中医药治疗34例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22):2-3.
[2]吴超.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9,(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