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肺移植术后ICU监护专业小组的探索

2010-02-09 09:47:10宫玉翠阮亮
中国护理管理 2010年3期
关键词:移植术监护专科

宫玉翠 阮亮

肺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肺实质及肺血管疾病的惟一有效方法。肺移植术后生存率在各类器官移植中相对较低:目前肺移植的1年、3年、5年、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2%、77.1%、52.9%和20.9%[1]。肺移植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配合[2]。肺移植术后患者转入ICU,严密有效地监测患者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变化,有效预防和减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保证患者的顺利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院于2003年1月成功完成中南地区首例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以来,迄今(2009年8月)共开展24例同种异体单、双肺移植。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ICU护士的专业技能、保证临床护理质量,促进ICU护士的专业成长,我院重症医学监护中心(ICU)成功培养了一支肺移植术后重症监护的专业团队,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重症监护医学中心,为拥有万级和千级层流洁净空调系统的全封闭式ICU病房。设置床位16张,共有护士50人。学历:护理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15人、大专33人;护士年龄23~49岁;主管护师2人,护师11人,护士37人。

2 方法

2.1 组建肺移植术后重症监护(ICU)专业小组

在2002年我院开展肺移植工作之前,即选拔在ICU工作满5年、掌握ICU基本的监测技术及掌握危重症患者紧急情况观察要点的高级责任护士共8人组建肺移植术后ICU监护专业小组,并选组长1名。入选前均征求个人意见,尊重个人意愿。监护小组成员均具备良好的ICU工作素质,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在专科领域不断进取的需求。

2.2 明确培训目标,制订培训程序

2.2.1明确培训目标

在小组成员内明确培训目标:积极配合迎接我院即将开展的新技术——肺移植,探索肺移植术后ICU监护技术,保证临床护理质量。

2.2.2 制订培训程序

虽然1994~1998年间,我国共完成肺移植手术近20例,但只有北京安贞医院报道的2例术后长期存活,其他患者均在术后短期内死亡。1998年以后,临床肺移植的应用在我国停滞了近5年[3]。肺移植术后ICU的重症监护对专业小组的每位组员而言都是陌生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在护理部的指导下,肺移植专业小组在短时间内制定了PBL小组学习—集中理论授课—外出参观学习的三步培训学习计划。

2.2.2.1 PBL小组学习

面临临床护理工作上的一个全新的,不为我们所知的难题,专业小组的组员采取了PBL(Problem Base Learning,问题为本)小组学习方法。首先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她们认为术后监护病房的消毒隔离、置入管道的监护技术、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与观察及术后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为最主要的学习目标。为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任务分配,每2人负责1个学习目标的资料收集与汇总工作,在下一次的学习交流会上分享、讨论4个学习目标的心得。这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主要通过自我指导的学习技巧,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小组制的PBL学习方法亦提高了学习效率。

2.2.2.2 集中理论授课

由于肺通过支气管直接与大气相通,外界细菌对植入肺有直接的威胁,同时肺移植的排斥反应较其他器官更为明显,患者术后由手术室转入ICU层流洁净正压病房,如何重点做好患者在ICU监护期间的感染和排斥反应预防工作,保证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更是专业小组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护理部、心胸外科及重症医学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肺移植ICU护理专业小组成员通过集体接受肺移植医疗团队医生的理论授课,接受了肺移植术后循环系统监测及护理、呼吸系统监测及护理、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监测和护理以及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等一系列的规范化培训。规范化的术后监护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小组组员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她们的信心。

2.2.2.3 外出参观学习

随着肺移植技术在我院的积极开展与不断成熟,肺移植重症监护小组亦不断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专业小组成员多次赴国内“三甲”医院进行肺移植重症监护技能的学习与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交流方式,开阔了小组成员的专科护理视野;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小组成员专科护理水平的提高。

3 结果

3.1 专科化监护团队成熟壮大

随着2003年肺移植在我院的最初起步,到目前的不断发展并成熟,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不断成熟,术后ICU专业监护小组亦在成长扩大。目前肺移植术后重症护理在ICU内已形成常态,从肺移植患者的术前访视到术后ICU正压病房的环境及物品准备,从人力安排到术后监护,已形成并制定出了一套规范化的流程指引。肺移植术后ICU监护专业小组成员也由最初的8人增加到20人。

3.2 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近7年,24例单、双肺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展,护士们也由最初的机械配合医疗工作逐步成长到现在充分运用专科知识与技能、手+脑+心(Hand+Brain+Heart)地主动监护护理,并前瞻性地总结了护理方面的心得,目前无一例因护理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并发症发生。

3.3 专业价值与自豪感得到提升

看着患者术后由ICU平稳转至胸外科病房,护理工作得到患者与医生的肯定,专业小组成员们的专业价值与自豪感得到了提升。通过肺移植术后监护经验的不断积累,2名小组成员通过了广东省卫生厅组织的专业选拔考核,赴港学习,获得了由香港理工大学颁发的《专科护士培训证书》(ICU专业)、南方医科大学颁发的《研究生结业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并担任医院ICU专科护理组组长、市护理学会ICU组委员、省护理学会ICU组成员等职。

4 讨论

4.1 专科培养提升了护理内涵,为护士的专业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专科疾病的不断细化,使护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护士不能只了解本专科知识,更要精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这样才能满足临床新技术的开展和患者的需求[4-5]。ICU护士通过核心能力评估,对于专业素质好,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强的人员,进行积极有效的专科化培养,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可以明显促进各层级护士的专科成长。

4.2 明确培养目标,凸显ICU功能制小组优势

我院重症医学监护中心为全院的综合性ICU,护理成员层次不一,在保证临床各基础监护工作的有效运作的前提下,我们客观评价、分析ICU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ICU医疗技术的发展,积极组建与培养了肺移植专科护理小组、血液净化专科护理小组、机械通气专科护理小组、导管专科护理小组、压疮专科护理小组、医院感染专科护理小组等功能制专科护理小组。通过各功能制护理小组的建立,明确了培养目标,进一步保证了ICU护理人员的专科成长方向。各就其位、各负其责的工作方式,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增加了ICU护理人员的工作满足感,提高了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

[1] Wolfe RA, Webb RL, Dickinson DM,et al. SRTR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ransplantation: Analytical Approaches for Transplant Research.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03,3(4):103-113.

[2] 刘桂卿,黄瑞萍,孙妃娥.肺移植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实践与探索.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9(4):353-354.

[3] 陈静瑜.我国肺移植发展和初步经验.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6,27(2):67.

[4] 王桂芝,赵光红,任小英.护士知识继续社会化认知状况的调查.护理学杂志,2002,17(10):733-734.

[5] 谷翠芝.外科护士药物知识的在岗培训及效果.护理学杂志,2005,20(16):67-68.

猜你喜欢
移植术监护专科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2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急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介入失败后的应用
一例心脏移植术后继发肺感染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40:03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20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50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